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文化

Search documents
文化中国行·岁时中国|七夕:星汉流光
Xin Hua She· 2025-08-30 07:54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导:龙泠宇、胡心懿 作者:张睿、李喆 包装:张墨琳、热法伊·热合满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全天星图》,绘制于1300多年前,图上的1300余颗星星中就包括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在星图上看似近在咫尺的两颗星,实 际相距16光年,只有在七月初七这天,牛郎织女星才有机会"相逢"。 在敦煌石窟的丹青画壁间,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有不少对千年前古人对于爱情的生动描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月七日何谓?看牵牛织女,女人穿针乞巧。"敦煌遗书《珠玉抄》中的寥寥数语,道出了七夕的初貌——仰望星河,祈愿巧慧与良缘。 ...
七夕乞巧的N种打开方式:什么是“投针验巧”?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8-30 05:54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来临,不管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穿针乞巧等民俗, 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韵味。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如今人们熟悉的"七夕",实际上由两个核心传统融合 而来,一个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另一个则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民俗活动。 "乞巧"的方式非常之多,比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等。女子则会祭拜织女或"巧娘娘",方式不尽 相同,但心愿同样美好。 牛郎织女传说何时诞生? 从星象角度来说,牛郎星、织女星位于一个星群之中。古人发现,到了初秋的夜晚,银河转到正南 北的方向,此时牵牛星和织女星则分别处于银河两岸。 郑艳介绍,南朝梁代殷芸所写的《小说》中,曾记录过该故事某个较早的版本,在民间口耳相传的 过程中,这个故事逐渐转变成为今天人们听到的、更浪漫的"鹊桥相会"版本。 "乞巧"的N种打开方式 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之外,"乞巧"也是七夕的一大主题,"乞巧"的方式也非常多。 最早兴起的乞巧方式,是"穿针引线",《西京杂记》中即有相关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 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说明汉代七夕节的主要活动便是穿针乞巧。 魏晋以降,穿针乞巧成为七夕节普遍流行的习俗 ...
诗意中国丨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Xin Hua She· 2025-08-29 09:03
01:07 《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 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这天才能通过鹊桥相会。 ——唐·林杰 时下正值观测银河的黄金时间,浩瀚星河闪耀夜空。 "隔河相望"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依旧讲述着古老的爱情故事。 这是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拍摄的银河下的艺术装置(8月26日摄)。新华社发(王勇刚摄) 这是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拍摄的银河和两侧的牛郎星、织女星(8月27日摄)。新华社发(刘万平摄)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锦山镇,一对情侣在观赏银河和两侧的牛郎星、织女星(8月24日摄)。新华社发(曲玉宝摄)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空摄影爱好者在观赏银河和两侧的牛郎星、织女星(8月21日摄)。新华社发(陈志国摄)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是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拍摄的银河下的艺术装置(8月26日摄)。新华社发(王勇刚摄)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黑龙江畔,一对夫妇在仰望星空(8月14日摄)。新华社发(李绍军摄)《七夕 ...
江苏建湖高作镇:传承七夕文化 温暖银发婚姻
Yang Guang Wang· 2025-08-26 11:55
8月26日,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人大走进光明村为老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在七夕情暖夕阳"主题活动,为10多对老年夫妇带来一份独 特的浪漫。 活动现场 下午1点半,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老年夫妇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共同参与了手工玫瑰花制作。活动现场,老人们的双手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 却依然灵巧地折叠着彩纸,一朵朵鲜艳的纸玫瑰在他们手中绽放。78岁的张大爷一边制作一边回忆道:"年轻时家里穷,从没给老伴送过花,今天总算补上 了这份心意。" 随后,服务中心为老人们准备了传统点心江米条。品尝着香甜可口的点心,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65岁的李奶奶说:"这味道让我想起了年轻 时,那时候物资匮乏,能吃上江米条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工作人员还特别准备了"爱情故事分享"环节,邀请了几对婚龄超过40年的夫妇讲述他们的爱情故 事,现场掌声不断,笑声连连。 活动现场 活动的重头戏是"最美夕阳红"夫妻合影环节,许多老人表示,这是他们结婚几十年来第一次正式拍合影,意义非凡。82岁的吉爷爷激动地说:"结婚那会儿 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 [ 责编:王文韬 ] 高作镇人大负责人说:"七夕不仅是年 ...
湖北郧西:七夕产业“旺”起来
Ren Min Wang· 2025-08-26 11:29
"今年已生产成品红茶3万斤,后续几个月还能再产1万余斤,全年产值预计达3500余万元。""七夕美人茶"品牌创 始人介绍,生产红茶不仅高效利用本地茶叶资源,解决了夏秋季茶叶无人收购的难题,更借茶叶产品传播了郧西 七夕文化。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农户发展茶叶基地5000余亩,还聘请专家研发出无氧真空发酵制茶技术,推出'七夕美人 茶'系列之'怡美人''睡美人''瘦美人'等红茶产品。"2024年公司共收购鲜叶20万公斤,产出红茶2.5万余公斤,直接 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 8月21日,湖北省郧西县七夕茶业公司生产车间内,茶香扑面而来。10个萎凋槽铺满鲜叶,工人正将发酵破壁后的 红茶摊开散热,随后送入烤箱烘干。 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内丰富的科创、农创、文创产品。郧宣文摄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马头山羊。郧宣文摄 文化兴则产业旺。该县大力整合农文旅资源,开发"七夕故柿""七夕艾"等文创产品,培育出马头山羊、板桥豆 干、神仙叶凉粉等一批地域特色农特产品。其中,郧西神仙叶、马头山羊、香椿等6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 志认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5个。截至目前,全县"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110家,注册商标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