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产业

Search documents
从乡土手艺到国际订单:凤翔泥塑的产业化破局与年轻化突围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5-27 05:16
"泥娃娃"撬动千万产值 在六营村,凤翔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的"新明泥塑工坊"是众多泥塑加工 作坊的佼佼者和引领者。从艺以来,胡新明曾代表中国传统民间艺人出国展示凤翔泥塑的魅力,作品三 次登上生肖邮票,在2017年元宵晚会上,胡新明带着泥塑"凤尾鸡"向全国观众推介陕西凤翔泥塑。 六营村坐落于宝鸡市凤翔区,这里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 还未进村,远远就能看到村口摆放着一尊20多米高的巨型"泥塑坐虎"。进入村里,泥塑村一条街串联起 家家户户的泥塑加工作坊。这些年,六营村泥塑产业实现抱团,发展势头喜人。如今,全村200多户、 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泥塑产业年产值超4000万元,泥塑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村里还建了泥塑传习 所、体验园,"非遗+文旅"的路子正越走越宽。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当地人称"泥耍货",采用蝌蚪纹、蛙纹,鸟纹、蝠纹、蝶纹、锯齿纹、云 纹、兰草纹、艾草纹等八种传统纹样勾勒描绘,又以白、青、黑、赤、黄对应金、木、水、火、土五 行,其色彩艳丽喜庆,造型夸张,历史底蕴浓厚。 2006年,凤翔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凤翔泥塑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 较 ...
"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27 01:20
原标题:"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在江西景德镇启动 日前,"文脉中国"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工程启动仪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行,来自文化界、教育 界、科技界及非遗传承领域的嘉宾齐聚千年瓷都,共同见证传统非遗与数字时代的深度对话,开启非遗 传承的崭新篇章。 十二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在致辞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密码,保护非遗需要系统性工程和持续创新。"文脉中国"项目以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致力 于挖掘景德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播陶瓷文化的珍贵价值,让非遗瑰宝跨越时空,实现"真实性记录、 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他指出,项目落地景德镇,不仅是对这座"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的深 度赋能,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探索。 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提出"学术+艺术+技术"三维传播体系,建议项目结合高校学术 资源与现代科技,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承向产业创新升级。景德镇陶瓷研究院院长吴浪则分享了陶瓷数字 化成果,通过时域光学孪生技术,已成功将一万余件陶瓷器转化为数字资产,并复现明代甜白釉等失传 技艺。"数字技术让瓷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使者',"吴浪表示。 据介绍, ...
“绣”出美好新生活(我与非遗)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5-23 21:17
2023年首届楚雄时装周上,传统彝族服饰经创意设计后令 人眼前一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金瑞瑞团队创意制作的彝绣文创产品。 金瑞瑞(左)向母亲学习如何按照纹样绣制彝绣。 受访者供图 如今,彝绣产业成为楚雄州带动妇女致富增收的"美丽产 业",图为彝绣绣娘一边刺绣一边将彝绣技艺传给下一 代。 金瑞瑞(左)在指导绣娘刺绣技艺。 张芹洪摄 在牟定彝针彝绣文化馆内,展示着金瑞瑞跟母亲共同绣制 的长幅彝绣作品,讲述了牟定三月会的传说故事。 受访者供图 彝绣绣娘在彝绣工坊内向国际友人介绍彝绣产品。 楚雄彝绣秀北京活动上,外国友人与身着彝族服装的彝族 同胞合影。 王 洪摄 扫码观看视频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和园产业园区彝针彝绣文化馆内,一件件彝绣作品在这里产生。只见额 头前的银饰轻晃,飞针走线间,一朵渐变色的金黄马缨花,逐渐出现在金瑞瑞面前的衣角上……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传统的楚雄彝绣以黑、青为底色,搭配红、黄、绿等高饱和色彩,运用平绣、堆绣、锁绣等 传统技法,以自然的花鸟鱼虫、太阳月亮、火焰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