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

Search documents
朝“问”健康丨“男孩像妈 女孩像爸”有依据吗?关于生育 这些认知可能是误区
Yang Shi Xin Wen· 2025-07-12 01:53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突破,遗传学成果已从实验室走入日常生活,为健康生育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支持。我们常说的基因、DNA、染色体,就像一本精密 的生命说明书,三者的协作决定了我们从外貌到健康的全部密码。 DNA、基因和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不同层级载体,三者既协同工作又各司其职。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称得上是生命的"化学密码本",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段,通过编码蛋白质调控生物性状,如血型的表达,并参与生命活动。人类约有2万~2.5万个基因,仅占DNA总长度约 1.5%。 染色体可以说是DNA的"高级打包形式",是由DNA与蛋白质紧密缠绕形成的棒状结构。这种结构帮助DNA在细胞分裂时高效分配,避免遗传信息混乱。人 类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其中1对为性染色体(XX或XY),其余22对为常染色体。 "男孩像妈 女孩像爸"有依据吗? "男孩像妈妈,女孩像爸爸"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这可能来源于一些观察。但现在遗传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外貌、性格这些特征是父母基因复杂重组的结 果。与性别相关只是概率事件,并非规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主任 杨光:到底是父 ...
人民网:江汉大学学子暑期科研实践不停歇
Ren Min Wang· 2025-07-11 00:48
研究院实验室中,学生们专注记录细胞株生长数据,他们围绕微藻合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课题深入 研究,或备战科研竞赛,或延续学期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攻克难题。考研复习室同样座无虚席,学子们 埋首书海,梳理知识点、模拟真题,全力冲刺考研。 黄陂区野外实习基地,同学们顶着烈日忙碌。有的专注植物群落调查,测量植株、记录叶片形态;有的 投身昆虫多样性研究,捕捉标本、标注地点。他们分工协作,将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野外实践是生命科 学研究的源头活水,你们脚下的泥土、手中的标本,都是成长最珍贵的养分。"院长曾长立查看植物标本时 的话语,让同学们备受鼓舞。 学院组织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团队深入乡村普及健康知识;"湖北省 网络外卖食品安全调研"小组进商圈收集数据;"东西湖区青少年暑假托管班"志愿者化身科普老师传播科学精 神。学子们在实践中献策环保、践行责任,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7月7日,学院领导班子带着校友种植基地的新鲜西瓜,前往野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复习室慰问。 在黄陂基地,关切询问同学们食宿与实践难题;在研究院,与做实验的学生交流科研进展。这份馈赠驱散暑 气,承载"传帮带"传统 ...
Nature重磅:首次从木乃伊中提取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
生物世界· 2025-07-03 03:5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古埃及文明 曾繁荣了数千年,在其鼎盛时期,古埃及建造了众多叹为观止的 金字塔 ,此外,他们还曾流行制作 木乃伊 ,其中,许多数千年前的木乃伊保存至 今,科学家们一直希望从中提取古 DNA。然而,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以及炎热的气候条件加速了 DNA 分解,导致其中的 DNA 保存状况不佳。 该研究从一个距今大约 4800 年的生活在最早期金字塔建造时期的木乃伊的牙齿中成功提取了完整 人类基因组,这也是 首个古埃及人类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基 因组分析显示,这一木乃伊遗骸显示出与 北非新石器时代的祖先 以及 美索不达米亚 (现在的中东部分地区) 人群相似的血统。 该研究分析了一个发现于 1902 年的古埃及遗骸, 放射性碳测年显示,其生活在公元前 2855-公元前 2570 年左右, 这一时期与古埃及的早王朝时期末尾以及 古王国时期起始相重叠,此时古埃及尚未开始广泛的木乃伊制作。遗骸被埋葬于一个岩石墓穴的密封的陶罐中,这表明其社会地位较高 (但尚未达到精英统治阶 层) 。 研究团队从遗骸中提取了 7 组 DNA 样本,其中 2 组保存足够完好,可以进行基因组测序,并成功构建了完整 ...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张冰洁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生物世界· 2025-07-02 08:03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张冰洁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PI 简介 : 课题组长 张冰洁 博士 201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师从 颉伟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表观遗 传组学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 2019 年前往纽约基因组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单细胞领域算法开 发专家 Rahul Satija 教授以及免疫学专家 Dan Littman 教授,致力于单细胞多组学的技术开发与免疫 细胞 的表观遗传调控。曾获 Dimitris N. Chorafas Foundation Award ( 2019 年), Jane Coffin Childs Memorial Fund 科研资助( 2019-2022 年)。以第一作者身份于 Nature 、 Nature Biotechnology 、 Nature Immunology 、 Molecular Cell 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于 2025 年 5 月入职 The Department of System Biology a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担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 ...
Immunity:李玉琳/李平/林灼锋团队利用光遗传学迷走神经刺激,减轻心力衰竭
生物世界· 2025-06-30 03:59
2025 年 6 月 27 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李玉琳 教授、 李平 教授及 广东医科大学心血管代谢病创新中心 林灼锋 教授等人在 Immunity 期刊发表 了 题为: Optogenetic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heart failure by limiting the generation f monocyte-derived inflammatory CCRL2 + macrophag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利用光遗传学靶向的 迷走神经刺激 (VNS) , 通过限制单核细胞衍生的炎性 CCRL2 + 巨噬细胞的生成,减轻了 心力衰竭 (HF) 。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与 心力衰竭 (HF) 有关,但其潜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论文链接 :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 光遗传学 ( Optogenetic) 靶向的 迷走神经刺激 (VNS) 减轻了压力超负荷所致的心脏重构和心力衰竭。 该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刺激 (VNS) 降低了 Ccrl2 + 巨噬细胞的比例,这些巨噬细胞源自髓样单核细胞, ...
我学者首次确证史前母系氏族存在
Ke Ji Ri Bao· 2025-06-06 01:10
原标题:我学者首次确证史前母系氏族存在 虽然我们对"母系社会"的说法耳熟能详,但考古学上一直缺乏支持史前母系社会存在的有力证据。 近日,北京大学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 定技术,首次实证确认了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相关论文于6月4日晚在线 发表于《自然》上。 6月5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在山东史前考古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上介绍,和传统基 于颅骨形态的研究方法不同,DNA技术可以重建史前社会结构。mtDNA(线粒体DNA)为女性独有, 母系单向遗传,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父系单向遗传。母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女性mtDNA多样 性低,而男性Y染色体DNA多样性高。 位于山东的傅家遗址为一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考古人员此前已在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发现了两处 独立的墓葬群。基于古DNA鸟枪法测序以及捕获富集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获取了来自北区墓地的14个 个体和南区墓地的46个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遗传学分析表明,墓葬分区与母系遗传特征呈现出显著的 对应关系:北区所有个体均归属于mtDNA单倍群M8a3,且其线粒体DNA序列呈现完全一 ...
世界首次确证史前母系社会!研究团队揭秘广饶傅家遗址研究成果
Da Zhong Ri Bao· 2025-06-06 01:06
世界首次确证史前母系社会!研究团队揭秘广饶傅家遗址研究成果 发现4750年前的"她们" DNA技术确证史前母系社会 为探源中华文明找到"技术路线" 6月5日,傅家遗址重大科研成果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北京大学宁超、张海、黄岩谊和庞 玉宏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 果"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 "这项研究成果基于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山东广饶傅家遗 址历年考古发掘为基础,首次确认了母系社会在史前是存在的,山东广饶傅家母系社会是目前全世界发 现的最早的母系社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宁超表示。 研究共提取了傅家遗址60例个体。基于古DNA鸟枪法测序以及捕获富集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获取 了来自北区墓葬的14例个体和南区墓葬的46例个体的全基因组数据,样本总量达60例。 "线粒体只从母亲遗传,因此同一母系的成员,如自己及同母兄弟姐妹、母亲、舅舅、姨、外婆、 姨表兄弟姐妹等,拥有相同的线粒体。"宁超 ...
中外科研团队揭示真菌染色体分配的全新机制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16 14: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了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精确分配对于维持生物体的遗传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 染色体数目的异常,通常与衰老、癌症、发育障碍等疾病密切相关。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 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完整的一套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 中新社成都5月16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16日从四川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张跃林教授团队联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李昕教授团队,揭示了一种真菌染色体分配的全新机制。这一科研成果挑战了 长期以来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对染色体分配的固有认知,于北京时间16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 学》(Science)。 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与核盘菌密切相关的灰霉菌中。研究发现,灰霉菌的分生孢子平均包含4至6个细胞 核,每个核仅包含3至8条染色体,而非完整的18条。这一发现表明,染色体不均分配机制在多核真菌中 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项研究为人类理解多核生物发育及相关疾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完) 然而该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染色体并非始终以对称或均等方式分配。 核盘菌的基因组包含16条染色体。该科研团队利用高分辨率 ...
困扰学界百年的“孟德尔豌豆之谜”破解
Ke Ji Ri Bao· 2025-04-26 23:20
记者2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深圳分中心)程时锋团队联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等国际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重大成 果,首次从分子层面全面揭示了孟德尔豌豆七大遗传性状的基因密码,成功破解了困扰学界百年的"孟 德尔豌豆之谜"。 研究结果显示,孟德尔观察的性状变异远比想象中复杂:从单碱基突变到基因组大片段缺失,从转座子 插入到转录融合,自然界常见的遗传变异机制尽数呈现。"例如,果荚颜色由一段100kb的基因组缺失导 致叶绿素合酶基因异常表达,而非传统认知的基因突变;而控制花位置的基因则涉及类受体激酶信号通 路失活,引发茎尖分生组织畸变。"程时锋说,此外,研究团队在解析花色性状时,还发现了一个"基因 修复"的奇迹:一株本应开白花的豌豆,因内含子突变意外恢复了花青素合成功能,重绽紫色花朵。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1865年,"现代遗传学之父"格雷戈尔·孟德尔选定的七对豌豆性状——种子形状、颜色、花色、花位、 荚形、荚色和株高,成为遗传学研究的起点。然而,直至21世纪初,仍有三对性状(果荚颜色、果荚形 状、花的位置)的分子机制未被揭示,成为百年未解 ...
Volition(VNRX) - 2024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3-31 20:30
VolitionRX Limited (VNRX) Q4 2024 Earnings Conference Call March 31, 2025 04:30 P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 Operator - Conference Call OperatorLouise Batchelor - Group Chief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OfficerModerator - Conference Call ModeratorCameron Reynolds - Group Chief Executive OfficerTerry Cuse - Group Chief Financial OfficerTerry Cuse - Group Chief Financial OfficerDr. Andrew Retter - Chief Medical Officer 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 Stephen Ralston - Analyst at ZaxBruce Jackson - Analyst, Benc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