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收减负
icon
Search documents
北京:支持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丰富交易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合理提高分红率
news flash· 2025-07-10 03:53
7月10日,《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外发布。《行动方案》提出,为推动居民增收 减负,《行动方案》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支持证券交易所、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丰富交易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合理提高分红率,推动资产 管理机构丰富投资产品供给,拓宽居民财富管理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都市型现代农 业效益,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领军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产业。 ...
经济日报金观平:持续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
Jing Ji Ri Bao· 2025-06-07 21:54
今年以来,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前4 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从数据看,提振消费仍需 进一步挖潜提质,除了补贴政策带来的刺激效应和供给创新的不断加持,仍需持续完善促消费长效机 制。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引擎。当前,持续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需要 瞄准相关领域痛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促消费积极性。相较于投资,花在促消费方面的资金,不但短期 内难以产生明显回报,反而容易挤压刚性支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往往延迟反映在统计口径 中,尤其在线上消费分布于全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从消费中直接获得税收等收益。要用好考 核"指挥棒",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树立以促消费为导向的政绩 观,加大消费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补贴力度,压实地方政府促消费责任。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新型消费业态稳步成长。在市场经济中,必要的监管不能缺少,但监管不能过 度。包容审慎的监管通过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干预,释放执法温度和善意,营 ...
消费第一城,为何把"增收"放首位?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5-24 15:41
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杨欢 连续7年位居全国"消费第一城",上海正在直面挑战。 今年一季度,上海社消零被重庆反超,相差约146亿元。眼下,差距开始缩小,1—4月,上海市实现社消零总额5355.46亿元,同比下降0.3%;重庆5385.43 亿元,同比增长4.4%。 前两天,上海印发《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这也是继今年最大补贴力度的"五五购物节"之后,上海拿出的一份系统性促消 费"打法",无疑备受关注。 纵观《方案》提出的六大行动,不乏新亮点、新举措。首提"丰富悦己消费",被认为是上海培育新型消费的一大特色,"夜校经济""二次元经济"不仅接地 气,也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而多维度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又契合了上海服务消费的旺盛需求和强劲的增长势头。 如果说这些措施仍主要聚焦消费本身,那么,更显"反常"的是,"城乡居民增收行动"和"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被置于促消费的首要位置。上海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伯超曾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评价,这意味着"上海尊重消费基本规律,明确看到了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而作为全国消费的"领头羊"和"风向标",上海这一改变背后的原因,也值得再深入探讨。 ...
深度专题 | 提振消费的“关键”?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07 01:02
以下文章来源于申万宏源宏观 ,作者赵伟 屠强等 申万宏源宏观 .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 | 宏观研究部 作者: 赵 伟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屠 强 资深高级宏观分析师 贾东旭 高级宏观分析师 侯倩楠 宏观分析师 联系人: 屠强、耿佩璇 摘要 一问:"促消费"政策历史回顾?全国促消费针对大宗商品,地方以消费券为主,政策效果显著。 稳增长压力较大、外需承压时期,扩内需、促消费通常成为政策重要着力点。 我国促消费政策,或可分 为直接财政补贴,例如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间接支持政策,典型如汽车购置税减免、 假期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等。中央财政补贴的全国促消费力度更大、重点针对汽车和家电等大宗消费, 地方促消费以消费券为主、支持领域更多元。 首轮"下乡"政策效果显著,既与央地财政补贴有关,也得益于基础设施完善及长期制度改革。 2007-2012 年,央地累计投入补贴资金765亿元用于家电、汽车"下乡"。除补贴外,"户户通电"和无电户通电工程为 推行家电下乡奠定电力设施基础。同时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一年减负约1250亿元;后续"四万 亿"计划亦为农民工"增收",2010-2011年农民工人均收入 ...
深度专题 | 提振消费的“关键”?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06 15:06
屠 强 资深高级宏观分析师 贾东旭 高级宏观分析师 侯倩楠 宏观分析师 联系人: 屠强、耿佩璇 摘要 一问:"促消费"政策历史回顾?全国促消费针对大宗商品,地方以消费券为主,政策效果显著。 稳增长压力较大、外需承压时期,扩内需、促消费通常成为政策重要着力点。 我国促消费政策,或可分 为直接财政补贴,例如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间接支持政策,典型如汽车购置税减免、 假期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等。中央财政补贴的全国促消费力度更大、重点针对汽车和家电等大宗消费, 地方促消费以消费券为主、支持领域更多元。 首轮"下乡"政策效果显著,既与央地财政补贴有关,也得益于基础设施完善及长期制度改革。 2007-2012 年,央地累计投入补贴资金765亿元用于家电、汽车"下乡"。除补贴外,"户户通电"和无电户通电工程为 推行家电下乡奠定电力设施基础。同时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一年减负约1250亿元;后续"四万 亿"计划亦为农民工"增收",2010-2011年农民工人均收入同比20.3%。 2025年外需支持力度或有所减弱,"促消费"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今年关税或扰动出口,扩内需成为首要 任务。而设备更新周期接近尾 ...
增强敢消费愿消费底气
Jing Ji Ri Bao· 2025-04-13 22:04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提振消费不是单兵作战。每一项决策部署都在以消费为主线牵起全民公共福祉的整体提升、社会治理能 力和服务能力的全面优化,需要各部门、各地方的高效协同与有效响应,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各 项经济社会政策都要体现促消费的政策导向,更加注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为支出减负与促进增收一体两面。一个家庭的消费支出,总是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医疗开支、育儿成 本、养老支出……每一样都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指数。任何一个环节"拖后腿",都可能让人们的消费"降 级"。只有尽力减少各种后顾之忧,人们的消费预期才会更稳,消费能力也会更强。这就需要在社会保 障上兜好底,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为提振消费腾出更多增 量空间。 相对于"增收","减负"可能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较大挖潜空间。"增收"与"减负"都应注重 系统性和协同性,科学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考验着智慧、定力与治理 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当收入有增长、民生有保障,消费的底气就会更足;当底气转化为火热的消费场 景、扩内需的政策落地为惠民生的获得感,中国经济就会更具韧性与活力。 今年清明节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