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离身智能
icon
Search documents
具身智能推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早期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机器可以通过对符号的操作实现对人类思考(理性行为)的模拟,即让机器 像人类那样思考,无需考虑身体和环境。他们把人工智能定义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除了模拟思考之 外,还包括感知、动作,以及情感与灵感等。由于他们认为思考和身体、环境是分离的,因此在模拟这 些行为时,是各自独立进行,没有考虑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工智能的另一学派内在主义,主张人工 智能应该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通常称之为类脑计算。这个学派也没有考虑思考、感知与身体 的关系。因此传统人工智能中的两大学派都属于离身智能。 具身智能强调认知受智能体的感知与动作的影响,主张智能或智能行为来自智能体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交 互,而不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这种思想与建立在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离身智能不同,后者没有考 虑大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具身智能理论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诞生了具身认知、具身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当前,具身智能理论深入大众关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技术等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 从传统离身智能发展到现代具身智能 机器人领域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思想 机器人的研究远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1954年, ...
“具身智能”到底是啥?(新媒视点)
"具身智能",无疑是今年的热词。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些读者也 会问:具身智能大量出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报道中,这二者是一回事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 人、智能机器人……这些新概念各自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 具身智能究竟能帮我们做些什么?具身智能的价值,在于让"智能"从"会说话"走向"会做事",真正融入 现实物理世界。它的应用场景,正从工业领域向日常生活、医疗、救灾等领域延伸。 比如,传统工厂的机械臂只能按预设程序重复动作,一旦零件摆放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出错。有了具身智 能,机械臂就升级为"智能工人",可以通过视觉传感器自行辨别零件位置,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抓取力 度,自主学习如何处理不同形状的物体,完成更多非标准化任务,如设备检修、柔性生产等。 又比如,在极端环境中替人冒险。机器狗进入地震废墟搜寻幸存者;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在森林火灾中 定位火源;轮式机器人在核污染区域采集数据——这些场景中,具身智能设备大有用武之地,可代替人 类在高温、高压、高辐射等恶劣环境中完成高危任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具身智能设备很 可能成为灾害救援的先头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