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轨枕
icon
Search documents
陕西创新引擎驱动高铁建设提质增速
秦岭深处,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从高处望去,西康高铁的轨道和隧洞已雏形初显。"我们创新采用 了'人工开挖锁孔、旋挖取芯引孔、铣挖修边成孔'的综合施工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这种技术具有环 境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的特点。"中铁十一局西康高铁项目总工程师郭建亭介绍,"我们先后创新改进各 类工装工艺100多项,智能建造水平不断提升。" 在三秦大地,这样的智能生产场景正从单个场站延伸至多条在建高铁。西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 月底,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5条在建高铁项目隧道正洞开挖完成551.75公里,占设计总量的 72.76%,桥梁工程完成成桥158公里,占设计总量的72.33%,整体施工进度明显加快。其中,西康高铁 全线20座隧道已全部贯通,西十高铁全线架梁全部完成。 西十高铁西岭隧道穿越6类围岩、2处大型断层、8处褶皱、10处洞身浅埋段,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为 此,我们先后投用了诸多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既确保了工期又提高了施工安全和质量。"中铁七局西十 高铁分部总工程师何心德说。 在建设进度"提速"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从轨枕预制的高精度到隧道施工的新技术,陕西高铁建设正以智能建造为笔 ...
关改玉:“钢轨神探”蜕变密码
10公斤重的工作背包,1900公里行程,跨越11个国家重难点工程,1.2万个焊头"零误差"……这些令人 惊叹的数字背后,是"钢轨神探"、中铁十七局集团雄忻高铁项目试验员关改玉的专业与坚守。4月30 日,关改玉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每个焊头都连接着万千乘客的安全,一丝一毫也大意不得。"长期从事铁轨探伤作业的关改玉练就了从 细微波形变化中捕捉发丝般伤损的"真功夫"。 关改玉介绍,"'探伤'就是给铁轨做'B超'",通过探测仪器检测铁轨有没有内伤、焊缝有没有气泡或夹 杂、铁轨接头是否焊接牢靠。 2009年,原本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关改玉成为中铁十七局的一名普通文员。她在参观荣誉史馆时了解到, 铁道兵先辈们在战争中为修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些事迹深深激励 了她。 当关改玉得知公司急需探伤工,便主动请缨,参加了国家级探伤工的培训。经过刻苦学习,她以总分第 一的成绩完成培训,成为中铁十七局集团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也是近两万名职工中唯 一的女探伤工。 关改玉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海南东环铁路。由于是新手不熟练,为确保检测准确,她要付出比别人更多 的努力,蹲在道砟、枕木上核对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