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立体主义
icon
Search documents
走进毕加索与达利的艺术世界
山西博物院"毕加索 达利与超现实主义艺术——19世纪以来西班牙油画真迹展"日前对公众开放。展览 汇集西班牙毕加索、达利等23位艺术家的75件经典作品,涵盖雕塑、油画、陶瓷、混合媒介等多种艺术 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盛宴。 毕加索陶瓷作品《严巴布》。山西博物院供图 《长颈鹿维纳斯》是达利于20世纪中叶创作的作品,以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为灵感源泉,将爱 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与长颈鹿的修长脖颈融为一体,并在胸部加入了"抽屉"这一象征符号。这样奇妙的组 合不仅彰显了女性的优雅气质,更赋予了作品一种如梦似幻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除了展示艺术作品,此次展览还通过新媒体、艺术装置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给观众带来有趣的互动 体验。 作为山西博物院2025年重点引进的国际艺术大展,此次展览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推动艺术 普及与青少年美育的平台。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在展期内,山西博物院将推出一系列线上线 下教育活动,走进校园、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西班牙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报记者 邹雅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6月09日 第 07 版) 文化万象 07 19世纪末至2 ...
《亚维农少女》与毕加索:现代艺术的解构宣言?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5 04:14
(原标题:《亚维农少女》与毕加索:现代艺术的解构宣言?) 巴勃罗?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创作于 1907 年,耗时近一年完成,是 20 世纪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作品。这幅画不仅颠覆了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更开启了立体主义艺术的先河,深刻反映了毕 加索在艺术探索中的突破性思维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20 世纪初的欧洲正经历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剧烈变革,传统艺术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毕加索 受非洲原始雕塑、塞尚的几何化造型以及后期印象派色彩观念的影响,试图打破西方绘画中基于透视法 和单一视角的 "真实" 再现。作品的灵感源于巴塞罗那卡列?亚维农街的红灯区场景,据部分学者推测, 毕加索最初可能试图通过画面探讨性与道德议题,但在创作过程中,他将主题转向对形式语言的彻底革 新 —— 用碎片化的几何形体重构人物形象,消解传统美学中的 "和谐" 与 "柔美"。1907 年,毕加索在 巴黎人类博物馆接触到非洲科特迪瓦、贝宁的面具与雕塑,这些原始艺术中棱角分明的面部造型和抽象 化处理,直接影响了他对画中少女面孔的塑造。这种跨文化的视觉借鉴,成为他突破欧洲古典写实传统 的关键支点。 画面中五位裸女以不同姿态分布,她们的身体 ...
香港 《南华早报》:当你站在一幅画前,请收起手机欣赏艺术
Huan Qiu Shi Bao· 2025-05-15 22:56
香港《南华早报》 5 月 11 日文章,原题:香港博物馆观众可以放下手机欣赏艺术吗? 我最近去M+博物馆参观"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发现大多数观众 不是在拍作品,就是在和作品自拍(如图)。每当我在展品说明前驻足时,总会挡到"拍照打卡"的人。我不禁想问,有多少人愿意真正停下脚步,静静欣赏 这些艺术品? 如今,艺术成了社交媒体上的背景板。"我来过""我见过毕加索的真迹"的照片仿佛比艺术本身更重要。说到底,我自己也不完全无辜。几周前,我在米兰亲 眼见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忍不住拍了张和家人的合影,并与其他人分享这份喜悦。 如此频繁地拍摄实在令人费解,毕竟多数展品都能在网上找到高清图像。当下艺术市场日趋成熟,许多买家将艺术品视为投资工具,却未必懂得其精髓。政 府机构一直在努力推动艺术教育,但大家的观展习惯似乎还停留在"打卡"阶段。我们需要提升艺术修养,学会超越表象去理解艺术。 艺术鉴赏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直观的美感与情感共鸣;二是理解作品的内在故事。特别是现代艺术,如果不学习,就很难理解。比如,若不了解立体主义 等流派,便难以真正领会毕加索相关作品的奥义。作为一名空间设计师,我很好奇毕加索是如何用二维画布 ...
光与影的革命:塞尚与雷诺阿对现代艺术语言的开创
Hua Er Jie Jian Wen· 2025-04-27 04:29
19世纪末的法国,正处于一场艺术与思想的巨变之中。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绘画语言已难以满足时代对于真实、感性与个人经 验的全新追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位法国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与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以自身对光与影的独 特诠释与实践,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崭新语言。两人虽同属印象派运动,却在艺术思考与表现手法上展现出极为不同的革命性贡献,成为后续立体主义、野兽 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诸多现代流派的源头活水。 历史脉络:传统的突破与现代的呼声 在塞尚与雷诺阿之前,欧洲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讲求透视法、明暗交界、准确的解剖结构和细致的写实技巧。这种体制化的 学院派绘画,虽然造就了无数经典,但也逐渐陷入了公式化与缺乏生气的桎梏。 到了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使得纯粹再现现实的功能逐渐失去意义,艺术家们开始思考:绘画究竟应该表现什么?又该如何表现? 印象派的诞生,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应。雷诺阿与塞尚,皆是印象派的核心成员,但他们的艺术实践并未止步于捕捉光影的瞬间变化,而是在各自的路 径上,将「光与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