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Search documents
湖北省级非遗板凳拳:一“凳”舞动 百年传承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7 01:31
"一张板凳四只脚,专攻三路防四角,板凳一抡有风起,上架中撞如刀拼......"近日,在湖北省咸丰县唐 崖镇燕朝小学,52岁的陈俊法用一把普通板凳,演绎了板凳拳的独特魅力。 板凳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是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经过几代人的完善, 这门技艺逐渐成为武陵地区的独门武术绝技。陈俊法8岁起跟随爷爷陈搏斋学习板凳拳,历经多年苦练 终得真传。 陈俊法介绍,板凳拳以长板凳为器械,融合了棍、剑、刀等多种兵器的技法,讲究架、切、点、格、 冲、劈等动作,适合近身搏击,"精髓在于'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既能攻敌制胜,又能 强身健体。" 2010年,板凳拳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法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然 而,这门技艺曾因家族单传而濒临失传。于是,陈俊法决心打破禁锢,将板凳拳推广给更多人。 自2015年起,陈俊法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已成为县级传承人。2017年秋季学期,燕 朝小学聘请他为体育教师,每周20节课,主要教授板凳拳,他也连续三年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 之后,陈俊法接受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聘请,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他还被当地消防部门 ...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11 22:56
图①:梁忠美(右)指导绣娘做刺绣。 用一只手"绣"出别样人生 图②:阿牛阿呷(右)在指导绣娘绣彝绣。 图③:王秋雨(左)带领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体验蜡染工艺。 图④—图⑥:"依文·中国手工坊"出品的刺绣纹样产品。 (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刺绣,又称针绣,是一种绣针引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的古老手工艺。 布依族刺绣题材丰富、彝族刺绣大胆灵动、苗族刺绣瑰丽多姿……神州大地上,孕育了风格迥异的 刺绣品类。尽管特点不同,但每一种绣法,都凝聚了绣娘们对美的追求。 近年来,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刺绣艺术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生活、 走向世界。 如今,刺绣已不只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而是与千行百业彼此交融、互相辉映。万千绣娘正以"指尖 技艺"织就"指尖经济",她们绣喜爱之物,绣心之所向,绣精神所托,也"绣"出产业发展的美丽新画 卷。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绣娘,听她们讲述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梁忠美—— "这只蝴蝶的造型设计挺别致""平绣的针法改进了很多"……一根绣针、一团彩线,绣娘学员们轻 ...
文化中国行丨东台发绣:一缕发丝映古今
Xin Hua Wang· 2025-06-11 06:47
江苏盐城东台市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国家级非遗东台发绣展厅,展示佛像、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种发绣精品,作品质感纹理别具一格, 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体验。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丹顶鹤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发绣长卷《姑苏繁华图》。 这是6月6日在东台市博物馆拍摄的以花鸟为题材的发绣作品。 在距博物馆不远处,当地重点打造的西溪天仙缘景区内,东台发绣展示馆也以精美的发绣作品为游客呈现东台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场的发绣技艺 展示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观赏、讨论发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看发绣作品《瑶池神会》。 6月6日,在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内的东台发绣展示馆,游客用放大镜观赏发绣作品《一百零八将》。 馆内的发绣作品,来自东台发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的"嘉丽发绣厂"。 陈伯余从事发绣创作设计40多年,在总结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他潜心研究,创作适应各类绣品的样稿,除花鸟、文人画、历史题材外,还积极创 作表现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多幅 ...
漆彩鎏金 匠心铸魂(我与非遗)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9 22:51
泥金彩漆双龙提桶。 受访者供图 多福葫芦。 本报记者 孙懿摄 黄才良在工作室中制作泥金彩漆器物。 工艺制作 搓制泥料。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堆塑。 本报记者 孙懿摄 受访者供图 童俊霖摄 工艺制作 上彩贴金后的纹饰。 童俊霖摄 参观者在宁波宁海东方艺术馆参观泥金彩漆器物。 黄才良在非遗进课堂体验活动中为孩子们介绍泥金彩漆。 童俊霖摄 俯瞰浙江省宁海县天明湖。 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扫码观看视频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在一间满是古朴气息的工作室里,黄才良俯身案前,用竹刀轻轻挑起一团泛 着温润光泽的漆泥,在一盏朱红色的天球瓶表面,开始了精细地堆塑和雕琢。指尖起落,竹刀飞转,一 条活灵活现的龙跃然瓶上。他身后的博古架上,一件件泥金彩漆作品红彤彤、金灿灿,漆艺古韵与手作 温度在这里悄然交融。作为宁波泥金彩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与这项技艺的缘分,已走过半个 世纪。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生漆、瓦灰、金箔为主要原料的髹漆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余姚河姆渡遗址出 土有7000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泥金彩漆的鼎盛时期始于南宋。当时,江南地区盛行"十里红妆"的嫁 妆习俗,泥金彩漆成为婚嫁器物的核心装饰工艺。大到眠床、橱柜等家具,小 ...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6 08:17
行走赣鄱看非遗:"希望岳家拳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字体: 大 中 小 】 来源:中国九江网 发布日期: 2025-06-06 08:35 "掌拿准,看前面,出去的时候,肘和膝要合在一起……"近日,走进瑞昌岳家拳传承基地,九江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岳家拳代表性传承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岳家拳。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吴思瑜 摄 看着弟子们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张远亮很欣慰,"从做徒弟到带徒弟,我对岳 家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从最初的热爱和坚持,逐渐变成了情怀和信仰。" 图为张远亮正在指导孩子练习岳家拳。吴思瑜 摄 "师傅的离世,让我们很难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后,我们决定要继续把岳家拳 传承好,完成他的心愿。"张远亮说,他和几位师兄弟继续收徒教学,后来其他师兄弟 陆续退出,只剩下他一个人苦苦支撑。 不过,张远亮并没有轻言放弃,一方面积极推动岳家拳申遗,另一方面积极创建 岳家拳传承基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瑞昌岳家拳入选九江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岳家拳馆正式成立;2024年创立瑞昌岳家拳传承基 地,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了解岳家拳、学习岳家拳。 "一开始只有几个小孩跟 ...
陀螺旋转 传承不息
Ren Min Ri Bao· 2025-05-29 22:21
然而,这项技艺也曾一度陷入沉寂。"以前人们打陀螺的声音能传出几里地,后来会打的人越来越 少。"何光斌说,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村里曾经热闹的陀螺场慢慢冷清了,只剩下他一人守着。 清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薄雾未散,山脚下的非遗陀螺展馆却已热闹起来。阵阵低沉有力的"咚 咚"声回荡在山谷间,只见多枚陀螺飞速旋转,地面上、陀螺架上、手掌心、额头上……引得围观人群 阵阵喝彩。 一身白裤瑶族服饰的何光斌将地上旋转的陀螺放在掌心,陀螺仍转得很稳。"打陀螺是门技术活,力要 稳,眼要准,陀螺才听你的话。"他说。 45岁的何光斌是白裤瑶打陀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在这种"咚咚"声中长大,是村里有名的陀螺好 手。"小时候打陀螺谁也不服输,谁的陀螺转得越久,谁就越厉害。"何光斌笑着回忆童年趣事。 打陀螺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是节庆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群众喜爱。打陀螺不仅比力 气,更比技巧——谁的鞭法稳,谁的陀螺制得精,谁就能赢得满场喝彩。 传统白裤瑶陀螺以优质木材手工雕刻而成,形如倒置水瓢,底部尖锐,腹部浑圆,单枚重量可达两三 斤。配套鞭绳以野藤或麻绳编织而成,柔韧中蕴含力量。挥动鞭绳时,"嗖"的破空声骤然响起,仿佛 ...
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
Shan Xi Ri Bao· 2025-05-25 22:31
说话间,嘹亮的子长唢呐声在场馆里响起,高亢激昂的曲调频频收获现场观众的掌声。 "老腰鼓打起来,热腾腾的羊肉端上来,欢迎全国各地朋友们到我们横山来……"5月25日一早,随 着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的三弦声响起,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陕西馆热闹起来。展馆门前 站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还有许多孩子席地而坐欣赏表演。 展馆中央,旬邑彩贴剪纸的展台前,十几个挂着"小记者证"的孩子正在听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吴巧玲讲解剪纸技艺的发展演变。"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旬邑彩贴剪 纸则是在传统的单色剪纸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创造这种剪纸方式的,是一位被称为'剪花娘子'的老 奶奶——库淑兰……"吴巧玲说。 在吴巧玲的指导下,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色彩鲜艳且极具想象力的图案——蝴蝶、花 朵、飞机…… "这好像就是游戏《黑神话:悟空》里的那种说书吧?""老师,您手里是什么乐器?腿上那个 呢?"表演刚一结束,许多观众便围住高正锋提问。面对大家的好奇,高正锋耐心地一一解答。 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吴巧玲笑着说:"非遗要传承发展,一定要创新,表现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陕北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口酸汤有故事(神州看点·一方水土一方味)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1:59
一方水土一方味。每一道人间风味,都是自然气候、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之作,承载着地域基 因,凝聚着乡土记忆。这些特色鲜明的味觉密码,在乡村全面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下,用 创新赋能传承,以产业带动发展。 今日起,"神州看点"栏目推出系列报道"一方水土一方味",和大家一起品味一方风味,呈现特色风味在 时代脉动中更醇厚的底色、更富有活力的发展篇章。 ——编 者 从独特风味到特色产业,3位贵州酸汤产业从业者,正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自己与酸汤的故事。 "酸汤鱼的魅力,来自天然食材和纯正的制作技艺"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最早以酸汤鱼为主营菜品的餐饮店,是"亮欢寨";在贵州酸汤领域,一位绕不开的 人物,正是餐饮品牌"亮欢寨"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笃 琴。 吴笃琴出生在凯里市炉山镇一个苗族村寨。那时,酸汤鱼在苗家是最普通的家常菜。 1986年,吴笃琴和爱人开始在凯里城郊的集市上"摆摊儿","我们那时做的酸汤鱼薄利多销,顾客吃了 都觉得味道好,渐渐有了名气。"吴笃琴说。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酸汤,不仅是美食,更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过去,这里交通不 便,食盐匮乏,当地群众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Xin Hua She· 2025-05-19 04:07
一条金色长龙凌空腾跃,冲破黑夜的宁静,时而扶摇直上,时而低回盘旋……龙身蜿蜒游走间,姿态变 化万千,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在夜幕中舞动这条长龙的,是重庆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这是一支青春洋溢的年轻队伍,队员 以"00后"居多,年纪最小的成员仅18岁。 龙舞表演中,动作难度最高的是"舞龙珠"。舞龙珠的队员在台上"跑第一个",要引领龙头、控制节奏, 往往压力也最大。 一年前开始练习舞龙珠时,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队员周林直言"心里发怵","很多高难度动作我都 是第一次接触,做起来有些吃力,比如竞技龙的开场'单脚飞燕'动作等,有时需要手持龙头、在没有支 撑的情况下直接站上队友的肩膀。" 在师父的指导和队友的鼓励下,周林渐渐克服技术困难,如今已能在旋转腾挪间将龙珠舞得行云流水, 在正式演出中从未出现过失误。 龙舞兼具力量与美感,对演员的体力要求高,18至25岁正是黄金年龄。今年47岁的蔡明灿,16岁就被教 练选中学舞龙,师从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已与龙舞结缘30余年。 "铜梁龙舞有近千年历史,民间传承从未断代,越来越多青年加入传承行列,促进了这项艺术的创新性 发展。"蔡明灿介绍,以前龙舞以街头表演 ...
省劳模苏益加:36载渔歌传唱,守护汕尾千年海韵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5-09 06:33
渔歌的"韵"和非 遗传承的"魂" , 用歌声传递文化 之美,唱响乡村 振兴的故事。 苏益加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 "对大海最深情 省劳模苏益加: 36载渔歌传唱, 守护汕尾千年海 韵_南方+_南方 plus 一声渔歌,一片 深情,唱出渔家 生活的质朴与美 好,唱活千年文 化的传承与创 新。近日,获 评"广东省劳动 模范"载誉归 来,汕尾市城区 新港渔歌队渔歌 传承人苏益加又 紧张投入到渔歌 表演和拍摄任 务,她的日常, 与渔歌密不可 分。 从渔歌传承者到 文化创新者,苏 益加以"唱响渔 歌亦传匠心"的 实践,守护传统 渔歌即疍家渔民 的心声,世代口 耳相传。鱼、 鸟、船、帆等都 是歌词中常出现 的物象,与瓯船 渔民的水居生活 和捕鱼劳作息息 相关。 苏益加(左)表演《咸茶歌》。 的告白" 传唱渔歌36载, 何为初心和使 命?苏益加凝练 了三句: "渔歌唱晚,是 我对大海最深情 的告白" "浪花不息,是 我对初心最坚定 的守护" "薪火相传,是 我对时代最赤诚 的回应" 苏益加生在渔 村,长在船头, 自小就听着祖母 唱渔歌。"阿嬷 说,'汕尾渔歌 是海风写的诗, 是浪花谱的 曲。'" 作,捕鱼歌、织 网歌、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