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产品

Search documents
晶采观察丨青春力量 赋能新征程
Yang Guang Wang· 2025-07-05 03:18
近期,国新办举行多场"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不难发现,年轻的面孔频频亮相发布台,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怀揣着同样炽热的理想,在新征程上,以自己的方式讲述 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担重任、挑大梁",如今青年力量不容小觑,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他们的表 现都格外亮眼。年初,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90后"王兴兴创办的宇树科技的机器人 产品让中国智造绽放光彩;杨昌芹,同样是一位90后,作为非遗传承人,用传统竹编手艺"编织"多款时 尚单品,还带着赤水竹编产品走出大山,在进博会等大型展会上展销亮相;"95后"新农人华梦丽选择扎 根农村,她表示,"希望可以和越来越多年轻人一起在乡村扎根、在乡村开花,在乡村这一片片充满希 望的田野上成为希望。" 这些青年人,只是新征程上众多青年奋斗者的缩影。数据显示,中国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 中,青年占比超过50%。比如科技创新领域,一组数字可见青年人才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科技人才 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中国 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Xin Hua Wang· 2025-06-25 14:4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持续不断为百姓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层出不穷,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将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5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围绕"推动文 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分享各自的奋斗故事。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 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我们'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我们还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 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 ...
5位文旅行业基层代表分享履职故事做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25 13:5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来自文旅行业的5位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 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主题分享经历和体会。 广东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打拼奋斗的梦想之城。1999年,黄晓丽背着行囊来到东 莞,从镇街文化站做起,在广场上教广场舞、主持文艺晚会。如今,她成为了东莞市文化馆馆长:"25年 来,我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文化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 谈及当前的"旅游热",曹震认为,现在的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更想深入探寻背后的 文化。很多游客把导游比喻成文化的翻译官,能够把看似晦涩的历史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作为 新时代的导游,要坚持守正创新,让导游服务尽可能呈现出本土特色、时代特色,更加从容自信地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介绍了赤水竹 编产品走出大山的经历。"我们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 展,也建成了竹编非遗展示基地、展示中心及非遗工坊,带动当地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 ...
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6-14 01:42
原标题:非遗"老手艺"碰撞高校"新活力"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3日,"非遗正青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十年成果展"在北京中国非遗馆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从传统工 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和学术成果等多个维度,集中展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 称"研培计划")10年来产生的优秀作品、学术研究及产学研创新成果,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参 展。 研培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时为文化部——记者注)会同有关部门从2015年开始实施,迄今已发动 全国200余所高校参与,培训非遗传承人超过20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传承人占比超过40%。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多名曾在高校学习的青年传承人。我们想知道,这10年以来,非遗 在高校的新场景中,有了怎样的新发展?非遗与现代生活,非遗的代际传承,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 用,是否因为年轻人带来的高校"基因"而有了新的面貌?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吕雄心,曾于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参加研培学习。 他还有一个"学弟"吕坚,同样参与了中央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的研培。非遗的代际传承,在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