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徽墨
icon
Search documents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年轻人拥抱非遗,非遗能否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话多位非遗传承人、青年传 播者、文旅行业从业者等,探究如今的非遗"新"传人们,传承动力从何而来?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受访者供图 "华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千年时光中,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而那些时光无法带走 的珍宝,正是我们的非遗。"这个95后姑娘如是说。最近,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上,江寻千分享用短视频"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心得。 本届非遗节汇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个非遗项目,邀请国内4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展 示展演展销。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为了掌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铁花"的技巧,曾专程去河南省确山县 拜师,成为确山打铁花第七代传人。 "非遗的衰落,源于与现代生活的脱节,许多年轻人对其一无所知,甚至未曾目睹。小时候未曾接触, 长大以后自然也不会主动探寻。所以我站在观众的角度,尊重他们的喜好,并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表 达,往往能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江寻千认为,在传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真实的体验与真诚的分享。"短视频如同宣传非遗的强劲 东风,然而对于未曾接触 ...
今年最出圈的江南城市,在安徽
3 6 Ke· 2025-05-08 02:29
南齐诗人谢脁于此任太守时开创山水诗新风、李白7次到访并在此写下80多件作品,宣城的文脉里流淌着3700多位诗人的28000余首诗篇。宣纸、徽墨,古 来昌盛的文风还存生了闻名天下的"文房四宝"。 来到宣城,仿佛迈入了读唐诗宋词时浮于脑海的景象中,目之所及都是诗词中的春和景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仙笔下脍炙人口的诗句里,藏着最适宜春日踏青的"江南"——宣城。 宣城自古诗人地,坐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泾县、怀抱"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谢脁楼。这座钟灵毓秀的皖南小城也被冠以"一城山水半城诗"的美名。 镶嵌于层层青山、霭霭云烟间,318国道这段蜿蜒在皖南的120公里自驾长廊,被称为"江南天路"。长江为界,从富庶的平原到徽岭山区,诗句勾勒出宣城 的旖旎风光。 有趣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段千古绝唱的莫逆之交,却始于一出"骗局"。相传天宝十四年李白行至宣城,对他仰慕已久的泾川豪 士汪伦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相邀,李白欣然而至,才发现只有名为桃花的清潭和一家掌柜姓万的酒店。 而今沿石板街漫步,到万家酒店尝一杯据说当年李白畅饮的佳酿,再登上西岸的怀仙阁远眺,依稀可见那段奇缘。 来到宣城,仿佛迈入了 ...
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Ren Min Ri Bao· 2025-05-06 22:12
湖南长沙莲花镇,木桥、石阶、篱笆围成的小院子,焕发着生机。院子的主人彭南科,身着藏蓝粗布 衣,正在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铜官窑瓷器。开窑、鉴赏、介绍……一气呵成,再泡上一壶清茶,望向远 方的山林,仿佛田园山水中的世外高人。 49岁的彭南科,人生轨迹如同家乡湘西的山路般,曲折却始终向着故土蜿蜒。他曾当过老师和摄影记 者,记录过城市的繁华。39岁那年,他又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将湘西腊肉打造成品牌。2022年,彭南 科再次转身,拿起摄像机对准了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小时候,家人穿着蓑衣放牛,用石磨磨豆子。 如今这些场景快消失了,我想把它们'复活'。"彭南科说。他在抖音账号写下"乡村守艺人"的简介,从 此,乡野田园成了他的舞台。 方式有些相悖。他的短视频画面精致考究,没有解说,在如世外桃源般的天然布景下,每一帧画面都恬 静自然,再配上舒缓的音乐,让观众能够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如今,彭南科的抖音账号已发布百余条 视频,一条视频平均拍摄1500个素材,耗时短则一周,长则一年。有粉丝戏称他是"全网最不敢催更的 博主",他甘之如饴:"慢,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 流量带来机遇,也带来责任。彭南科在古丈县发起"一村一主播"培训,教乡 ...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新三样”焕发徽风皖韵新气象
Xin Hua She· 2025-05-06 00:11
依托独特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安徽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三样"——体验游新业 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 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如今,安徽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 过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 高质量文旅消费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彰显徽风皖韵的新气象。 "体验+"重构文旅新业态 安徽黟县宏村镇龙江村,一座明清老宅里,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的当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易鑫 手握一柄方锤,在一团粘糯滋润的墨坯上反复锤敲,向围坐身旁的亲子家庭演示徽墨制作技艺。案几 上,斑驳的制墨工具,诉说着徽墨传承的千年时光。 "制墨最后一道工序是描金,就像给老物件换新衣。"申易鑫说着,将压制成形的一个个长形墨条交 给身边的孩子,指导他们将金粉填入墨条上的牡丹纹样里,一块块"凤穿牡丹"的描金墨就大功告成了。 申易鑫所在的这座老宅是一家主打非遗体验的主题民宿。"人们来徽州,最 ...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图①:湖笔制作技艺"刻字"工序。 沈勇强摄 图②:工人正在为徽墨描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③: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在创作端砚。 吴乙生摄 图④:工人在宣纸生产车间进行捞纸作业。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笔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的代表性项目。本报记者分别走进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的故乡,透过代代相传的匠心,感受传统 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编 者 一支湖笔—— 千年湖颖书风华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 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 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 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 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