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记忆
icon
Search documents
寻访上海抗战遗迹|里弄民居承载着普通人的抗战记忆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09 23:0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城市各处留下了当年的抗战历史遗迹。在"寻访上海抗战遗迹"系 列稿件中,我们来到历史现场,回望80多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那些时刻。 上海的石库门里弄纵横交错,嵌套复杂,为抗战时期的隐蔽战线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在留存至今的上海里弄民居里,隐藏着抗战秘史。 1937年8月,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成立。这是一幢坐北朝南两层楼的老式石库门房 屋,底楼东厢房是会客室,二楼东厢房是卧室,后楼是报务员、译电员宿舍,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挂着一架电话机。 多福里外观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位置图,来源:《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39年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以下简称"八办")的活动是公开的,李克农、潘汉年、刘少文曾先后任主任,主要工作是同社会各 界人士和抗日人民团体建立联系;出版《内部通讯》《民族公论》《文献》等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物资和 器材。日军占领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八办"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并转入 ...
燃烧的影像 不灭的记忆(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7-03 00:31
1945年10月10日,见证华北战区受降仪式的民众挤满故宫 太和殿广场。 中国电影资料馆供图 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燃烧的影像》海报。 中国电影资料馆供图 从1931年至1945年,持续14年的空前浩劫造成超过3500万中国人的伤亡。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全国抗战 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库房里,《白求恩》 《四万万人民》《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等一批历经八十余载的新闻片、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历史的现 场。这些影像基本覆盖了14年抗战的各个阶段,几乎对所有重要事件和人物都有涉及。它们中的有些画 面让人不安和恐惧,有些画面令人激昂和振奋,还有许多让我们感叹和深思。它们在诉说,在呐喊,也 在流血,在燃烧。拍摄这些影像的人,有些来不及看到影片上映,就已牺牲在疆场。 中国电影资料馆曾对馆藏500余部抗战时期拍摄的纪录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和整理考据,最终从284部影片 中精剪133000余帧画面,修复并制作完成了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2015年,为纪 ...
台青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2 12:31
中新网成都6月22日电 "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铭记历史能将我们指引到更好的未来。抗日战争是 一段沉重的历史,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希望有更多台湾青年到这里来走一走,了解这段历史。"22 日,在位于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后,今年22岁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台湾学生廖妤轩如是 感慨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当日,2025"文化抗战川 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代表、台湾自媒 体人等近40人将开展为期8天的采访活动。 两岸媒体采访团首站便走进建川博物馆聚落。据介绍,该博物馆聚落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拥有藏 品一千余万件,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 藏民俗"为主题,现已建成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抗震救灾、改革开放等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 览。 "90后"台湾青年廖家兴的爷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黄埔后代的他从小在台湾桃园眷村长大,从爷爷 口中了解两岸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历史。廖家兴认为,"死"字旗故事背后是川军誓死报国的血性,而台 湾同胞也从未停止对日本侵 ...
我的抗战|抗战·青春·记忆
Xin Hua She· 2025-05-11 01:45
5月8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一面写有"爱国三问"的墙前留影。寻访南京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中方工作人员的后人、自学日语搜集史料、参与新闻纪录 片拍摄……这些年杨雅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守护抗战记忆。"寻找真相、捍卫和平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我以后一定会坚持研究,为讲 好抗战故事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图书馆窗前的杨雅丽目光坚定。 5月8日,杨雅丽在天津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5月8日,杨雅丽在天津五大道参观历史文化街区。2018年9月,杨雅丽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启了她的硕士求学生涯。在导师张连红教授带领下,她将目光转 向"约翰·拉贝的中国朋友们",挖掘出一大批在南京安全区守护与救济难民的中国同胞。他们的事迹此前鲜为人知,却是南京大屠杀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5月8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驻足。 5月7日,杨雅丽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漫步。2021年杨雅丽来到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在江沛教授指导下继续抗战史研究。2023年,她参与南开大学-爱知大学 博士双学位项目,赴日本交流学习,访学一年间她查阅大量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日文档案里"打捞"出许多历史细节。 5月8日,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