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Search documents
被罚2890万!*ST观典风险叠加
Shang Hai Zheng Quan Bao· 2025-07-08 08:25
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同时,根据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ST观典涉及财务造假,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8日起被上交所叠加实 施其他风险警示。 财报虚假记载1.39亿元 资金占用与担保信披违规 原标题:财报虚假记载!重罚2890万元 7月7日晚间,*ST观典(维权)公告称,公司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年报 存在虚假记载、未按规定披露资金占用情况等,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2890万元。 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ST观典涉嫌违法的事实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2022年年度报 告存在虚假记载;二是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事项信披违规。 首先,*ST观典2022年财报虚假记载1.39亿元。具体来看,2022年8月至12月,*ST观典通过北京银行华 安支行账户向北京亚美、路路畅通等5家公司转账8笔,累计转出资金1.39亿元。公司转出资金时未进行 会计核算,导致其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银行存款1.39亿元,占公司当期披露资产总额的13.37%。 公司还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关联交易的信披违规情况。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ST观典向路 路畅通等8家公司累计转出资金2.84亿 ...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Chang Jiang Shang Bao· 2025-07-07 23:37
与此同时,民事追偿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刑事衔接配合机制深化。多部门坚持"追首恶""打帮凶"并 重,全链条依法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犯罪,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 走向深化。 随着对财务造假全方位、立体化追责机制的持续完善,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显著提 高"首恶""帮凶"的违法成本,有力打击了造假利益链和生态圈,推动资本市场形成守法诚信的良好生 态。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力度不减。 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发布,加强对中介机构 收费等相关行为的监管,防止中介机构与发行人不当利益捆绑。5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 发布的《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法加大对财务造假 等犯罪行为的追责力度,加强对地方人民法院的指导督办,严格规范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严格把握 缓刑适用条件。 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李璟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财务造假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动摇投资者 信心。 去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 ...
【资本市场】 严惩第三方配合造假 破除财务造假生态圈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7-07 18:22
熊锦秋 近日证监会对越博动力(已退市)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除拟对上市公司 及实控人、相关董监高等造假责任人依法严惩外,还拟对两名配合造假主体一并严肃追责。 行政法上的共同违法行为,是指两人(自然人或单位)以上的主体,共同故意实施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 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主要实行推定原则,即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法行为,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 非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自己没有主观过错。本案中,若无第三方为越博动力提供虚假交易对手方,越 博动力的虚构业务无法完成,第三方与上市公司行为相互依赖,共同促成信息披露违法,应属共同实施 一个违法行为。 《刑法》有"共同犯罪"概念,《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有"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但目前《行政 处罚法》未对"共同违法"作出规定。正如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专业人士指出的,行政管理领域十 分宽泛,不宜由行政处罚法作出统一规定,有些违法行为往往涉及多个主体,谁违法就处罚谁。证券监 管部门对本案造假第三方作出的行政处罚,正体现了"谁违法就处罚谁"的精神。《证券法》第181条规 定了对发行人欺诈发行的行政处罚,第197条规定了对信披义务人信披违规的行政处罚, ...
000070 “摘帽”
Zhong Guo Ji Jin Bao· 2025-07-07 16:11
【导读】ST特信成功摘帽,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 光纤通信领域的老牌国企ST特信(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70),在经历一年多的风险警示后,即将告别ST标签。 7月7日晚间,ST特信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自7月8日停牌一天,于7月9日开市起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 股票代码不变,仍为"000070",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因子公司财务造假被ST 已为投资者索赔计提1007万元 回溯事件起源,特发信息因子公司深圳特发东智科技有限公司在2015年至2019年间通过虚构业务、跨期调节成本等手段虚增收入、虚增或虚减营业成本和 利润,导致特发信息2015年度至2018年度利润总额分别虚增1039.33万元、9173.46万元、5624.61万元、1162.92万元,2019年度利润总额虚减2108.06万 元。故特发信息披露的2015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2024年5月10日,特发信息及相关责任人收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深圳证券交易所亦自2024年5月14日开市起对特发信 息 ...
000070,“摘帽”
中国基金报· 2025-07-07 16:01
【导读】ST特信成功摘帽,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 中国基金报记者 庄佳 光纤通信领域的老牌国企ST特信(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070),在 经历一年多的风险警示后,即将告别ST标签。 7月7日晚间,ST特信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自7月8日停牌一天,于7月9日开市起复牌并撤 销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特信"变更为"特发信息";股票代码不变,仍 为"000070",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2024年5月10日,特发信息及相关责任人收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 告知书》,深圳证券交易所亦自2024年5月14日开市起对特发信息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由此,"特发信息"变更为"ST特信",随后,该公司股价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 经过一年多的整改,特发信息表示,公司已对2015年至2019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了会计差错更 正,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已出具了《关于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前期会计差错更正 说明的专项审核报告》。 根据相关规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深交所申请对其股票交易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一)公司已就行政处罚决定所涉事项对相应年度 ...
信奉“缝隙法则”的瑞斯康达董事长牵头业绩造假,近日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公司曾两年虚增营收6亿元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7-07 14:03
每经记者|蔡鼎 每经编辑|文多 瑞斯康达(SH603803)7月7日晚披露,公司收到相关人员家属通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月杰、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北京 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朱春城已被取保候审。经向有关部门了解,公司得知上述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的事项,与2023年9月中国 证监会对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系同一事项。 公司董事会已经决定,指定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韩猛代行董事长及总经理职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公司所说的"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正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瑞斯康达"专网通信业务"财务造假案。 2019年—2020年,瑞斯康达曾虚增了约6.32亿元的营收和约1.17亿元的净利润。而李月杰和朱春城二人,正是此事的牵头方和积极参与方。 图片来源:微信文章截图 出生于东北普通铁路工人家庭,李月杰信奉"缝隙法则" 李月杰于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兄弟都是铁路最基层的工人。他于1988年本科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现吉林大 学)计算机系。 1996年离开国企后,李月杰于那年6月联合其他创始人成立瑞斯康达。公司初 ...
因涉嫌虚增研发费用等,华铭智能收行政处罚通知书
Ju Chao Zi Xun· 2025-07-07 03:08
据介绍,2019年,华铭智能通过发行股份、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收购北京聚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聚利科技于2019年10月纳入公司 合并报表范围。 聚利科技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等产品销售中存在第三方居间、代理等服务。聚利科技对相关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的会计处理存在 以下不当:聚利科技将第三方居间、代理等服务所产生的部分费用确认为研发费用,但该类服务主要内容是进行销售推广、商务沟 通、协助聚利科技获得销售订单等,应分类为销售费用,聚利科技未严格按照业务性质进行确认;同时,聚利科技还存在未按照权责 发生制准确计提销售费用的情形。 上述行为导致华铭智能2020年、2021年年度报告涉嫌存在虚假记载。对聚利科技上述费用按照业务性质确认并按照权责发生制调整以 后,经测算,华铭智能2020年涉嫌虚增销售费用、虚增研发费用等,因此虚增利润总额2,531.54万元,占当期报告记载利润总额的 18.76%;2021年虚减销售费用、虚增研发费用等,因此虚减利润总额3,570.37万元,占当期报告记载利润总额的16.9%。 上海监管局认为,华铭智能上述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 ...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7月7日
Xin Hua Cai Jing· 2025-07-07 00:11
新华财经北京7月7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截至7月6日19时,A股共有54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略增11家,扭亏3家,续盈4 家,预增21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整体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性。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 告后,引发机构扎堆调研,部分上市公司近期股价出现明显波动。 ·北交所上半年IPO受理115单创新性与业绩可持续性成审核重点 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IPO受理量为115单,保持常态化受理节奏。其中6月单月受理97单,占比超八成, 主要受财报申报窗口期等影响。目前超九成受理企业已进入审核流程,审核重点聚焦企业创新性与业绩 可持续性。目前,北交所上市门槛、审核尺度未发生变化,总体原则是"成熟一家、推动一家",在上市 审核中重点关注企业创新性,并防范拟上市企业财务造假。 上海证券报 ·结构性机会持续涌现多路资金快步入市 在国内市场结构性机会持续涌现的情况下,多路资金快步入市。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7月私募信 心指数和加仓意愿指数环比均小幅提升。截至6月末,仓位在五成及以上的私募占比更是超过90%,环 比5月末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已有10余家险企设立或增资私募证 ...
财务造假“行民刑”全方位追责 退市锦港两名高管被决定逮捕
Zheng Quan Ri Bao· 2025-07-06 16:08
本报记者 李勇 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退市锦港"),目前正处于退市整理期。退市锦港于7月5日发布公告显示,公司副总裁宁 鸿鹏、副总裁曹成因有证据证明犯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已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决定逮捕。此前,2024年10月末及2024 年11月初,公司已有多名高管因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由于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情 形,交易所已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整理期结束后,公司股票将正式摘牌。 连续多年财务造假 退市锦港位于辽东湾湾顶西部,地理位置优越。公司主要从事油品及化工品、粮食、煤炭、金属矿、钢材等大宗货物的装 卸、运输和仓储等物流业务,连续25年稳居内贸散粮中转第一大港地位。然而,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频发,曾被监管部门两次 立案调查。 退市锦港的违法行为不止于此。监管机构还发现,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 费收入等方式虚增利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分别虚增利润3610.45万元、6808.78万元和1537.75万元,导致相关年 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经监管部门查明,退市锦港曾与7家公司开展大量无商业实质 ...
全方位立体化严打财务造假 证监系统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Zheng Quan Ri Bao· 2025-07-06 16:08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自去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 见》)以来,监管部门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财务造假防治机制。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 统计,自去年7月5日以来截至今年7月4日,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对财务造假开出165张罚单(行政处罚),罚没金额合计37亿 元。 与此同时,民事追偿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刑事衔接配合机制深化。多部门坚持"追首恶""打帮凶"并重,全链条依法严厉 打击财务造假犯罪,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走向深化。 随着对财务造假全方位、立体化追责机制的持续完善,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显著提高"首恶""帮凶"的违法 成本,有力打击了造假利益链和生态圈,推动资本市场形成守法诚信的良好生态。 全链条严打财务造假 从上述165张罚单来看,涉及72家上市公司及相关负责人,28家中介机构。其中,东旭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财务造假 案的罚单金额最高,北京和深圳两地证监局合计开出17亿元罚款。 6月27日,证监会披露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除拟对上市公司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