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Search documents
当非遗元素融入故事内核(看台人语)
Ren Min Ri Bao· 2025-06-16 22:13
图为剧集《藏海传》剧照。 资料图片 (河南省郑州市 何 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7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剧集《藏海传》在海内外同步上线以来,产生较高热度,观众纷纷从人性刻画、烧脑权谋、传统文化等 几个方面热议。其中一个共识是,非遗技艺在这部剧中不再是浅尝辄止的点缀,而被有机地编织进剧 情,成为故事世界沉浸感的来源,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 药发木偶的烟火,既渲染都市繁华,也隐喻暗流涌动;榫卯结构由建筑智慧升华为谋略哲学,深度融入 剧集叙事。情节虽系虚构,但精良的服化道呈现了宋明风貌,构建了具有历史质感的视觉舞台,让架空 的世界在观众心中落了地。 主角藏海周旋于各方力量,也是凭借建筑营造技艺及其背后顺势而为、技进乎道的"中式哲学",最终揭 穿阴谋、匡扶正义。剧中不少桥段细腻刻画了工匠们操作古老技艺时的专注、敬畏与内在韵律,让传统 技艺承载的审美意趣、思维方式与精神境界,潜移默化滋养观众的文化认同。变堆砌符号为融入故事内 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里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06-16 21:57
化别具韵味的文物色彩妆容,以文物配色为灵感穿搭"出街",到博物馆里循着文物的"色彩密码"感受源 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下,年轻人正将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融入日常、变为时尚,以始终鲜活 的"中式审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生活的美的表达。 传统色彩中的丰沛内涵也为更多人所知,中国传统色彩语言体系迎来"新用户"。"这不是'莫兰迪',是东 方既白、天光微亮的颜色。""现在看到粉红色,脑子里不是'多巴胺',而是一个更美的名字——杨 妃。"博主"肉圆Huang"发现,越来越多网友开始用传统色彩本身诗意的名字去观察、体验身边的 美,"这些美丽的名字不该被埋没,而应该日新又新、传承不息。"她说。 ——编者 一抹浅粉,在眼角勾勒出清代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轮廓形状——这是以文物"小粉炉"为灵感创作的 妆容,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海天霞。95后博主"肉圆Huang"借鉴文物里的中国色彩,创作了24组妆容。 以文物配色诠释"春和景明",有人把文物色彩与春日穿搭结合;把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穿"在身上,有 人自制粉绿渐变长裙演绎夏日灵动。通过服饰穿搭,年轻人展开跨越历史的"时尚对话",重新定义审美 流行。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Xin Hua She· 2025-06-16 05:36
6 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向当地 居民和游客挥手致意。 "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街区入口处展厅的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仔细察看。 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千百年时光宛若在这里定格一般,诉说着江南文脉的深厚底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古城苏州走过2500多年。全长1600多米、占地约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沿着街区的石板路,总书记走进古街巷。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 一架绣绷、一副眼镜、一枚钢针、一缕丝线,深研刺绣技艺40多年的卢建英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 ...
敦煌召唤着我们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敦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正以年轻的方式重焕新生。这一年来,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 召唤·敦煌》的创排与演出,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是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唤 起情感的。 记得自己最初与敦煌结缘,是一次音乐创作。2021年,我创作了歌曲《飞天》,想用流行音乐重新诠释 敦煌壁画自由、灵动、超然的美。没想到,年轻人留言热烈,他们说以这首歌为切入口,第一次认真地 走近敦煌、了解敦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恰当的"打开方式"。 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离不开"动人",而动人的前提是"走心"。让年轻人靠近,讲述传统文化便不能板 着面孔,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只有当年轻人觉得"这与我有关""我听得懂""我愿意表达",传统文化才会 更加生机勃勃。 这也是我参演《受到召唤·敦煌》的初心。剧中我一人饰演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常书鸿放 弃巴黎生活,只身奔赴西北大漠,燃尽一生接续文化的薪火;张燃则是未来的数字文保工程师,用科技 手段点亮壁画生命。一个是"燃尽",一个是"点亮",两个人物跨越百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敦煌。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精神资源,是因为它穿越时间的 ...
让文化流淌,让历史流芳(金台随笔)
Ren Min Ri Bao· 2025-06-11 2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尘封在历史中,而是或隐或现地流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待慧眼去发现,留 给慧心去造化。"实事求是"的传承发展,恰是一个生动案例,既清晰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 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 厚滋养",也有力佐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 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实事求是",源自汉代的思想火花,为何至今仍绽放光芒?笔者有幸跟随一个采访团造访湖南长沙岳麓 书院,在那里收获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启示。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西汉时期的河间献王刘德,搜集整理先秦古书,后人评 价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有是 理,故实有是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自汉以降, 无论宋明理学还是明清实学,都能找到实事求是的影子。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早在南宋时就因"朱张会讲"而闻名海内,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在近代以后备受 有识之士推崇。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受到"实事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Xin Hua She· 2025-06-09 05:34
镜头 ·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a Line of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浙江绍兴城西,浙东古运河碧波荡漾,流淌着一段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 "还在,它的作用已经被曹娥江大闸所取代。"陈永明回答。 展柜中,一张2005年12月31日出版的《浙江日报》,记录了一个载入史册的瞬间: "随着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顿时偌大的建设工地上一字儿排开 的施工机械'隆隆'轰鸣……钱江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段往事:"过去浙东这一带是缺水的地方,特别是舟山,一半的水都要靠这个引水工 程。" "很多浙东的百姓都因此受益,大家饮水思源、感恩在心。"当地负责同志说。 古运河水静静流淌,不远处的高架桥上客货车辆疾驰而过。拾级登上园内高拱石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 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流经绍兴,东至宁波,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 滋养着两岸人民。 肇始于春 ...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Xin Hua She· 2025-06-06 02:36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 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 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 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 理论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 展 ...
诵读经典 感知中国外贸史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6 01:30
两汉篇节目《驼铃传汉声》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 际商学院学生正在诵读《汉书·张骞传》。 陈静文摄 本报北京电(记者陈静文)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舟舶继路辟新天・商使交属文韵延:中国 对外贸易开放史"为主题,举办第十四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在这场该校首届文学节的标志性活动 中,中外大学生同台竞技,将经典诗文诵读融入舞台剧表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留学生参与比赛,是今年'中华诵'的一个亮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预科部主任修美丽表 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提升汉语水平,更是学院创新中文教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探索。 教务处处长毛捷说,以诗词诵读的方式让当代大学生触摸历史时空,从中获取启迪与智慧,这也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拓展通识教育的一种探索。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汉语表达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最终共同完成了 朗诵。"老挝留学生胥佳怡说。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的七国留学生带来诗 朗诵《大写的中国》。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朱永泉的体会是,文字能够传达情感,透过《大写的中国》这首诗,可以感受到 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 此次大赛共分为两汉篇、魏晋南北朝篇、隋唐篇等7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Zhong Yang Ji Wei Guo Jia Jian Wei Wang Zhan· 2025-06-06 00:10
日前,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共设置 8个展馆,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图为人们正在参观中国国家 版本馆藏哪吒主题版本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 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 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理论创 新与实践发展的辩证关系,从方法论维度指明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文明发 展规律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系统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解析当 代中国发展实践与世界格局演进的深层互动关系,着力破解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中的难题,不断开创国 际传播工作新局面。 把握好本土与世界的关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基于中国实践,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突出 的世界性。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出与时俱进、担当有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要树立世 ...
用英语聊成语 拍短剧迎远客(点赞新时代)
Ren Min Ri Bao· 2025-06-05 22:02
"学习英语,既是为了看到广阔世界,也是为了讲述中国故事。"刘欣说,开封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 典故和非遗技艺,很多已经融入日常生活,"这都是很好的素材。" 于是,刘欣带学生到包公祠,用英语模拟包公断案;到龙亭划船,在船上用英语吟诵唐诗宋词;到小宋 城,品尝灌汤包、花生糕等当地小吃,并向外国游客介绍。刘欣把孩子们用英语介绍传统文化的场景拍 成短视频,传到社交平台上,获得不少点赞。 "为什么不试试用英语讲述成语故事呢?和开封有关的成语有300多个,是很好的素材库。"朋友的话启 发了刘欣,"成语既朗朗上口,又富含故事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2021年,刘欣开始与 《开封日报》等合作,邀请学生和留学生一起拍摄《成语里的开封》。 和罗马尼亚留学生来到开封古吹台,弹奏《阳春白雪》,讲述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与俄罗斯留学生来到 开封鼓楼夜市,讲述"囊中羞涩"的由来,引得外国友人会心一笑……截至目前,《成语里的开封》把数 十个和开封有关的成语拍成了短视频。"起初,我们对于'铁面无私''阳春白雪''囊中羞涩'等可以找到相 关实景的成语,主要采取实地拍摄、真人演绎的方式。后来,我们开始采用布景、拍短剧的方式,创新 演绎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