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Search documents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Xin Hua She· 2025-05-22 10:46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被誉为"侗乡第一寨"。侗寨里,流传千余年的蜡染、刺绣、靛染等非遗技 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85后"陆勇妹是侗族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和6个小伙伴一商 量,利用从小耳濡目染的技艺,打造增收致富的产业。"回忆起10多年前的创业之初,陆勇妹话语间透 出果敢之气,"既能实现技艺传承,还能赚钱,两全其美。"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题: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新华社记者刘伟、张丽娜、魏婧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我国各地创新实践,推动绚烂多彩的地方非遗技艺不息传承、韵味悠长的 古城村落文旅深度融合、民族特色传统文化IP加速国际化……特色文化产业正焕发新的光彩。 一方技艺"育商机"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 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晨光熹微,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里,冒着热气的小蜡锅旁,陆勇妹和姐妹们围坐一圈,用融化 的蜡在棉布上绘出"三鱼共首"等精美图案。 ...
汉中市博物馆:汉风古韵续写盛世华章
Shan Xi Ri Bao· 2025-05-06 22:43
汉中市博物馆望江楼(4月30日摄)。 我的心里话 汉中市博物馆馆长 卢辉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 为。未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上下一心、勇于攻坚、砥砺奋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 护者、传播者,讲好汉中故事、传播汉中声音,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中华文脉,绵延繁盛,在汉中这片文化热土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百万年的人类史、5000多年的文明 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汉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留存的古栈道遗迹、摩崖石刻等珍 贵文化遗产成为解码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汉中市博物馆作为汉中的"文化会客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 共品汉风古韵、感受非遗魅力。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市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 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牢记嘱托,步履铿锵。汉中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游客年接待量首破100万人次大关,"指 尖非遗"成为致富"金钥匙"……如今的汉中,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主动的担 ...
【风物郑州】广武山:楚河汉界风云起
Zheng Zhou Ri Bao· 2025-04-29 02:4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广武山:楚河汉界风云起 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 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 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 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 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本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将陪伴读者 踏上美学之旅,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它,矗立于郑州西北,虽没有名山大川的秀甲天下,却因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转折而名动史册——楚汉战 争期间,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此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