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

Search documents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Guan Cha Zhe Wang· 2025-06-20 00:1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28年磨一剑,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闪亮登场,走向未来。 6月17日,"梦舟"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零高度逃逸试验,这是继1998年"神舟"飞船后,我国再 次进行此项关键逃逸验证,标志着中国载人探月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不过"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醒目的逃逸塔,被个别网友质疑为古董设计:不是美国"阿波罗"飞船用过的 吗?美国的载人"龙"飞船早就用会喷火的推进器代替了,取消了这根长长的塔,怎么我们还在用这种上 世纪的思路? "梦舟"落后了的声音,在社交平台扩散开来,甚至配上了载人"龙"飞船喷火逃逸试验的照片,形成 了"美国先进VS中国守旧"的直观对比。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现实是,就在这场争议发酵的同时,"梦舟"飞船的零高度逃逸与最大动压逃逸试验,进入逃逸系统验证 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生死攸关的系统上,先进从来不是喷火好不好看,而是出事那一秒,谁能把航天员 活着拉出去。 喷火很酷,一根塔却更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逃逸系统的技术真相。 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选择了逃逸塔 "拔萝卜"式保命 如果把这场争论从感官拉回工程现实,答案会反转得很快。 "梦舟"选择逃逸塔,不是 ...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Ren Min Ri Bao· 2025-06-17 22:05
"中国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发展道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 究员杨宏介绍,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设计方面有很多独到智慧。以空间站系统总体方案为例,团队是先顶 层设计再分工。首先进行10个专业的功能设计,包括结构密封承载以及能源、热控、信息、载人环境 等,系统确定功能和性能指标体系,再逐级向下分解。只有这样自顶向下的设计才能确保总体方案是最 优的。 杨宏记得,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经常跟他们讲:"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 成功,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在我们每个设计师的手中,假如你是一名航天员,你敢不敢乘坐你自己设计 的飞船上天?"他感慨,正是老一代航天人一丝不苟、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 人接续奋斗,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后续,我们将研制并择机发射空间站扩展舱 段,不断提升中国空间站的能力。"杨宏说。 载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 研人员,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2022年12月 ...
铺就航天员回家路的“娘子军”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5-04 02:27
原标题:铺就航天员回家路的"娘子军"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下午,红白伞花再次在空中绽放,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蔡旭 哲、宋令东、王浩泽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 晾伞大厅里,一顶红白相间的伞衣高高地挂在中间,这是试验飞行回来的"功勋伞",穿着白大褂的 设计师隋蓉正和检验、加工人员一起给降落伞做"体检"。 "每一顶经过飞行试验的降落伞都是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她经常挂在嘴边。 "很激动""很自豪""动力更足了、信心更强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的背后,有一支由 80后、90后姑娘组成的回收"娘子军",她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 队中的"主力队员",潜心守护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的最后一段旅程。 "对生命负责" "成功着陆!" 设计师包进进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飞控中心的监控屏幕,激动地说:"大伞给力,这颗心总算放下 了。" "测试数据正常!"发射场技术厂房里,神舟飞船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组合体矗立在中央, 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不足百斤的包进进看起来更加瘦小。 每当回收着陆分系统产品测试进入发射前的关键阶段,作为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 ...
向着星辰大海逐梦前行
Liao Ning Ri Bao· 2025-04-28 01:14
4月27日,中国空间站内,神舟十九号、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移交了中国空间站 钥匙。首次"飞天"的航天员王杰正式开始他的太空工作。 当天清晨,在王杰的母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宇航馆一楼的实验室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 士生赵文睿不断调试着设备。一连几天,赵文睿没事儿就跑到实验室加班加点。老师们看着学生的"异 常"表现都是会心一笑,仿佛又看见了十多年前王杰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 "从教室到发射塔,你让'空天报国'四个字有了温度""原来星辰大海离我们这么近——学长,下一次 我来接棒"……最近几天,王杰出征太空的消息让沈航师生沉浸在自豪中。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赓续红色 血脉厚植蓝色情怀"的灯箱标语被同学们擦得焕然一新,愈发闪亮…… 从中国首位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到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再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这 些从辽宁走出的航天人的事迹,激励着一批批心怀空天报国大志向的青年学子笃行不怠。 这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里的一个小场景:综合教学楼一间阶梯教室内,航空宇航专业的学生们正在 上《航空可靠性》专业课。教室前的大屏幕上,一位来自企业的专家正和教师实时视频连线,带来业内 前沿动态和实践经验。同学们听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