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Jing Ji Ri Bao· 2025-05-28 01:00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中共中 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强调"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 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9日,人民抗日红军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表示"愿即改名为国民 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5日,中共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交付国民党。9月22日,该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 宣言的谈话》。这标志着以抗日为共同目标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主张和英勇行动,领导和推动了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 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中国人民只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视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政治保证,并以之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 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 ...
醒木一拍故事来!门头沟教师用评书激活历史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5-22 02:19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平西后辈意气昂,文化引领见担当。老区新谱红旗颂,山人小调大华章……"一段定场诗后,张董把醒 木一拍,开始了《评说京西风云》的说讲。 这不是普通的说书,台上身着红色长衫、手持折扇的张董,也不是专业的说书人。这是门头沟区委党校 的一堂课,张董是党校的教师。 就这样,原本单一零散的红色人物和故事被巧妙串联起来,历史变得更加丰富饱满。2018年,一份7万 多字的门头沟区红色故事汇编完成,这份详细的故事汇编资料被区委党校纳入党员教育的课程设计中。 党课为什么要这么讲?张董向记者慢慢道出原委。 张董的老家斋堂川马栏村,是有名的红色革命圣地。1939年,时任120师副师长的萧克司令员背负开辟 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从延安翻山越岭来到了马栏村。那时,张董的姥爷还是个孩子,参加了抗日 救国儿童团。常听长辈讲述抗战故事,红色种子悄悄在张董心里扎下了根。 在党校当老师时,张董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在传媒发达的新时代,如何让家乡新一代党员了解、学习 本土抗战故事,体会、传承抗战精神。"特别是在这个'7秒吸引时代',如果不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 众,再优质的内容也可能被划过了。" 张董开始认真琢磨这个问题。 张董 ...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在中国文艺史上,《延安与八路军》的主创们个个名声响当当: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准备为它作 曲的是冼星海。抗战爆发前,他们已在上海文艺界取得了成就。袁牧之和吴印咸先后拍摄了《风云儿 女》《马路天使》等影片,在《风云儿女》中,袁牧之和女演员王人美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唱;从 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受聘于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为电影《壮志凌云》及话剧《复活》《大雷雨》作 曲,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安定的可能。抗战的烽火将他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写 道,他终于有能力给母亲安稳的生活,但是看着周边人们卷入到抗战当中,他终究还是要加入他们当中 去。 他们历经周折,从上海经武汉,先后抵达延安——中国抗战文艺的中心。1938年总计有1万多名青年到 达延安,这一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吴印咸的摄影日记里对此也有清晰的记载,保存在中国电 影博物馆。冼星海则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 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吴印咸的摄影日记。 以上图片均为电影《穿越烽火》截图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1938年的延安能与电影这一当时颇为时髦的艺术形式产生连接。延安 ...
“枪声一响,我们连队所有战士向敌人冲去”(时空对话)
Ren Min Ri Bao· 2025-05-19 22:01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聆听孔宪德讲述战争年代的 故事。 以上图片均为曹静怡摄 军装、纪念章、老照片、回忆录……得知一群孩子要来,孔宪德特意交代儿子孔毅把家中的老物件找出 来。"多和年轻人交流,才能将红色精神更好传承下去。"离休之后的孔宪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今年97岁的孔宪德,出生于山东临朐,是一位因战七级残疾军人,也是一位抗战老兵,现定居浙江金 华。上个月,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上,来自金华市婺城区的少先队员们,整齐列队,给孔宪德献上鲜花。 那天,好几个月没有出门的孔宪德,执意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他佩戴奖章,身着军装,还特意录制了一 段祝福视频。 为什么参军? "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 5月初,一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系着红领巾,手捧鲜花,按响了孔宪德家的门铃。 孔宪德敬礼。 孔宪德倚在沙发上,孩子们围坐在他身旁,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那时候孔宪德山东老家闹饥荒, 日伪军进犯,百姓家的炉灶内凡是没有蛛网的,说明家里有粮食,必须交出来。 回想起这些事,他既愤怒又伤感:"闹饥荒,日伪军抢粮食,家中6口人都饿死了。"后来,16岁的孔宪 德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1 ...
我的抗战|抗战·青春·记忆
Xin Hua She· 2025-05-11 01:45
5月8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一面写有"爱国三问"的墙前留影。寻访南京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中方工作人员的后人、自学日语搜集史料、参与新闻纪录 片拍摄……这些年杨雅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守护抗战记忆。"寻找真相、捍卫和平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我以后一定会坚持研究,为讲 好抗战故事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图书馆窗前的杨雅丽目光坚定。 5月8日,杨雅丽在天津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5月8日,杨雅丽在天津五大道参观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9月,杨雅丽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启了她的硕士求学生涯。在导师张连红教授带领下,她将目光转 向"约翰·拉贝的中国朋友们",挖掘出一大批在南京安全区守护与救济难民的中国同胞。他们的事迹此前鲜为人知,却是南京大屠杀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5月8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驻足。 5月7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漫步。2021年杨雅丽来到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在江沛教授指导下继续抗战史研究。2023年,她参与南开大学-爱知大学 博士双学位项目,赴日本交流学习,访学一年间她查阅大量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日文档案里"打捞"出许多历史细节。 5月8日,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
五月的鲜花(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09 22:29
阎述诗先生像。 作者罗雪村。 五月,唱起这首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 想到父亲唱这首歌的年代。 1938年,冀中,父亲参加了抗日军队,那年他才10岁。 小时候看电影《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以为战争就是电影里的那样子。 直到父亲暮年,我才听到他亲历的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封锁……后来,我们这支游击大队编入八路军第 三纵队第二十九团。"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对于父亲,那是一个唱歌最多的年代! "我喜欢这首《五月的鲜花》,觉得它和别的救亡歌曲不大一样,很抒情,也很悲壮!"年迈的父亲又一 次唱起: 那时候他唱的歌有《歌八百壮士》《流亡三部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还唱过《五月 的鲜花》,是从抗大第二分校和东北流亡学生那儿学唱的。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 父亲跟着部队在冀中霸县、永清、安次、固安、武清一带打游击战。他说那会儿几乎天天打仗,死人就 是一眨眼的工夫。他就眼瞅着身边的战友冯连普、黑枣被日军一颗炮弹炸得血肉横飞。 因为他小,就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