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宁疗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医护社”协同 让服务更温暖
Bei Jing Wan Bao· 2025-09-26 06:52
2025年4月,北京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规范》(简称《规范》)正式实施。其中,明确 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提出服务团队宜增加配备经过安宁疗护专业培训的康复医师、精神科 医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构建"医-护-社"协同模式。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参与了该《规 范》中医务社工内容版块的起草。张蕾表示,目前从临床上来看,患者及其家庭对于医务社工所提供服 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整合式团队照护在安宁疗护领域表现出色。"医务社工是提供心理支持、修复社 会关系、链接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和重要力量,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庭一道,寻求个性化的照护思 路。" 志愿者冯立国在北京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患者理发 "安宁疗护作为缓和医疗的一部分更加以人为本,可通过提供症状控制、舒适护理、人文关怀等多元化 服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寻求内心状态、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让患者在生命的尾声也能获得好 的生存质量。"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部长张蕾介绍,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进步,团队 从最初的专科医护人员发展到多学科协作,并迎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加入,这让安宁疗护拥有了更加 专业和多元的力量支持。 清华大学北京清 ...
安宁疗护有了新“国标” 2025年版实践指南发布
安宁疗护实践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 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26日发布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专家,对2017年印发的《安宁疗护 实践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推动各地安宁疗护 发展,规范安宁疗护实践行为。 新版指南对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更新,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 了相关评估和观察要点、治疗原则、护理要点、支持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供各地参照执行。(记者 李恒) ...
21书评︱安宁疗护:让临终者决定最后的尊严
编者按:临终时的"尊严"一直是安宁疗护理念所追求的个体重要目标。不过,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制度仍不完善且缺乏动力的 宏观环境中,我国安宁疗护中的临终尊严通常只能够在"妥协"与非正式的"调和"中展露出不完全的状态,临终者们仍然身处尊 严与哀痛的中间地带。人口学和老龄学专家陆杰华等人的新著《直面临终时刻:医院安宁疗护中的妥协与调和》以社会学的方 法展开了深入医院安宁疗护科室与病房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医院安宁疗护的实践面临着战略、政策、机 构、资源、团队、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相信能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临终者的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能给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启 发。 陆杰华、戚政烨 / 文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人口比例增大与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是其显著特征。衰老 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体不断接近和到达死亡的过程,死亡是人类老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根源。无论是身体机能退化、心理恐慌还 是社会歧视,都来源于最直击人心的死亡话题,因此临终阶段的照护和服务几乎是老龄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有68.7岁,意味着平均 ...
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谦逊才能保住“鲜活的灵魂”|新书推荐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28 02:11
《小寒日访程爷》 张翎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8 张翎关注灾难、创伤和战争等给人带来的影响,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 《余震》。这一创作倾向,与张翎的职业密切关联。除了作家之外,她还是一名听力康复师,在海外诊 所工作的17年间,她常常接触到从各个战场上下来的退伍军人,亲眼见证战争在他们身上的余烬。 本书收录了她近年来创作的两部中篇小说《小寒日访程爷》和《疫狐纪》。《小寒日访程爷》以一位女 记者冬日探访退伍老兵程高远为开端,串联起对方在抗战期间的英雄往事与晚年被困乡野、逐渐失语的 现实处境。程高远"像一只缠在蜘蛛网里的昆虫那样,被缠进了国难里,于无奈之中做出了一件惊天动 地的事",他早年因义打架斗殴,随后流浪社会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机缘之下被派去执行了轰炸日军驻 地的任务。然而战争总会结束,英雄老去之后,往往"经不得岁月的钝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慢剐"。 《疫狐纪》则诞生于张翎在多伦多疫情期间的观察和感受。两个背负不同人生重负的女人,一个是为了 成全领养女儿的前程放弃专业举家移居国外多年的建筑学家,一个是因车祸刚刚失去花季女儿的临时雇 工,她们在疫情封控下意外共处一室,并 ...
广东率先发布省级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指南
《指南》界定了安宁疗护的实施主体、规范标准流程,并提供评估工具、操作流程和量表模板,以简洁 易懂的方式助力一线人员开展标准化安宁疗护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明确的安宁疗护服务内容中,既有常规的治疗、护理、检验检查,还包含心理 痛苦评估、生命回顾、善终准备等项目。 当生命行至末期,我们是否可以活得更有尊严?医疗机构将如何提供更加专业规范的安宁疗护服务?近 日,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广东省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指南》(下称《指南》),对安宁疗护的症状评估、 生存期评估等13项服务项目及内容进行细化和规范。 这是全国第一部省级安宁疗护服务指南,为我省的安宁疗护实践提供了全面且精准的"说明书",将推动 我省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发展。 关注生命末期心理和社会需求 安宁疗护是指以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 方面的整合照护和人文关怀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 有尊严地离世。 广东省老年人口多,对安宁疗护需求迫切。2024年,省卫生健康委便在全省全面推开安宁疗护试点,实 现21个地市全覆盖。 截至2024年底,全省可提供安宁疗护的服务机构增至5 ...
对话杨洁:当我们可以大胆地谈论死亡时,才能为善终寻得土壤
Hua Xia Shi Bao· 2025-06-16 06:27
归元缓和联合发起人、主任、秘书长 杨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北京报道 18岁的时候,杨洁遭遇了亲人意外死亡,她花了十年时间疗愈自己。亲人故去十周年时,她写了一封长信,签下 自己的名字,跟亲人做真正的告别——"十年了,我想把你放下,让我自己能够好好地开始新的生活。" 近年来,安宁疗护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北京市政府、卫健委对安宁疗护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 2024年底,国家卫健委颁布相关政策,明确安宁疗护可以自主设定区域内的收费标准。杨洁说,收费标准放开, 医疗机构参与安宁疗护的积极性会更好,动力也会更强。此外,北京市要求到2025年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应设立医 务社工,这对安宁疗护这一细分领域来说绝对是好事。 不过杨洁认为,总体来看,居家服务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白。"家是我们最安全的地方,是不可替代的,居家服务 如果能够做得更好、更完善、更充分,其实能实现更多人的心愿。同时也给我们医疗体系节约很大的成本,对全 社会来说都是获益的。" 《华夏时报》记者问:"从一个金融行业精英到公益人,走到现在,您会怎么形容公益对您生命的影响?" "公益是改善这个社会非常有力的一个 ...
未来10年,这个专业将持续爆火
3 6 Ke· 2025-06-12 02:01
Core Insights - The annu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concluded, and over 13 million candidates will soon choose their majors, with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due to its high employment rates and future growth potential [1] -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predicts that China will enter a severe aging phase around 2035, indicating a growing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in elderly care [1] Group 1: Industry Potential - The elderly care market in China has significant potential, with a projected increase in demand for related professionals over the next decade [1] - Currently, there are only 2 million elderly care workers in China, while the actual demand is estimated to be as high as 30 million [17] Group 2: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 Students in elderly care programs report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s and the realities of the job, including physic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6][15] - Many students initially face stigma or embarrassment about choosing elderly care as a profession,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considering changing their majors [15] Group 3: Educational Structure - The elderly care curriculum includes practical courses on elderly health assessment, emergency car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but many instructors lack specific backgrounds in elderly care [13][36] - Newer programs are evolving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such as the shift towards "Smart Health and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19] Group 4: Job Market and Opportunities - The job market for elderly care professionals is expanding, with various roles beyond caregiving, includ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positions [36][33] -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diverse skill sets in elderly care, includ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nd social work [20][22] Group 5: Societal Perceptions - There is a societal stigma associated with elderly care roles, often viewed as low-status jobs, which can deter potential candidates [17] - The industry faces challenges in changing public percep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appeal of elderly care professions to younger generations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