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Search documents
京台青年龙舟竞渡共话友谊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7-05 04:31
近日,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 学、高雄师范大学等两岸12所高校的120余名青年学子齐聚千年大运河畔,鼓桨同行,以龙舟竞渡传承 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两岸交流新气象。 清晨,大运河水阔岸平、波光粼粼,一条条彩绘龙舟在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蓄势待发。 随着鸣笛开赛,10支参赛队伍的鼓点声此起彼伏,桡手们齐声呐喊、奋楫前行,船桨翻飞如群鸟振翅, 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演着速度与力量的角逐,将不屈不挠的竞技精神镌刻在浪花深处。这 般热烈的场景,瞬间点燃观众热情,欢呼声如浪潮般席卷运河两岸。 "以前在台湾,基本是在电视上看龙舟赛,从电视里'学'怎么划龙舟,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其 中。"来自台湾辅仁大学体育系的蔡尚麟曾多次来北京参加交流活动,此次在大运河体验龙舟竞渡令他 感到非常兴奋。"每次认识的人、遇到的事都不一样。有些是之前见过的老朋友,再次见面就像老同学 一样,特别亲切、温馨。"他说。 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比赛现场。 台胞之家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整理龙舟赛装备。 主办方供图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科学院大学龙舟队最终拔得头筹。在该队队长贾辉看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Xin Hua She· 2025-06-30 03:23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郑昕、陈晨 滔滔渭水东去,石鼓山巍然矗立。山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密码。 展厅中,镇院之宝何尊陈列于柜中,古朴典雅、浑厚凝重,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 的文字记载。讲解员滕晓华一如既往为游客认真介绍这一镇院之宝。 "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在一件件青铜瑰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滕晓华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来到博物院参观。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 思。 "当时,在何尊旁,总书记同我就'中国'的概念进行了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滕晓华依旧印象 深刻,"总书记问得很详细、很专业。总书记对青铜器及其文化内涵的熟悉、对文物保护传承阐释工作 的重视、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令我们深深动容。"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青铜器保护研究,加强文物宣传阐释。如今,新技术、新材 料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之中,提高了修复的 ...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Xin Hua She· 2025-06-28 13:54
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 千年宋韵、百年红船 浙水敷文,人文日新 浙江拥有厚重的历史 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2023年9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之江悠悠,润泽两岸 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 沿着史前重大遗址拾级而上 考古"启明星"计划夯实文明史证 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 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万年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实证。这是在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一处探方里,可以清晰看到4个新 石器文化阶段的遗存(资料照片)。 图为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早期稻田遗存及相关依据(拼版照片,资料照片)。皇朝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 —8000年,发现有台地、环壕及水稻田等重要遗迹,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 影。 2023年11月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遗址出土6700余件文物、大 ...
“北京礼物”及非遗文创亮相亚投行年会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6-28 09: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24日至26日,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办。市文化和旅游局精选12家非遗与 老字号企业及"北京礼物",进驻亚投行年会设置非遗和老字号展览展售区,现场进行展览展售及互动体 验,为参会代表打造了一站式的非遗体验与消费购物场景。 本次参展企业多数具备国家级非遗技艺,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将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引入会场,深受外宾 的喜爱。工美通过京绣、叶画等非遗技艺展现东方美学,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复刻名画神韵,吴裕泰以宋 代点茶演绎茶道雅趣,同仁堂现场进行手工搓丸、阿胶熬制,盛锡福展示皮帽制作技艺,戴月轩以湖笔 制作的匠心技艺,让外宾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中国非遗项目。这种"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 深度互动,有效打破了文化认知壁垒,向外宾讲述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外 宾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体验者与传播者。非遗转化的伴手礼,如"北京礼物"文创产品、冰箱贴、胸 针、景泰蓝饰品、文房用品、茶叶、工艺品等备受欢迎。部分参会代表留下企业信息,明确表示将在会 后前往门店参观、购物。 外宾了解叶画非遗技艺 一、参展企业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并重 此次参展的非遗和中华老字号 ...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Xin Hua Wang· 2025-06-25 14:4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持续不断为百姓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层出不穷,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将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5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围绕"推动文 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分享各自的奋斗故事。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 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我们'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我们还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 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 ...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9 05:14
2025年6月,"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全新面世。本辑包括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著《〈孟子〉通识》、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著《〈水经注〉通识》、上海交通 大学江晓原教授著《〈周髀算经〉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著《〈梦溪笔谈〉通识》、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文心雕龙〉通识》。 6月17日下午2:00,"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新书发布会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隆重召开。"中华经典通识"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南京大学教授徐 兴无,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北京大学教授周兴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读书报》 副总编辑王洪波和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线上线下齐聚盛会。发布会由"中华经典通识"策划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总编辑贾雪飞主持。 作为"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的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回顾了这套丛书的发展历程,并对第四辑的特色与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陈引驰教授表示,自 2022年"惴惴不安"地推出第一辑以来,丛书已稳步发展至第四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他强调,"中华经典通识"的"中华"二字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中 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也代表着这套丛书在中华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图博会开幕,山东1700多种图书与全球展商见面
Da Zhong Ri Bao· 2025-06-19 01:04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文脉绵延,收藏古籍约12万部近200万册,约占全国古籍总存量的 7.3%。近年来,山东各出版机构在古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砥砺深耕,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项 目。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儒典》,体系庞大、卷帙浩繁,是山东积极打造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还 是"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2022年9月,该书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亮相以 后,得到学界高度关注,被多家图书馆收藏。 山东展区经典文献展台上,《儒典》《齐书》等12种280余册图书深受专业观众喜爱。这些图书不 仅集中展示了山东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的扎实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 多形式、多形态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一直以来,出版鲁军深耕主业,在创作和制作上精益求精, 不断推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好书。在精品图书展台,《写给青少年的红色战典》《国家记忆》 《中国北斗》《血梅花》等图书书写了红色记忆;丝路书香及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展台上,《中国北 斗(日文版)》《我的国家史(俄文版)》《初心如炬(斯瓦西里文版)》《国色(哈萨克文版)》等 鲁书"走出去"的精彩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Xin Hua She· 2025-06-16 05:36
6 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向当地 居民和游客挥手致意。 "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街区入口处展厅的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仔细察看。 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千百年时光宛若在这里定格一般,诉说着江南文脉的深厚底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古城苏州走过2500多年。全长1600多米、占地约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沿着街区的石板路,总书记走进古街巷。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 一架绣绷、一副眼镜、一枚钢针、一缕丝线,深研刺绣技艺40多年的卢建英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 ...
敦煌召唤着我们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敦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正以年轻的方式重焕新生。这一年来,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 召唤·敦煌》的创排与演出,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是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唤 起情感的。 记得自己最初与敦煌结缘,是一次音乐创作。2021年,我创作了歌曲《飞天》,想用流行音乐重新诠释 敦煌壁画自由、灵动、超然的美。没想到,年轻人留言热烈,他们说以这首歌为切入口,第一次认真地 走近敦煌、了解敦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恰当的"打开方式"。 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离不开"动人",而动人的前提是"走心"。让年轻人靠近,讲述传统文化便不能板 着面孔,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只有当年轻人觉得"这与我有关""我听得懂""我愿意表达",传统文化才会 更加生机勃勃。 这也是我参演《受到召唤·敦煌》的初心。剧中我一人饰演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常书鸿放 弃巴黎生活,只身奔赴西北大漠,燃尽一生接续文化的薪火;张燃则是未来的数字文保工程师,用科技 手段点亮壁画生命。一个是"燃尽",一个是"点亮",两个人物跨越百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敦煌。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精神资源,是因为它穿越时间的 ...
【文脉华章】习言道 | 这块隋碑,习近平挂念40余年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2 01:39
中新网6月2日电 今年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来到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 宾阳三洞内,伊阙佛龛之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伫立于前,总书记忆起一段往事。 他当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去隆兴寺调研时看见一块隋碑,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风化,他当即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后来,这块隋碑被证明是 重要的书法文物。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也曾提及这块隋碑。 这块隋碑就是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 在福建,当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三明万寿岩史前遗址面临大规模爆破开采时,他紧急批示,要求立即停止爆破,留住了这一远古人类的遗迹。 在浙江,当得知影响良渚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时,他当机立断,"明天,就去湖州。"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根和魂。" 到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并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重要论述。 1984年,习近平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