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

Search documents
抗战史诗的艺术凝结与历史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7-05 22:41
八十五载岁月奔流,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草稿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闪耀出史诗般的光辉。唐一禾先生创 作于1940年的《七七的号角》(见图),有美术史家将其誉为"抗战美术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一评 价揭示了它作为视觉艺术中的"民族号角"的重要意义。这幅诞生于抗战烽火的作品,不仅凝固了青年学 子走出象牙塔投身抗日救亡的瞬间,更以独特语言和深厚内涵,艺术再现全国抗战拉开序幕这一历史时 刻。 理解《七七的号角》,必须深入其诞生之时的炽热历史熔炉。唐一禾少年时期亲历五四运动,"民主与 科学"的呐喊与救亡图存的意识已深深植入其精神血脉。负笈求学法国期间,他身处现代主义艺术风起 云涌的巴黎,却毅然选择直面现实、关切人生的写实主义道路。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源自其深沉的 民族使命感与对五四精神内核的弘扬。1934年学成归国,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武昌艺 专"),他迅速将这种现实关怀注入教学与创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彻底点燃全民族抗战的烽火。武昌艺专,这所华中地区的艺术重镇,迅速转 变为抗战文艺宣传的前沿阵地。唐一禾的艺术观念也发生深刻转变——艺术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精雕细 琢,而是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 ...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在中国文艺史上,《延安与八路军》的主创们个个名声响当当: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准备为它作 曲的是冼星海。抗战爆发前,他们已在上海文艺界取得了成就。袁牧之和吴印咸先后拍摄了《风云儿 女》《马路天使》等影片,在《风云儿女》中,袁牧之和女演员王人美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唱;从 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受聘于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为电影《壮志凌云》及话剧《复活》《大雷雨》作 曲,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安定的可能。抗战的烽火将他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写 道,他终于有能力给母亲安稳的生活,但是看着周边人们卷入到抗战当中,他终究还是要加入他们当中 去。 他们历经周折,从上海经武汉,先后抵达延安——中国抗战文艺的中心。1938年总计有1万多名青年到 达延安,这一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吴印咸的摄影日记里对此也有清晰的记载,保存在中国电 影博物馆。冼星海则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 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吴印咸的摄影日记。 以上图片均为电影《穿越烽火》截图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1938年的延安能与电影这一当时颇为时髦的艺术形式产生连接。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