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育
icon
Search documents
青春,向西北
窑洞里的灯光亮起,三弦琴拨动陕北高原的晨昏,信天游的苍凉便顺着黄土地的沟壑梁峁流淌……为了 改造旧有的传统土窑洞,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李想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历风雨的场景,让观众在帷幕初升 时便感受到了青春奉献的炽热温度。 这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安建大")倾力打造的原创话剧《青春·向西北》。自3月20日首 次公演至今,一直好评如潮。这出话剧以当代大学生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构思 巧妙的剧情、生动细腻的演绎和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将一幅幅新时代青年矢志奋斗的壮美画卷于光影 交织中徐徐展开。 以匠心为笔,书写青春答卷 "整部剧的素材,都是来源于陕西高校师生的真实故事。"《青春·向西北》总导演、西安建大文化艺术 教育中心主任许志敏告诉记者。从"社会实践"到"创新大赛""日常学习",全剧共分3幕,剧情交融串 接,演绎出青春与梦想在西北大地绽放,并以戏剧语言诠释教育家精神,用舞台张力传递教育的温度与 力量。 《青春·向西北》剧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图 从最初构思到最终呈现,《青春·向西北》历经近1年打磨,从台前到幕后、从创作到编排均由西安建大 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幕发生在高校实验室。飞行器设计专 ...
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档特别节目《百校戏社·青青四季》洋溢着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节目以"青春共 创"为核心理念,将职业戏曲演员与大学生联结在一起,不仅搭建起一个展现当代青年演绎传统文化的 舞台,更为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进行创新探索。 《百校戏社·青青四季》通过精心设计的共创环节,解锁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N种打开方式。节目 中,主持人与青年戏曲演员等化身"校园寻宝人",走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等多所高校,邀请青年演员与大学生现场组队,即兴互动,合作共创一幕幕年轻朝气的"戏曲 +"融合舞台。李政宽、鲁肃等青年京剧传承人,与学生们共同演绎戏歌《欠你一颗小红星》;京剧演 员朱凌宇、徐朝皝、徐朝嬴与街舞社团的学生,携手共创跨界秀《武舞生风》;越剧演员裘丹莉与二次 元社团、汉服社团的学生,共同打造《戏游九州》校园版,将国漫形象与戏曲人物融合;赣剧名家陈俐 以《一场特殊的公开课》,向在场数百名同学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戏韵雅境娓娓道来。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 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百校戏社·青青四季》将高校打 ...
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Ren Min Wang· 2025-05-05 00:39
是技术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算法逻辑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跨学科的赛博空间中重新建构独特表达机 制。也就是说,新技术条件下中国美育应坚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经典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目 标。 总之,推进中国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实现美育知识从分化走向整体、从依附他者走向独立 自主、从外在自在走向内在自为的转变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中,也 要防止为了强调自身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而陷入"知识化"的惯性陷阱,从而忽略更为根本的育人指 向。因此,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和对话性原则,在拓展其内涵和边界 的同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陈霞,系北 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当代中国美育一方面在夯实基础理论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层面深度推进, 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哲学根基,开拓出美育研究的教育学、人 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美学等若干研究方法和路径,形成了美育研究理论的系统化和学科化发展 趋势;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特 ...
“风竟然也有颜色”
Ren Min Ri Bao· 2025-05-04 21:52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对支教的艺术青年而言,壮美的西部边疆是文化的传承地、艺术的创新地、责任的淬炼地,有着天然的 吸引力。自20世纪开始,从石窟考察、保护到西行写生、教学,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与艺术境界,架起边疆与内地文化沟通的桥梁。而今,青年学子接过前辈们的接力 棒,通过支教重塑自己的艺术和生命格局。"站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我突然 明白了什么是'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日记本里的支教感悟,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会化 成日后他们艺术创作的温度。 艺术支教的接力还在继续,既折射出岭南美育理念,更抒写着文化对话的当代诗篇。在这里,每一笔色 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青春之花绽放在美丽边疆的印记——不喧哗却有力量。 (作者分别为广州美术学院援疆支教队随队指导老师、广州美术学院援疆活动参与教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5日 08 版)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新疆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中心幼儿园内,一群背着画板、提着颜料箱的年轻人已 开始忙碌。刚翻新的幼儿园墙面成为他们的画布,大海与雪山、醒狮与烤馕、广州塔与喀什高台民居等 粤新两地文化元素在此相遇 ...
南京、南通两地联动,探索跨学科美育新样态
Yang Zi Wan Bao Wang· 2025-04-30 10:38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美育教研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寻形探理:地方建筑艺术资源在美术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探索"为主题,由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南通两地教育专家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通过课堂展示、微讲座和专家研讨,展现了美育与多 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跨学科课堂: 数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活动中,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张晓璟、张寅秋老师以《园林.探幽——数里寻形艺中见理》一课,带领学生从数学视角解析传统园林花窗的纹样之 美。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数学概念与艺术设计巧妙结合,让学生们惊叹于"数形共美"的奇妙。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李明、朱品铭老师则聚焦民国建筑,通过透视关系和位似变化等数学原理,指导学生完成文创作品,将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生动呈 现。 这种"数学+美术"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互通性,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 地域文化赋能美育: 南京、南通共探教学创新 在微讲座环节,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刘欣然老师分享了《金陵城韵.匠心传承》项目化学习设计,通过实地考察南京建筑,增强 ...
今年143家场馆机构参与公共艺术普及教育 赋能城市营商环境
Jie Fang Ri Bao· 2025-04-30 01:58
记者 钟菡 昨天,上海博物馆东馆内丝竹袅袅,在馆藏文物的周围,是昆曲、古琴、琵琶、评弹等江南曲艺表 演,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吸引众多外国观众掏出手机进行拍摄。 此次活动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特别策划的示范展示课,邀请部分在沪 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以社会大美育赋能城市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来上 海,享美育"。 营造沉浸式体验 这堂美育展示课以"在春天,遇见江南"为主题,"讲"与"演"结合,通过10件文物导赏与6场江南曲 艺表演,营造多维度沉浸式体验。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 研究馆员于颖讲解完由她带领上博团队摹制的"明代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展柜前的空地变成了戏 曲表演的小型舞台,身穿青绿色长袍的乐手躲在展柜后吹起笛子。一段昆曲《桃花扇》唱段唱罢,来自 以色列的米歇尔忍不住冲上前,和身着戏装的两位年轻演员合影,"我在上海工作了20年,第一次来这 个美丽的博物馆,所有的表演和展览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幅画是江南山水画的典范,展现了1000年前中国江南百姓的生活。"在 ...
青岛十七中举办美术班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六届“撷英采华”学生美术作品联展
Qi Lu Wan Bao· 2025-04-29 22:43
青岛十七中校长吴峰介绍,学校自1995年开办美术班,至今已走过三十年的美术教育办学历程。三十年 来,60名学子考入清华美院,千余人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众多美术顶尖院校。在刚刚结束的2025届 专业考试中,美术班学子再创佳绩,校考斩获百余枚顶尖院校通行证,统考续写全员高分的辉煌战绩。共取 得9枚清华美院合格证,48枚央美、国美合格证。这些数字背后,是全体十七中人"在传承中突破,在规范中 创新"的教育坚守,是学校美术教育向美而行的艺术表达,是学校以教育之美培育人之美的切实体现。 青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青岛十七中作为青岛市美术教育的标杆,多年来坚持特色化办学思路,夯实美 术教育优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此次美育联盟的建设,是以青岛十七中为核心,开展美育教育探索的又 一成就,也充分体现了十七中美育特色优势资源辐射力不断增强。 李珍梅 青岛报道 4月29日,青岛十七中举办美术班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六届"撷英采华"学生美术作品联展,以此展示学校美 术特色多元育人的成果。三十年来,近60名学子考入清华美院,千余人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众多美 术顶尖院校。在刚刚结束的2025届专业考试中,该校美术班学子再创佳绩,校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