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端砚
icon
Search documents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
特写:古村“球火”引客来
Xin Hua Wang· 2025-05-02 11:31
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 题:古村"球火"引客来 新华社记者田宇、钟焯 5月1日,广东肇庆端州区白石村。夜色已浓,荷花池畔围满了游客。 19时52分。 灯光渐渐暗下来,一场甩火球表演即将开始。 52岁的表演者李炎紧了紧身上的红腰带,阔步走上舞台,点燃舞台两侧的火盆。一会儿,这将成为点燃火球的火种。 肇庆端州是出端砚的地方。端砚石质柔润、发墨不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村里许多人世代以此为生。 当地流传,甩火球起源于北宋年间。当时包拯任端州知府,处理了官员敛取贡砚、欺压砚工案件。百姓们为表达对包拯的感激,也为庆祝丰收、 辟邪驱魔,祈求国泰民安、红红火火,兴起甩火球的民俗。 5月1日,肇庆端州甩火球民俗表演。(吴勇强 摄) 表演正式开始。李炎用粗绳拴住龙眼叶球,放到火盆里引燃。紧接着,只见他扎起马步,两只手一前一后握紧绳索,甩过头顶,开始旋转——几 秒之后,火苗迅速壮大,变成火球。 另一侧,同台的演员同步动作,两"球"火呼应着转起来了。 在激情的音乐中,欢呼声、掌声、尖叫声、鞭炮声此起彼伏。 火球由干燥易燃的龙眼叶组成,叶片厚实耐烧,每个大概20斤重。里面还填充鞭炮,燃烧起来噼啪作响,一公里外都能听到。 19时5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