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绪劳动
icon
Search documents
小红书上,为什么这么多老师想辞职?
Hu Xiu· 2025-07-07 00:25
六月底,中国学校的暑假前夕。 讲台上的粉笔一根根磨秃,家长群的提示音密集如骤雨。夏天已经抵达,教室里却仍在追赶试卷留下的 空白。讲评、成绩、告别、总结接踵而至,校园节奏却并未因放假而变得轻松,反而有一种积压许久的 情绪,在教师中缓缓浮出水面。 这种情绪不再只是隐秘的私人感受。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老师想辞职""#教师抑郁""#教书上头"正 成为流量聚集地,一条条带着匿名与疲惫的笔记,在高频更新着同行们的心理刻度线。评论区里,不只 有"理解老师"的家长,也有同行之间的互相确认:"我也是。""你说出了我的感受。" 近几年来,每一个学期的末尾,几乎都成为情绪崩塌的高发期。睡眠障碍、条件反射、过度警觉、内在 抽离、沉默攻击。这些原本属于临床诊断的术语,正在以碎片的方式嵌入教师的日常生活:有人在讲台 上突然语塞,有人连续数周凌晨惊醒,也有人在办公室悄悄服药,再若无其事地走进教室。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885万名专任教师。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正在经历一场难以言说的心理 危机。它没有突发事件作为引爆点,也未引起舆论喧哗,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疼痛:不是被瞬间刺痛,而 是被慢慢耗空。 过去三年,随着"双减"、课后服务、全 ...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Hu Xiu· 2025-06-04 10:09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面对客户的折磨,明明心里厌烦,却还是要赔上笑脸;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总要反复斟酌语气,生怕 让领导觉得"态度不好"…… 感觉自己一天什么也没干,但身体却有种被榨干的感觉。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就对了!我们人类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有第三种"隐形"劳动,也就是 情绪劳动。 有网友调侃,"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损失费。" 情绪劳动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虽不显眼,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无声无息中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 热情,这也正"悄悄"成为很多职场人的隐形KPI! 一、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1983年在《管理心灵》一书中提 出,指的是"为了获得报酬,员工管理自己的情感,并按照组织要求表达出特定情绪"。 通俗来说就是,你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角色,你感觉什么不重要,你看起来像什么才重要。 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中表现得最为直观。 就比如空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客人,时刻要保持微笑,即使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哪怕被辱骂,也要 始终要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 但如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情绪劳动早已突破服务行业的边界,渗透进职场的各个角落。 与 ...
AI给员工情绪带来哪些影响?
Hu Xiu· 2025-05-27 04:23
在拨打客服电话时,一旦从话筒中传出的是机械语音,多数人就会下意识地呼叫"转人工",希望换成真人来倾听并回答 自己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需求将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 据调研公司Gartner预测,2023年,呼叫中心行业60%的业务将依赖自动化技术,其中20%的业务由智能语音完成。就服 务行业而言,因为AI客服具备效率高、成本低、24小时持续工作等优势,由它来替代人工客服的趋势不可逆转。然而, 人工客服可以更灵活地处理相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并且目前大多数服务创新仍来源于人类的工作过程,此外,人工在提 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情感嵌入,能让客户感受到人与人交流的亲切感。所以,AI技术不会完全替代人工服务,这一观点已 经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如果AI终将与人类员工共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将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探讨AI技术 如何影响与之合作的员工,尤其是AI技术对服务行业员工工作情绪的影响。服务行业需要员工与客户进行高频互动,而 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与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管理者可以洞穿AI做优员工情绪的秘密,那么就能更好地拥抱AI,发掘 其附加价值,让其成为提升效率、打造竞争优势的利器。 一、是什么在左右 ...
情绪劳动,累惨“低能耗”青年
Hu Xiu· 2025-05-22 00: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何驰,编辑:钟毅,题图来源:AI生成 每天,喝饱了毒鸡汤的人类,恨不得把充电线焊死在"低能量人类"的肚脐眼上。 信奉成功学的人类,则吹拉弹唱、锣鼓暄天要拉你入伙"高能量人类"的一夜暴富群。 每天,你真正花在工作上的精力只有10%,剩下90%的精力都消耗在了隐形而无偿的情绪劳动上。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著作《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中提出"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指出情绪劳动是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努力。 从职业上看,情绪劳动多数发生在服务业,譬如空姐、酒店前台、奶茶店员、电话客服、滴滴司机、超市售货员、餐厅服务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如果 看到他们在某一刻突然崩溃、泪如雨下的场景,这是"情绪过载"的典型表现。 最近的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做"高能量"的帖子让人喘不过气,隔着屏幕的年轻人怀疑起自己的电量到底要多少,才能进入那一方"高 能量"的区域,体验一把精英人设带来的快感。 他们健身、野营、马拉松、演唱会、公益活动、文化讲座分享一 ...
「情绪劳动」成职场隐形 KPI,打工人怎样才能减少内耗?|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5-08 06:54
其实所谓「去班味」 不只是离开工位、躲开会议室那么简单。更多时候,是在给自己一点空间,缓解那种日 积月累的身心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可能出现在和甲方反复沟通中小心斟酌的回应里,也可能出现在会议上主 动缓和气氛,化解冲突的表达中——这些看不到、算不清的努力, 其实就是情绪劳动的一部分。 不久之前,星巴克对他们门店的员工提出了一个要求。新任 CEO 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希望咖啡师们 在每杯咖啡杯上手写一句留言,比如「把握今天」或「你很棒」。他的理由是,这样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连接」。 这听上去很温暖,但不少一线员工表示,这项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尤其在高峰时 段,为了完成这项额外工作,一些门店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 五一劳动节刚刚结束,不知道大家的「班味」去除了几分呢? ▲ 星巴克 CEO 布莱恩·尼科尔希望手写便条成为扭转销量的一部分 | 图源:星巴克 「情绪劳动」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阿利·霍赫希尔德(Arlie Hochschild)1983 年出版的《管理心灵》 这本书中,她指出: 情绪劳动主要是员工为了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状态,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
累死年轻人的情绪价值,为什么那么不值钱?
Hu Xiu· 2025-04-30 00:3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宋爽,编辑:尤蕾,题图来自:AI生成 没人能想到,在2025年,"疯感很强"会变成年轻人赞美他人和自己的全新话术。 观察一圈不难发现,一部分年轻人觉得累了,一系列社会症结由此出现:生活中低欲望,不想看老板眼色,甚至退出家庭群聊…… 除了那些切实的痛苦,比如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出租屋只有6平米以外,年轻人强烈的痛苦主要来自于情绪。 准确地说,是缺乏情绪价值。 别小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情绪价值在当今社会的稀缺程度不亚于在餐馆吃上一顿现炒的菜。更气人的是,情绪价值经常是单向的,大部分人要 终生付出它,但罕有人能得到它。 在职场上,这样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网络上关于"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更累"的话题数次引发热议。 社交平台上曾经流传着一张名为"一天的工作有多累"的饼状图。图中"跟人打交道产生的情绪内耗"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努力",导 致"明明一整天啥也没干,却依然累得半死"。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不论在职场上还是亲密关系中,年轻人绞尽脑汁想要提供情绪价值,这足以让他们变得"活人微死"。事实上,提供情绪价值需要遵循无数细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