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Search documents
年内逾710只基金增聘经理,增聘潮涌究竟是“离职前兆”还是“团队优化”?
第一财经· 2025-07-07 16:04
2025.07. 08 本文字数:2678,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曹璐 从"造星"到"造团队",公募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动作密集。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7日,年内 至少有逾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涉及包括葛兰、冯波、刘格菘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 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市场一度将增聘视为"原经理离职前兆",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现象本质是基金团队动态优化的常规 操作,而非风险信号。基金经理"以老带新"、原基金经理的工作"减负"、基金经理之间优势互补等, 也都是增聘基金经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单一经理的"明星效应"逐渐弱化,"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渐成常态,公募行业正 加速向"团队平台化"转型。目前,超四分之一基金已采用"共管"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在团队化转型 中,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数量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尤其是在近年来的震荡行情下,业绩表现印证了行业新生力量在崛起,例如在年内排名前10位的主 动权益类基金中,有半数产品的基金经理"上岗时间"不足3年。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道,新生代经理 普遍存在持仓行业集中度较高、历史业绩 ...
年内逾710只基金增聘经理,新生代基金经理加速接棒
Di Yi Cai Jing· 2025-07-07 12:52
增聘潮涌:究竟是"离职前兆"还是"团队优化"? 从"造星"到"造团队",公募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动作密集。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7日,年内至 少有逾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涉及包括葛兰、冯波、刘格菘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市场一度将增聘视为"原经理离职前兆",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现象本质是基金团队动态优化的常规操 作,而非风险信号。基金经理"以老带新"、原基金经理的工作"减负"、基金经理之间优势互补等,也都 是增聘基金经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单一经理的"明星效应"逐渐弱化,"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渐成常态,公募行业正加 速向"团队平台化"转型。目前,超四分之一基金已采用"共管"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在团队化转型中, 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数量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尤其是在近年来的震荡行情下,业绩表现印证了行业新生力量在崛起,例如在年内排名前10位的主动权 益类基金中,有半数产品的基金经理"上岗时间"不足3年。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道,新生代经理普遍存 在持仓行业集中度较高、历史业绩周期验证不足等问题,业绩可持续性亦需更长时 ...
千亿公募,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12:05
【导读】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 多基金经理共管 " 的风吹到了医药基金。 7 月 4 日晚间,中欧医疗健康发布公告称,增聘赵磊为基金经理,与葛兰共同管理旗下中欧 医疗健康混合。而原有的中欧医疗创新等产品则继续由葛兰单独管理。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基金经理 据了解, 此次中欧医疗健康增配的基金经理赵磊是中欧基金医疗投研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拥 有超过 8 年的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验。 根据简历,赵磊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工程硕士 专业,历任中泰证券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联席首席分析师。 赵磊于 2021 年 5 月加入中欧 基金,担任权益研究部医药组研究员, 2023 年初开始担任医药研究组组长。 Wind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葛兰在管的三只基金产品规模合计为 404.47 亿元。其 中,中欧医疗健康属于医药主题基金。今年上半年,中欧医疗健康单位净值增长率为 8.30% ,同期中证医药指数收益率为 2.27% ,组合相对指数实现超额收益 6.03% ;近一年来,中 欧医疗健康单位净值增长率为 16.01% ,同期中证医药指数收益率为 10.32% ,组合相对指 数实现超额收益 ...
基金经理“团队制”如何搞?这些有益探索已先行!
券商中国· 2025-05-26 08:45
从券商中国记者多方采访来看,"团队制"设想目前已得到基金业内相关人士高度认可。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 近年出现的投研一体化和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下称"共管制"),有望成为"团队制"的有益探索,但这与真正意 义上的团队制还有不少距离。"团队制"模式的真正实施,既要着手于基金经理间的优势分工,更要从"自上而 下"的投研机制变革抓起。 已有实践探索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 布局,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是强化公募基金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行动方案》指出,要建立基 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 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在这之前,已有基金公司逐步着手进行投研一体化实践探索,其中以中欧基金的工业化、数智化投研平台建 设,诺安基金的科技投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等实践为业内熟知。同时,也有基金公司通过基金经理"多人共管"模 式,来扭转大规模基金的单一策略和能力圈制约弊端。 北京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在基金业过往发展过程中,一只基金由 ...
对话王庆:个人明星还是团队合力?一期讲透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重阳投资· 2025-05-13 08:24
5月7日,证监会下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第14条是关于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 设,提到要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 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中外资产管理的长期历史表明,突出个人明星基金经理的做法并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良药,由于流量 的反噬效应,反而可能助长投资者的追涨杀跌行为,加剧"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 在私募行业内,重阳是最早开始探索"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的机构之一。我们将之命名为"重阳S4"。 具体来讲,是在多位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下,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把握大局,同一只基金通过分仓的方式 交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参与管理,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分仓范围内进行相对独立操作。 那么,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的由来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重阳为何在业内率先推行这一模式?在 下面的这篇访谈中,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进行了系统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如果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移步"小宇宙"APP,订阅"重阳Talk",您将听到本期节目的完整版,精彩内容,沉浸式收听,不容错过 哦! 文字精华 主持人 ...
目标是持续超额!对话星石江晖:机制驱动,用18年做成一件事
聪明投资者· 2025-04-14 06:12
江晖的状态很好。 他说这是做星石投资 18 年来比较舒服的时候,这么多年打造的多基金经理团队制终于成熟运行起来 了。 公司成立近 18 年的最早产品,截至 2025 年3 月20 日,年化收益超过** % (费后)。尤其是 2015 年"多核心"基金经理制探索成功以来,超额夏普比率超过 1 ,意味着扣除风险后的超额回报相 当好 。 (点此认证合格投资者后查看完整业绩)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代基金经理之一,江晖 1998 年参与华夏基金筹备,先后担任兴和基金、兴华基 金、华夏回报基金基金经理,在 2007 年 6 月投身私募创办星石投资之前,担任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 监。 在很多人仍围绕 "个人英雄主义"叙事私募时,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径:用系统替代单打独斗,用组织机 制赋能长期,从一开始便探索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2015 年后逐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核心"转型:决策权不再集中于少数人,而是依照长期业绩与科学 规则动态分配。 如今参与共管的 6 位基金经理平均司龄超过 16 年,过去十年这几位基金经理没有发生任何变动,这 在中国资管行业非常罕见。 业内都说星石的多基金经理制是最彻底的,真正做到了 Capital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