文博热

Search documents
文博热催生新职业 文化价值正“变现”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7-03 23:35
文博产业是"高度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投入再大,最终要靠人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体验。 更为关键的是,新职业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生态。以前,文博机构多是"单打独斗"做展览;现在,博物馆 与科技公司、文创团队、高校联动成常态。某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既为故宫开发"数字文物库",又为地 方博物馆定制"元宇宙展厅";某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做成"国潮耳环",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 活。这种联动不仅创造了新职业,也让文化"活"得更彻底:当三维建模技术员把兵马俑"搬"进直播间, 当数字策展人用交互逻辑设计线上展览,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了时代的"新潮 流"。 当然,新职业的"热"也需"冷"思考。随着人才涌入,行业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文创不能只是"文物复印 机",需要有现代审美;数字策展不能只是"线上搬家",需要交互逻辑;虚拟现实设计不能只是"炫 技",需要有文化内核。"懂技术更要懂文化"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是新职业的生命力所在:文化与技术 的深度融合。 从"看文物"到"玩文物",从"逛博物馆"到"买文创","文博热"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那些 新职业的从业者,正是这场"奔赴"的推动者--他们把历史 ...
呈现千年壁画之美(新书问答)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3 22:45
画面中心,多闻天王头戴璎冠,身着铠甲,须髯向左飘起,右手执长柄宝幡,怒目传神,威严自在。 觉山寺舍利塔壁画较为完整地描绘了明王形象,开启了元、明、清明王类造像的先河。 近年来,伴随"文博热"持续升温,承载着中国古人信仰与审美的古建筑、壁画、彩塑等受到追捧,相关 主题图书层出不穷。其中,由杨平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地上看山西:中国古代寺观传世 壁画》,以大开本图典的形式,收录几百幅高清照片,带读者近距离赏析34座山西古代寺观中的传世壁 画,感知艺术审美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该书自上市以来热销逾万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近日,该 书制作团队接受我们的专访,讲述这部图像书如何呈现山西寺观壁画的壮美与细腻。 问:《地上看山西:中国古代寺观传世壁画》的书名很有意思,为什么起名"地上看山西"?地上"看"山 西,"看"的是什么? 开化寺壁画,反映了佛俗两界的深度融合,被称为壁上版"清明上河图"。 问: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宫《朝元图》壁画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0多平方米的墙面, 描绘了286位神仙和道教人物,却能做到画面井然有序、神韵十足。如何看待这幅壁画在中国古代艺术 体系中的地位?在书中,团队是如何 ...
助力“文博热”如何规范非馆方讲解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5-22 03:23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馆方讲解变得供不应求,不少游客转而选择非馆方讲解。然而,价格高、讲解 不专业、无故取消等问题影响着大家的旅游体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1%的受访者 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讲解不专业(48.5%)、无视史实(38.1%)、价格高(35.3%)是受访者认为 非馆方讲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规范非馆方讲解,76.0%的受访者建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讲解 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 听非馆方讲解像开盲盒? 摄影爱好者杨彭喜欢在北京边走边拍古建筑,进入古建内参观时常会请导游讲解。"但当下一些景点的 馆方讲解资源有限,我有几次就请了相对贵一些的私人讲解。"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张清和闲暇时喜欢逛博物馆。他觉得,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展品,看起来并不显眼, 观众可能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所以听讲解是挺有必要的,但每逢节假日,馆方讲解"一位难 求",这就让非馆方讲解有了市场。 调查中,67.1%的受访者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楚雅淇认为,非馆方的讲解通常无法保证质量,因为是营利项目,可能会找一 些噱头吸引听众,但讲解 ...
全息纱幕还原古乐、VR体验卧薪尝胆!历史+科技让文博热再升级
Sou Hu Cai Jing· 2025-05-18 09:29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当古韵与科技交织,历史与潮流碰撞,古老的文物"走"出展柜,为观众带来可听、可触、可感的新 体验,一起去河南、湖北看看。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通过古乐复原展演、讲解舞台剧,聆听历史回声;更能通过VR、XR类型的沉浸式展览,身临其境置身历史,让沉睡千年的历史 图景生动再现。 伴随着VR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地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本土化、精细化的展览内容不断涌现。在湖北省博物馆,近期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 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观众选择沉浸角色、戴上VR头盔,就可以穿越回到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走进曾侯乙的宫殿,聆听编钟乐音的美妙,感受古 人铸造技艺的高超;也可跟随越王勾践,亲历卧薪尝胆的艰辛,体验征战沙场的豪情。 《穿越青铜纪》项目中的角色、文物等模型资产超3万件,通过高精度3D建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技术,观众们从"看展"变成了"玩展"。 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原的300余件音乐文物中,"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始终占据"C位"。这件距今八千年的骨质管乐器,至今依然能演奏出苍茫古 韵。 依托音乐考古成果,古乐团正持续扩充千年曲库,如今已累计有20 ...
“小而美”的博物馆为何突然大量走红?
Xin Hua Wang· 2025-05-18 03:52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曾"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洛阳龙门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达3.7万人次,接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迎来2.4万余人次观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更是接待了超7.7万人次。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小而美"的博物馆为何突然大量走红?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杨湛菲、刘美子、马晓洁 蓝釉爵杯陈列在静谧的时空窖藏、元代石刻融入徽派雕刻长廊……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以"精品文物群"为重点,对特色文物进行针对性展陈,营 造沉浸式的观展环境。中小博物馆的馆藏特点让"一物一策"展陈开发成为可能。 在"文博热"背景下,一些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 "小而美"的博物馆火了 社交媒体上,有关"中小博物馆""小众博物馆"的讨论和推荐热度走高。"拒绝人挤人""免预约免排队"等关键词成为"流量密码"。 《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这一年平台上的博物馆账号数较上年增长127个,新开通账号的博物馆大多在二三线城市,十堰市博物 馆、洛阳博物馆等小城博物馆粉丝量迅速超过1万。 走红的中小博物馆,各有各的"美":湖南桃江县博物馆坐落在景区内,享受到景区游客带来的 ...
这场展览把“文博流量”化为“消费增量”
Jiang Nan Shi Bao· 2025-05-12 15:03
这场展览把"文博流量"化为"消费增量"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期间,"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在常州博物馆精彩启 幕。这不仅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首次在江苏登场,更凭借丰富珍贵的展品、精妙的展览设计和火爆的 文创产品,成为江苏"文博热"转化为"消费热"的典范,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与汉代文明 的浪漫之约。 千年汉风启幕,文物盛宴吸睛 5月1日开展当天,常州博物馆内热闹非凡。不少外地游客更是专程赶来打卡,只为一睹千年汉风遗韵。 此次特展共展出122件(套)展品,沉睡千年的金玉珍宝、礼乐重器、儒家经典齐聚一堂,全方位展现 了汉代的辉煌与灿烂,为观众呈上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西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而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115公斤金器和10余吨五铢钱 币,更是充分彰显了其财富之巨。在此次展览中,耀眼夺目的金器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褭蹏金、麟 趾金、饼金等文物金器纷纷亮相,其制作工艺精良,细节之处尽显无与伦比的美感。其中,备受瞩目的 褭蹏金,因形似天马的蹄子而得名。"褭"是汉代良马的专用名,"蹏"是"蹄"的异体字,故又被称为"马 蹄金"。它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精制 ...
莫让“假俗乱”讲解侵蚀“文博热”(人民时评)
Ren Min Ri Bao· 2025-05-11 22:30
比如,在一些文化遗产景区、博物馆,有的讲解夸张媚俗,甚至胡编乱造;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人开展 猎奇低俗的野史直播,将文化遗产降格为娱乐消费品,将历史故事演绎为耸人听闻的噱头。这样的做 法,非但没有阐释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严重误导了公众的历史观、 价值观,亟待强化治理、正本清源。 近年来,伴随"文博热",讲解服务成为文旅消费的热点板块。"五一"假期,许多游客提前预约正规讲解 服务,在游目骋怀之余获取更多历史文化知识。但无论在线下旅游市场还是在线上短视频平台,都存在 不少"假俗乱"讲解内容,令游客和受众颇为反感。 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物证史、以物叙史。 以文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讲解服务,不同于其他娱乐服务,理应注重揭示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美学价 值,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可理解的知识体系,帮助游客提升游览深度。"假俗乱"讲解既不实事求是,缺乏 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同时也低俗媚俗,让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停留在粗浅且荒诞的虚假故事上,背 离了"让文物说话"的初衷,使"文博热"掺杂进没有内涵的浮躁风气。 讲解服务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的文化属性 ...
博物馆里过“五一” 各地文博热持续升温
Yang Guang Wang· 2025-05-06 06:57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记者罗世伟)夜幕降临,南京多家博物馆"点亮"夜色:瞻园里古乐悠扬,《金陵霓裳》 的舞姿流转于花窗之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草坪上,塔影斜映,一场灯塔音乐会缓缓奏响;江宁织造博物馆的 沉浸式展演《大梦·红楼》步步生香……观众在灯火与展陈之间流连,一座座城市的夜色因文博而更添温度。 延时服务点亮夜间文博新体验 从文创到互动 博物馆更"好玩" 互动体验把文物变得可亲可感。济南市博物馆推出AR旋转冰箱贴,一扫即"开口说话";甘肃简牍博物馆把投壶、 蹴鞠搬进展厅,观众在"戍卒体验"中体味汉代边塞生活;河南殷墟博物馆复制青铜手型器原貌,游客可现场"握 手"打卡。对孩子来说,这样的假期像一场沉浸式历史课。 文创消费再添一把火。记者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编钟纹样冰箱贴、越王剑U盘、"凤凰于飞"发簪等文创产品受 到游客热捧。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主任王亮介绍,博物馆以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梁庄王金器"三大镇馆 之宝"为原型开发产品,注重兼具文化内核与现代审美,"希望让文物开口讲故事"。例如热销的"一绾青丝·凤凰于 飞发簪",就将凤翅纹样简化为灵动的造型,既传神又适配日常穿戴。目前,湖北省博物馆累计开发文创 ...
解码历史根脉,蒙曼在内蒙古火速“出圈”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2 13:54
5月1日起,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的蒙曼,先后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三地踏访,迅速引发关注。 在社交媒体上,"蒙曼踏访内蒙古"一度火爆。业界人士认为,蒙曼在内蒙古掀起了一场"文博热""文化 热"。 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蒙曼探访怀朔古城遗址时,她俯身捡起一块莲花纹瓦当,指出其纹饰是北魏时 期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在固阳天盛成秦长城遗址,蒙曼赞叹古人"利用天险、巧筑屏障"的建筑智慧。 她感叹:"这里蕴含的建筑智慧令人惊叹!" 5月2日,记者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见到蒙曼时,她正在为现场民众"答疑解惑"。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2日电 题:解码历史根脉,蒙曼在内蒙古火速"出圈"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站在秦直道遗址上,蒙曼最大的疑问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不是历史上的秦直道?"但几分钟后,她就 释然了,"其实脚下踩的是不是秦直道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里曾经见证过历史。或者说,这里 是历史的一部分。" 图为蒙曼(前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探访秦直道遗址。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摄 "为什么读pō?"旁边一名观众对蒙曼的说法提出疑问,记者注意到,为了解释这一读音,蒙曼分别引用 蔡文姬《悲愤诗》中的多个诗句, ...
国博: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news flash· 2025-04-15 01:15
2024年,百年国博遇到百年不遇的"文博热",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即便 是在淡季时,每天也有约52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开放运营的一种常态。 随之而来的"黄牛"抢占预约名额、恶意倒票等行为,严重扰乱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观秩序,损害了广 大观众的合法权益。为有效应对"黄牛"抢票行为,维护馆内正常参观秩序,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需 求,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25年4月22日起修订发布新版《观众预约须知》,并全面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 证预约制度,观众可通过注册手机号并提供身份证件信息,借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或微信认证方式完成 实名认证,以实现预约账号实名认证免费预约参观的机制。(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