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印象派
icon
Search documents
从莫奈到梵高,巴黎奥赛博物馆多幅镇馆之宝来到上海
Di Yi Cai Jing· 2025-06-20 09:48
描摹万物最卓越的样貌、刻画思想的最高境界——这两条原则曾长期被视为美术的终极追求,也是美术教学的根 基所在。到了19世纪,意大利艺术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艺术家不再相信"只有一种普遍的美",他们开 始打破规范束缚,追求不同的风格…… 1857年,米勒的《拾穗者》在官方沙龙展展出;1863年,首次落选者沙龙展举办,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引发 了媒体之间的论战。入选和落选官方展览的艺术家,组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艺术两股重要力量,关于艺术衡量标 准的论战,也将揭开现代艺术变革的序幕。 本次展览带来了奥赛博物馆多件镇馆之宝,包括梵高的《阿尔勒的卧室》和《自画像》、米勒的《拾穗者》、高 更的《塔希提的女人》、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垛》等。 奥赛展来了。6月19日至10月12日在浦东美术馆举行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是奥赛博物馆 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 本次展览带来了奥赛博物馆多件镇馆之宝,包括梵高的《阿尔勒的卧室》和《自画像》、米勒的《拾穗者》、高 更的《塔希提的女人》、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垛》、马奈的《埃米尔·左拉》、德加的《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 教室》、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塞尚的《 ...
林间的调色诗:费迪南德?卢瓦扬?迪?皮加杜与《秋林漫步》?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0 02:42
(原标题:林间的调色诗:费迪南德?卢瓦扬?迪?皮加杜与《秋林漫步》?) 在法国纳比派艺术的星空中,费迪南德?卢瓦扬?迪?皮加杜(Ferdinand Loyen Du Puigaudeau,1864— 1930)如同被薄雾笼罩的星辰,虽少为大众熟知,却以《秋林漫步》等作品在艺术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 光晕。这位活跃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布列塔尼画家,将纳比派的装饰性与后印象派的色彩哲学熔 铸于画笔,在自然景观中编织出超越时代的诗意密码。 皮加杜出生于法国南特,成长于布列塔尼地区的海风与林雾之中。不同于学院派画家的严谨训练,他以 自学方式探索艺术,早期受印象派光色理论启发,后期逐渐融入纳比派 "主观变形" 的创作理念。纳比 派作为 19 世纪末法国重要艺术流派,主张 "艺术应是对自然的主观再创造",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皮加 杜 —— 他拒绝机械描摹自然,而是用色彩作为情感的棱镜,将布列塔尼的森林、海岸转化为充满象征 意味的视觉诗篇。 他的创作生涯几乎与布列塔尼的自然景观绑定。这片被凯尔特文化浸润的土地,以变幻莫测的光影和原 始质朴的生态,成为他永恒的灵感源泉。不同于同时期巴黎艺术家对都市生活的热衷,皮加杜选 ...
策展人谈奥赛上海大展:米勒梵高之外也有卓越与惊喜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8 00:40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将于6月18日下午在浦东美术馆开幕。作为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缔造现代"荟 萃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 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杰作,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也是2012年上海中华艺术宫"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的联合策展人。他在 接受《智通财经·艺术评论》专访时说,"我选择展品的首要标准是'卓越',有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同样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这是浦东美术馆自2021年开馆以来,首个占据两层的展览,在此"印象派"被纳入一个从热罗姆和卡巴内尔开始、以博纳尔为终点的展线中,看艺 术家之间、艺术家与时代是如何相互交织、互相回应、彼此激发。 在斯特凡纳·盖冈看来,"缔造现代"是一个试图打破个人与艺术流派孤立状态的展览。"我感兴趣的是,那些为了看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毕沙 罗、梵高而来的观众,是否能够被展览中的其他部分所惊喜到。"盖冈说。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现场,印象派部分,马奈、德加板块。 19世纪的艺术为它本身而存在 智通财经:展览以热罗姆与卡巴内尔古典主义风貌的作品开篇,最近的作品是1914年博纳尔的《梳妆》,为何以1848—1 ...
燃烧的生命之诗:梵高《向日葵》的永恒魅力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16 09:21
梵高在技法上采用了厚涂法(Impasto),将颜料厚厚地堆砌在画布上,形成明显的肌理效果。观者甚 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走向和力度,感受到画家作画时的激情与冲动。这种独特的技法,让画面具 有了雕塑般的立体感,也使得色彩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成为可感知的生命载体。 从构图上看,梵高打破了传统静物画的对称美学,将十五朵向日葵随意地插入陶罐中。花朵姿态各异, 有的完全绽放,有的半开,有的只是花苞,展现出生命的不同状态。花瓶边缘微微倾斜,背景的笔触狂 放不羁,整个画面仿佛都在旋转,赋予静物以动态的生命力。这种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经过精心设 计,体现了梵高对形式美感的深刻理解。 《向日葵》的象征意义深远而复杂。在西方文化中,向日葵原本象征着对太阳的追随,暗含宗教信仰的 意味。但梵高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对生命的礼赞。盛开的花朵代表着生命的绚烂,而枯萎 的花瓣则暗示着死亡的必然,这种生与死的并存,正是梵高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此外,黄色在梵高 笔下既是阳光的具象化,也象征着他内心的情感状态。阿尔勒灿烂的阳光让他着迷,而过度使用的黄 色,也被认为是其精神状态的隐喻 —— 明亮的色彩背后,暗藏着即将爆发的精神危机。 从 ...
莫奈 “假名” 睡莲的艺术迷思与真相?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7 04:33
莫奈晚年饱受白内障折磨,视力下降让他难以精准观察世界。但困境反而激发了他的艺术创造力,他凭 借内心对自然的深刻记忆与艺术直觉,开启全新创作方式。《睡莲:红色和谐》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之 作。画作中的色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莫奈对色彩关系的精准把控,是他将整个画面当作色彩有机 体,抽象表达光影与色彩相互作用的大胆尝试,突破了传统印象派的创作边界。 这幅作品真相的揭示,彰显出莫奈艺术生涯的丰富层次与前瞻性。他在晚年从传统印象派向抽象艺术探 索,为现代艺术发展提供启示,证明艺术创作是内心世界的表达,即使面临生理局限,也能凭直觉与情 感创作出独特作品。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艺术鉴赏不能流于表面风格判断,需结合创作背景、艺术家 经历与时代语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价值。 莫奈的 "假名" 睡莲 ——《睡莲:红色和谐》,在误解与真相的交织中,展现出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它不仅是莫奈突破自我的见证,更是连接印象派与现代抽象艺术的重要桥梁,凝聚着艺术家对艺术的永 恒热爱与追求。 (原标题:莫奈 "假名" 睡莲的艺术迷思与真相?) 在艺术史上,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红色和谐》曾上演一场身份错位的奇妙插曲。这幅作品一度被误 认作马列维奇 ...
《我和塞尚》:各自艺术道路上的执着前行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8 04:18
(原标题:《我和塞尚》:各自艺术道路上的执着前行) 《我与塞尚 》(Cézanne et moi)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拉和塞尚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持续探索前行。左拉逐渐走向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他凭 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细腻的描写,在作品里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弱点,像《萌芽》等作品, 深刻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收获广泛认可,成为文学界的宠儿。而塞尚则坚守浪漫主义绘画理念, 不满足于传统绘画的规则束缚,执着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色彩运用。他尝试用几何形状和色彩块面表现 自然界的内在结构,作品里充满对自然物体的主观变形和重构,比如《圣维克多山》系列,以独特视角 和大胆用色展现出普罗旺斯山水别样的生命力。但他这种创新在当时饱受争议,让他在艺术界饱受孤 立。 这种艺术理念的分歧,慢慢演变成价值观的冲突,最终致使两人友谊破裂。左拉在以塞尚为原型创作的 小说《杰作》中,对塞尚的艺术生涯进行批判性描写,这让塞尚觉得遭到挚友背叛,两人关系彻底决 裂。电影细腻地描绘了这一过程,将两人的争吵、失望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友谊 在现实冲击下的脆弱与无奈。 导演: 达妮埃尔·汤普森 类型: 剧情 / 传记 语言: 法语 上 ...
光与影的革命:塞尚与雷诺阿对现代艺术语言的开创
Hua Er Jie Jian Wen· 2025-04-27 04:29
19世纪末的法国,正处于一场艺术与思想的巨变之中。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绘画语言已难以满足时代对于真实、感性与个人经 验的全新追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位法国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与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以自身对光与影的独 特诠释与实践,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崭新语言。两人虽同属印象派运动,却在艺术思考与表现手法上展现出极为不同的革命性贡献,成为后续立体主义、野兽 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诸多现代流派的源头活水。 历史脉络:传统的突破与现代的呼声 在塞尚与雷诺阿之前,欧洲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讲求透视法、明暗交界、准确的解剖结构和细致的写实技巧。这种体制化的 学院派绘画,虽然造就了无数经典,但也逐渐陷入了公式化与缺乏生气的桎梏。 到了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使得纯粹再现现实的功能逐渐失去意义,艺术家们开始思考:绘画究竟应该表现什么?又该如何表现? 印象派的诞生,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应。雷诺阿与塞尚,皆是印象派的核心成员,但他们的艺术实践并未止步于捕捉光影的瞬间变化,而是在各自的路 径上,将「光与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