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

Search documents
以艺术力量赓续革命精神 抗战文艺作品集中亮相多维度重现波澜壮阔历史
Yang Shi Wang· 2025-08-23 03:54
央视网消息:近期,一大批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主题展览等陆续与观众 见面,从多维度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艺术力量赓续革命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胜利之光》精彩奏响。演出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系统展现了中 华民族从危难中觉醒、在烽火中抗争、最终迎来胜利的壮阔历程,让观众在音乐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E CCTV nin T CCTV 13 TV) *** 区号 CCTV/13 ©CTV 2011 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抗战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正在全国多地上演。浙江话剧团原创话剧《钱塘浩歌》以双时 空叙事勾勒茅以升等先辈筑桥兴邦、毁桥御敌的峥嵘岁月。民族舞剧《记忆深处》从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角 度切入,以舞蹈形式重现那段沉痛历史,直击观众心灵。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26首旋律动听、歌词深刻的原创歌曲与舞蹈相 结合,生动再现抗战中的烽火岁月。 美术领域同样亮点纷呈。中国美术馆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通过中国 画、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彰显抗战 ...
烽火武汉:一群文人如何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8-02 06:03
1938年的武汉, 长江在咆哮, 战火在蔓延。 一群文人以笔墨为枪, 在这座城市凝聚起抗战的精神力量, 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抗战长城"。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召开。(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郑子颜 摄 为什么是武汉? 卢沟桥事变后, 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华北到华中、华南, 战火所及之处, 皆是苦难与疮痍。 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 诸多政府机关迁入, 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中心。 加之大革命时期红色之都的历史底蕴, 武汉成为文化界人士向往的"精神前线"。 "到武汉去", 成为当时爱国人士, 尤其是文化界人士中 最具感召力的流行语。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郑子颜 摄 美国记者斯诺在武汉与郭沫若、郁达夫会面时合影。 (翻拍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纪念馆) 张芹 摄 郭沫若辗转归国, 茅盾、巴金等大批文人也朝武汉汇聚。 位于武汉中山大道上的永康里街头博物馆。 郑子颜 摄 老舍在自传中回忆道: "文人们仿佛忽然集合到武汉。 我天天都可以遇到新的文友。" ...
《游击队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7-24 00:02
原创歌剧《贺绿汀》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看不清目标不打。这一切触发了贺绿汀的灵感,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 战、游击战。回到驻地,他在老乡的土炕上伏案疾书。小军鼓节奏模拟的行军步伐,进行曲风格暗含的 张力,恰似"在那密密的树林里"潜行的惊险与智慧。"三不打"原则成为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 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真实注脚,"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成为歌曲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 《游击队歌》的初稿就此诞生。 1938年1月上旬,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游击队歌》首演,贺绿汀亲自指挥。没有钢琴、没 有乐队,欧阳山尊就吹着口哨当伴奏,歌声让大家深受感染。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脍炙人口 的《游击队歌》是抗战经典歌曲,是一首我每每唱起总会心潮澎湃的作品。它由人民音乐家、中国专业 音乐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贺绿汀创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重温这首抗战经典作品,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感受拳拳爱 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 这首作品创作于1 ...
抗战史诗的艺术凝结与历史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7-05 22:41
Core Perspective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ang Yihe's painting "The Horn of July 7" as a powerful symbol of national spirit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emphasizing its historical and emotional impact [2][7].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Horn of July 7" was created in 1940 and is regarded a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all to arm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apturing the moment when youth stepped out to fight for their country [2][4]. - The painting reflects Tang Yihe's deep-rooted sense of national mission, influenced by his experiences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his education in France, where he chose realism over modernism [2][3]. Group 2: Artistic Contribution - Tang Yihe transformed his artistic approach in response to the war, using art as a tool for awakening and inspiring the public,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large-scale propaganda works [3][4]. - "The Horn of July 7" features a group of young students depicted in a dynamic composition, symbolizing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the youth in the national struggle, with various props representing the tools of resistance [4][5]. Group 3: Legacy and Impact - The painting is part of a larger artistic vision, contributing to Tang Yihe's unfinished epic "The Great Column - 400 Million Compatriots," which aims to portray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war [5][6]. -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The Horn of July 7" lies in its ability to evoke historical memory and inspire contemporary youth to embrace patriotism and a spirit of struggle [7][8].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在中国文艺史上,《延安与八路军》的主创们个个名声响当当: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准备为它作 曲的是冼星海。抗战爆发前,他们已在上海文艺界取得了成就。袁牧之和吴印咸先后拍摄了《风云儿 女》《马路天使》等影片,在《风云儿女》中,袁牧之和女演员王人美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唱;从 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受聘于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为电影《壮志凌云》及话剧《复活》《大雷雨》作 曲,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安定的可能。抗战的烽火将他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写 道,他终于有能力给母亲安稳的生活,但是看着周边人们卷入到抗战当中,他终究还是要加入他们当中 去。 他们历经周折,从上海经武汉,先后抵达延安——中国抗战文艺的中心。1938年总计有1万多名青年到 达延安,这一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吴印咸的摄影日记里对此也有清晰的记载,保存在中国电 影博物馆。冼星海则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 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吴印咸的摄影日记。 以上图片均为电影《穿越烽火》截图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1938年的延安能与电影这一当时颇为时髦的艺术形式产生连接。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