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计算

Search documents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7-11 08:4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苏州 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国内外 30 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超 300 人的科研团队,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4篇) 及其子刊 Neuron (4 篇) 、 Developmental Cell (2篇) 集中刊发了 10 篇脑图谱研究论文。 该系列研究成果于 7 月 10 日在 Cell Press 官网以专题形式隆重推介,并登上 Cell 期刊封面。同时, Cell 还刊发了一篇由该项目团队 撰写的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系列成果的科学发现与未来方向。 这些研究揭示了小鼠和灵长类动物大脑中多种细胞类型及其连接情况,封面图片展示了一只猕猴凝视着繁星点点的宇宙,其中星座勾勒 出大脑的轮廓。 本文重点介绍其中发表在 Cell 期刊的 4 篇研究论文。 全球首个猕猴屏状核多模态图谱, 揭秘意识产生的关键脑区 论文题目 : 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e atlas and whole-brain connectivity o ...
上海海外联谊会走进杨浦 助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7-02 14:05
在美团(上海)综合指挥中心,考察团一行了解美团各大业务板块,并通过大屏实时互动演示、无人机配 送场景模拟、美团药房展示等,直观感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美团智能管理中的全方位 应用。 活动现 场。 上海海外联谊会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2日电(范宇斌)近日,"相聚上海 共谋发展"——上海海外联谊会走进杨浦,助力建成科技 创新高地主题活动举行。上海海外联谊会理事、专委会委员,上海市香港商会会员企业代表等60余人走 进上海市杨浦区,考察区域在线新经济企业及特色科技企业,参访世界技能博物馆和"复旦源"科技成果 馆,并参加主题活动座谈会。上海海外联谊会执行副会长董依雯、杨浦区委书记薛侃等出席。 会前,薛侃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希望港澳台侨人士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积极推介杨浦发展机遇, 引荐更多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在杨浦转化落地,共同助力杨浦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会上,上海海外联谊会围绕"共话明天""共创未来""共谋发展"三个维度,介绍了着力打造的"相聚上 海"品牌矩阵,希望大家通过活动平台走进杨浦、了解杨浦,获取更多发展新机遇;充分感知杨浦,发 挥自身优势,赋能杨浦新一轮发展;持续关注杨浦,共同讲好" ...
具身智能推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9 04:19
早期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机器可以通过对符号的操作实现对人类思考(理性行为)的模拟,即让机器 像人类那样思考,无需考虑身体和环境。他们把人工智能定义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除了模拟思考之 外,还包括感知、动作,以及情感与灵感等。由于他们认为思考和身体、环境是分离的,因此在模拟这 些行为时,是各自独立进行,没有考虑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工智能的另一学派内在主义,主张人工 智能应该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通常称之为类脑计算。这个学派也没有考虑思考、感知与身体 的关系。因此传统人工智能中的两大学派都属于离身智能。 具身智能强调认知受智能体的感知与动作的影响,主张智能或智能行为来自智能体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交 互,而不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这种思想与建立在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离身智能不同,后者没有考 虑大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具身智能理论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诞生了具身认知、具身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当前,具身智能理论深入大众关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技术等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 从传统离身智能发展到现代具身智能 机器人领域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思想 机器人的研究远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1954年, ...
光芯片,即将起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9 00:53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大型语言模型(LLMs)正在迅速逼近当代计算硬件的极限。例如,据估算,训练GPT-3大约消 耗了1300兆瓦时(MWh)的电力,预测显示未来模型可能需要城市级(吉瓦级)的电力预算。 这种需求促使人们探索超越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范式。 本综述调查了为下一代生成式AI计算优化的新兴光子硬件。我们讨论了集成光子神经网络架构 (如马赫-曾德干涉仪阵列、激光器、波长复用微环谐振器),这些架构能够实现超高速矩阵运 算。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有前景的替代类神经设备,包括脉冲神经网络电路和混合自旋-光子突 触,它们将存储与计算融合在一起。本文还综述了将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 物,TMDCs)集成进硅基光子平台,用于可调制器和片上突触元件的研究进展。 我 们 在 这 种 硬 件 背 景 下 分 析 了 基 于 Transformer 的 大 型 语 言 模 型 架 构 ( 包 括 自 注 意 力 机 制 和 前 馈 层),指出了将动态矩阵乘法映射到这些新型硬件上的策略与挑战。随后,我们剖析了主流大型语言 模型的内部机制,例如chatGPT、DeepSeek和Lla ...
投融|千亿融资落地!千诀科技成功融资的三大关键因素
Sou Hu Cai Jing· 2025-06-04 00:33
近日,具身大脑公司千诀科技完成 Pre-A +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钧山投资、祥峰投资、兆易创新旗下石溪资本投资,累计融资达数亿元。 在实际测试中,千诀科技的 "具身大脑" 系统展现了跨环境、无预设、长时程等特点。系统能够进行现场演示与落地应用,对比 π0.5 模型所构建的家庭服务 机器人场景,千诀科技的场景更为复杂,且能够进行全开放现场演示。参观人员只需下达指令,系统即可凭借超长时程的自主决策互动能力,适配二十余种 具身本体硬件形态。 千诀科技所采用的 "类脑计算" 技术路径,为 "具身大脑" 系统带来了显著的优势。该系统在构建决策大模型的同时,能够打通感知、推理、行为的系统闭 环,形成机器人智能中枢。这一创新技术使得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向主动规划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团队实力铸就核心竞争力 | 序号 | 融资日期 | 融资轮次 | 融资金额 | 投资方 | 关联机构 | | --- | --- | --- | --- | --- | --- | | | | | | 石澤资本 | 石溪资本 | | 1 | 2025-05-20 | Pre-A+轮 | | 祥峰投资 | 祥峰投资 | | | | | | 钧山 ...
人工智能至今仍不是现代科学,人们却热衷用四种做法来粉饰它
Guan Cha Zhe Wang· 2025-05-21 00:09
图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原因在于在人们纠缠于如何定义或描述什么是人类的"思考"或所具有的"智 能"的时候,他"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于1950年在一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判定机器是 否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考"能力的测试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 有趣的是这篇《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并不是发表在科学类杂志上,而是刊登在心灵学会的季刊《心 灵(Mind)—心理学与哲学》上(A. Turing,"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ind》,59 (236):第433-460页,1950)。 刊载图灵论文的期刊 图灵测试,简单地说就是让一个人(询问者)只通过键盘与显示器与在另外一个与其严格隔离的房间里 的"智能体"对话,这个"智能体"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台机器。对话内容不限。如果经过一段时间 的对话,一台机器给出的回答让这个询问者无法确定它是人还是机器,则这台机器便被认为具有了与人 一样的"思考"能力,也就是智能。 图灵之并没有限制对话内容,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智能的边界在哪里。 【文/谢耘】 "人工智能"一词是在1956年夏天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个研 ...
清华系具身大脑团队累计融资数亿规模,对标美国头部公司,已在行业头部厂商落地|硬氪首发
3 6 Ke· 2025-05-20 01:33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当前,机器人在复杂环境感知、动态任务规划及精细操作执行等领域的技术瓶颈仍亟待突破。尽管大语言模型的 引入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语义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但其智能决策体系的完整性仍依赖多模态感知模型、行为控 制算法及软硬件协同系统的深度融合。 作为底层技术架构的核心,通用型"具身大脑"承担着中枢决策功能,其智能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自主执 行能力,更成为拓展场景应用边界的关键要素。 其中,由「千诀科技」自主研发的"具身大脑"系统,强调通过多模态实时感知、持续任务规划和不依赖预设策略 的自主执行,在理念与Physical Intelligence近期发布的π0.5模型高度一致。后者以"功能迁移"为核心,即在未训练 场景中依然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实际测试过程中,「千诀科技」具身大脑具有跨环境、无预设、长时程等特点,具备现场演示与落地应用能力, 对比π0.5模型所搭建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场景更复杂,并可进行全开放现场演示。当参观人员下达指令后,该系统 的超长时程的自主决策互动能力,可适配二十余种具身本体硬件形态;以自主家庭保姆机器人为例,可持续运行 数小时直至电量耗尽。 搭载千诀科技具身大脑的机 ...
湖南95后女博士,力挑谷歌,要造思考时"不发烧"的AI
创业邦· 2025-03-19 09:28
Core Viewpoint - Lu Xi Technology aims to challenge the dominance of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 in AI by developing a brain-like computing ecosystem, introducing the NLM model that significantly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while enhancing inference efficiency [2][3][4]. Group 1: Company Overview - Lu Xi Technology was founded in 2023 by two women born in the 1990s, marking it as the first domestic company focused on brain-like computing [2]. - The NLM model, launched in 2024, is the first domestically developed large model using a non-Transform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brain-like technology [2][12]. - The company has received approval from the National Internet Information Office for its generative AI services and deep synthesis algorithm services [2][12]. Group 2: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 The NLM model boasts a reduc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by over 80% while improving inference efficiency several time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odels [12][13]. - Lu Xi Technology's brain-like architecture mimics the human brain's neural structure, allowing for efficient computation and storage by activating only relevant neurons [4][12]. - The company is developing a range of products based on the NEURARK brain-like architecture, including foundational models and industry-specific models, to meet diverse market needs [12][15]. Group 3: Market Position and Strategy - Lu Xi Technology aims to break the dependency on NVIDIA chips by developing its own FPGA and ASIC chips tailored for large models [10][12]. - The company collaborates with variou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leaders to deploy its models across multiple sectors, including healthcar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15]. - The company is target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odel parameter scale, aiming to reach 600 billion parameters by 2025, which would bring it closer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brain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