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认同理论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为何年轻人用平替产品反而更自信?
3 6 Ke· 2025-08-28 09:43
《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观察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功能与品质相近的前提下,57.2%的消费者会优先选平替,其中95后、00后的选择占比高达72.3%。更 关键的是,这种选择不再是"预算有限"的妥协,而是被年轻人视作"消费智慧"的勋章。那么,平替产品为何能让年轻人的自信感不降反升?这背后又蕴含 着怎样的消费逻辑? "算账式消费"成新趋势 过去,许多年轻人秉持着 "贵的就是好的""品牌即品质"的消费逻辑,将大量金钱花费在追求名牌产品上,认为拥有知名品牌的商品是身份、品位与社会 地位的象征。背着名牌包包、穿着大牌服饰走在街上,似乎能获得一种由外而内的满足感与自信感,彼时品牌的logo成了一种炫耀性消费的标签。 淘宝产品对比 但现在,"算账式消费" 成为主流。美妆赛道,完美日记、花西子靠 "大牌成分平替" 快速崛起;家电领域,小米、极米以 "性能对标国际大牌,价格砍半" 抢占市场;服装行业,UR、ZARA用 "设计平替" 分流奢侈品牌客群。平替不再是 "退而求其次",而是 "同等价值下的最优解"。 小红书平台上,"平替""平替测评""评价替代" 三大标签浏览量均破亿次,网友互动量上百万。很显然,年轻人的消费决策链路已变 ...
单身、结婚、生育,都不是幸福的答案
Hu Xiu· 2025-07-21 12:26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到了最近很感兴趣的一个概念——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 它是精神疾病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概念,最初由澳大利亚社会学家Judy Singer在1990年代提出,旨在 倡导对神经发育差异(如自闭症、ADHD等)的理解与接纳。 它强调人类大脑和心智的差异是自然且正常的现象,而非需要纠正的缺陷。从"谱系"的角度理解很多心 理疾病的症状,所有人都平等地坐落在这个谱系上,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上,没有明确的"正常"和"异 常"分界线。 最近脱口秀节目热播,不少女性选手都非常亮眼,尤其是"王小利"。 作为一个40岁不婚不育的女性,她将自己的遭遇变成段子讲出来,也由此引发了热议:不婚不育和结婚 生育,到底哪个更幸福? 处在一个新旧思潮交替的动荡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婚育选择经常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人们拥有了自由 选择的空间,却也带来了更多不安。 到底什么才是更好的选择(或者说那个更好的选择存在吗)?我这样真的能获得幸福吗? 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身处不同人生阶段的编辑们,聊了聊ta们的看法,也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讨论。 寒冰:婚育问题上的"神经多样性" 我喜欢这个概念是因为它背后的人文关怀,接纳每个人 ...
心理观察|当“名校光环”撞上就业寒冬:父母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理转身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13 23:48
近两年来,因求职问题产生心理波动的来访者日益增多。当"985毕业生难就业""名校生送外卖"等新闻 频繁登上热搜,当经济下行的压力传导至校园,那些曾经坚信"名校必须匹配好工作"的父母们,正经历 着一场静默的心理转变——他们逐渐放下对"完美职业路径"的执念,在焦虑与反思中,尝试与孩子携手 直面充满未知的未来。 心理现实:从"理想模板"到"看见真实" 过去几十年,"名校等于好工作"的公式深深烙印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985、211高校被视为阶层跃升的 通行证,金融、互联网大厂、公务员则是"成功就业"的标配答案。这种执念背后,是父母一代的成长经 验——"我们当年考上好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名校学历是人生护城河"。 (原标题:心理观察|当"名校光环"撞上就业寒冬:父母正在经历怎样的心理转身) 来访者毛女士表示,儿子前一天去一家公司面试,结果又没能通过。儿子沮丧地对她说:"妈,我又没 过面试,是不是我太没用了?""听到儿子说这句话,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毛女士说道,"我既心疼儿 子,又满心焦虑——那份我们心心念念的工作究竟在哪里?" 王女士同样因孩子求职受挫前来咨询。"我对女儿有点怨愤,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隔壁某某家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