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

Search documents
当买保险遇上非法集资,这些骗术莫上当,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6-15 11:41
每年的6月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6月15日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集中宣传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人保寿险、平安产险、平安人寿 北分等在内,近日多家险企发布了消费者提示,增强公众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哪些环节容易掉入非法 集资陷阱?当非法集资的利刃刺向作为"防火墙"的保险业,消费者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高息诱惑、伪造单证等陷阱需远离 核机构、查身份必不可少 购买保险时,消费者还需要仔细审查合同和凭证。支培元提到,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如客服、官网等,核对保单号及印章。拒绝现金交易, 要求对公账户转账,并索要正规发票或电子回单。 消费者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非法集资陷阱,它如同暗礁,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对保险行业而言,非法集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未经 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利用保险单证或保险合同等形式,以高息、实物等为诱饵,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如"真险假卖"及"假险真卖"、高息诱惑、 伪造单证等。 此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随意将个人信息和 资金交给陌生人,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高 ...
守住“钱袋子”!多银行提醒防范非法集资套路,这些“坑”不要踩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6-15 10:36
低门槛投钱就能日赚高息?零风险躺赚的"馅饼"其实是坑!当一夜暴富的诱惑摆在面前,不少人或许曾心头一动,却不知 这不过是一戳就破的虚假泡沫。6月15日,是"6·15"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集中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 家",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超10家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发布风险提示或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公众 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多家银行提示非法集资套路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 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根据多家银行披露的信息,非法集资存在于多个常见领域,包括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 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网络借贷、投资入股、虚拟币交易等方式 非法吸收资金;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老年产品"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 吸收资金;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等。 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投资项目等商业活动中,以承诺给付货币、 ...
旅游避“坑”指南之五:免费旅游藏陷阱
Sou Hu Cai Jing· 2025-06-14 13:46
案例一 张阿姨退休后赋闲在家,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某公司组织的老年免费旅游团。途中,某公司人员带老人们体验免费的康养服务,并趁机推销其"理财产 品",并称"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充值还可以赠送旅游和理财积分,使用积分可购买食品、药品等产品。张阿姨在工作人员巧舌如簧的游说下,购 买了10万元的"理财产品"。前几次如约返利后,张阿姨又不断加大投入。后来该公司"跑路",张阿姨的投资血本无归。经查,该公司以"免费旅游"为幌 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案例二 某保险公司为"回馈"老客户,推出"买保险送旅游"促销活动,承诺购买5万元保险即送"6天5夜纯玩豪华双人游"。在保险销售员的推销下,沈某和老伴购 买了保险并参加了保险公司安排的旅游活动。沈某和老伴发现,保险公司所谓的"6天5夜纯玩豪华双人游"实际是"纯购物团",到处转购物店,老两口因此 额外又花了不少钱。经查,该保险公司涉嫌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 "坑"在哪 目前,市场上存在以旅游为名的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高额利润诱惑、隐蔽性强等特点,目标客群多为中老年人。以免费或低价旅游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 买保险、理财产品或充值投资,承诺的"高额回报"违背市场规律,背后暗 ...
人保寿险山东省公司开展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活动
Qi Lu Wan Bao· 2025-06-13 11:00
为深入推动公司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非法金融活动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人 保寿险山东省分公司组织开展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活动。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保险金融知 识、防非打非贴士、防骗反诈技巧,助力大家提升风险意识,增强辨别能力。 一、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 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这些非法集 资活动通常具有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让许多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二、非法集资的危害 (一)非法集资使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 非法集资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任意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 金,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二)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风险。 (三)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非法集资往往集资规模大、人员多,资金兑付比例低,处置难度大,容易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资金追回比例通常仅有10%至30%,挽损难度大,返还比例很低。 三、非法 ...
垦利农商银行:扎实开展防非宣传活动 守好公众“钱袋子”
Qi Lu Wan Bao· 2025-06-13 01:38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近期,垦利农商银行组织开展一系列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取得良好的宣传 效果。 活动期间,垦利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客户覆盖面广、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等优势,将全辖36家营业网点作为宣传主阵地。利用LED屏滚动播放防范非法集资宣传 标语,在营业厅张贴宣传海报、摆放宣传折页等形式,大堂经理结合实际案例,为客户讲解非法集资的特征和手段,提醒客户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警惕 高额回报陷阱。 垦利农商银行组建宣传小队,深入村庄、社区、乡镇大集、学校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宣传活动。在村庄、社区,针对老年群体,重点讲解以"养老服 务""养老项目""保健品销售"等为名的非法集资骗局,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案例警示教育视频及现场答疑等方式,耐心解答老年人的疑问,不断提高他 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乡镇大集,通过悬挂"树立正确理财观念 警惕非法集资陷阱"等醒目横幅,向来往群众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等形式, 结合案例讲解,鼓励群众参与知识问答环节,让防非知识入脑入心。 本次防非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接收群众咨询50余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通过此次活 ...
别上当!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法治聚焦) ——从三起案件揭秘非法集资犯罪骗术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22:08
今年6月是"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打 击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揭示非法集资犯罪的惯用手段和风险危害,引导社会公 众增强防范意识,更好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高息理财套路 以合法网络借贷为幌子行非法集资之实,通过变相承诺保本、高息利诱等方式吸引投资人关注、投资 【典型案例】张某锋、刘某、王某等人是某投资中心股东,以该投资中心名义先后出资设立某信息公 司、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13年至2021年间,张某锋等人通过某信息公司和某公司运营一个网贷平 台,以网站宣传、口口相传等方式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宣传"金财""聚有财"等债权类理财产品,并承诺给 付6%至12.5%年化收益率的高额回报,非法吸收资金2.69亿余元,造成集资参与人损失1.05亿余元。 【典型案例】沈某峰(红通在逃人员)组织招募周某标、李某等人设立某集团公司,未经国家金融管理 部门许可,在上海、江苏、安徽、云南等地开设养老旅游基地、酒店、度假别墅等项目,并招揽业务团 队,通过旅游宣讲会、口口相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推销养老、旅居类等理财产品,承诺保证本金并获取 固定收益,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
有企业以“养老金融”为幌子吸收资金逾50亿元 典型案例揭开非法集资犯罪“真面目”
Xin Hua She· 2025-06-10 05:35
最高人民检察院6月10日发布了4件检察机关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在"周某标、李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一些投资者 被"忽悠"陷入骗局。 上海某企业未经有关部门许可,开设养老旅游基地、酒店等项目,通过旅游宣讲会等方式向公众推销养老、旅居类等理财产品,承诺保证本金并 获取固定收益,非法吸收公众资金。2021年12月,公安机关对该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经审计,2013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该企业向社 会公众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50.3亿余元,未兑付金额15.4亿余元。 在检察办案环节,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各类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审查,深挖有关人员的犯罪 事实。最终,周某标等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王某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涉案公司通过搭建虚假炒汇平台,谎称可代为在平台"开户",有专业人士对账户日常维护和开 展真实的外汇保证金交易,保证到期能获取高额回报,诱使社会公众投资。办案机关经审查发现,该公司搭建的炒汇平台无法进行真实外汇交易 业务,投资人资金也没有汇入真实的国际外汇交易市场,绝大部分资金用于返本付息和个人高消 ...
打着“养老金融”旗号非法集资超50亿元,企业多名高管获刑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0 02:52
2021年12月2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对裔某集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应公安机关 邀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发现裔某集团部分产品为依托旅游基地的"旅居预付卡"。经研判,确定该类 预付卡可能属于具有存款特征的理财产品,但是否具备承诺还本付息的特征还需要客观证据予以支持, 建议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侦查取证。公安机关询问30余名投资人,调取裔某集团运营系统及旅居基 地消费账册,核实相关预付卡合同内容及实际使用情况,最终查明所销售的该类预付卡行为具有还本付 息特征,应认定为非法募集资金。 2022年3月21日至23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以周某标等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请检察机关批 准逮捕。检察机关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和证据,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进一步查明裔某集团组织架构、 人员任职情况与参与程度,厘清各参与人员的具体非法集资金额,于同年3月28日对周某标等人作出批 准逮捕决定。2022年7月29日,检察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对已出逃境外的沈某 峰作出批准逮捕决定。2024年9月30日,国际刑警组织对沈某峰发布红色通报。 智通财经记者 | 翟瑞民 2025年6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 ...
以黄金理财为名非法集资,7年诱骗1600余人,涉案金额超4亿元
Huan Qiu Wang· 2025-06-10 02:45
转载来源:环球网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案发后,刘某香销毁公司大量财务数据,导致确定受害人数和金额难度大大增加。面对困局,市南区检 察院提前介入,与公安机关会商,建议综合涉案账户情况以及账户转款数额、时间等规律性重复特征等 情况,认定集资参与人;同时分析公司涉案账户转款情况,对集资参与人提供材料不全,但具有明显返 本付息规律特点的转款,计入犯罪数额。经过上述工作,证实的返本付息规模从最初集资参与人报案的 2亿余元提高至17亿余元,进一步印证了集资款主要用于返本付息而非生产经营活动。 2023年7月,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因该案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市南区检察院随后移送青岛市检察院。 2024年9月20日,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山东省青岛市中级法院以集资诈骗罪、洗钱罪数罪并罚,判处 刘某香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六年,并处罚金 330万元。一审判决作出后,二被告人提出上诉。2025年3月3日,山东省高级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 原判。 另查明,2022年11月,刘某香、李某在被监视居住期间仍不思悔改。为掩饰、隐瞒集资诈骗犯罪所得及 收益,二人将500万元集资款转至深圳市某公司 ...
小心!投资黄金遭遇集资陷阱,多人中招
Zhong Guo Jing Ying Bao· 2025-06-08 05:13
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 北京报道 在金价上涨大行情下,黄金投资者有人欢喜有人忧。近日,黄金综合服务商——浙江永坤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永坤黄金")出现兑付异常,多位投资人无法取出资金。 这家仅持有珠宝首饰零售资质的公司,其核心业务已远超实物黄金销售范畴,实质是变相开展需持牌的 黄金资产管理业务。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海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 出,从目前报道的事实及公安机关的立案查处看,永坤黄金已经涉嫌刑事犯罪。由于案件已经进入刑事 司法程序,投资者恐很难通过民事司法途径进行权利维护,大概率只能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集资人 或者集资诈骗罪的受害人的身份,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登记金额,提供永坤黄金的财产线索。 模式违规:无资质下的庞氏困局 永坤黄金成立于2014年,表面上是黄金珠宝零售商,实际通过"存金生息""预购黄金"等产品构建资金 池。 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撤向记者介绍称,永坤黄金的投资模式本质是庞氏骗局。具体表现为以"存金生 息""预购黄金"为名,承诺年化12%—18%的高收益,通过线上"预定金条"(预定期满若金价下跌可原价 退款并获积分)和线下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