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演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百万年前头骨化石证实丹尼索瓦人属于龙人支系
Ke Ji Ri Bao· 2025-10-09 02:14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百万年前头骨化石改写了人类家谱。《科学》杂志日前发表了中国科 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精细重建与分析一件距今约100万年的古老头骨化石,证实丹尼索瓦人 属于龙人支系。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演化的时间线,更首次从化石证据上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和 龙人三大支系的分化时间大幅推前,远超学界此前共识。 尽管古人类化石稀少,但近年来新发现的纳勒迪人、吕宋人乃至龙人等,逐步证实史前曾存在一个多姿 多彩的古人类世界。"然而,这些古人类之间有何亲缘关系?他们又如何与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产生 联系?这些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倪喜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系统分析显示,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关系密切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研究进一步提 出,大荔、金牛山、丹尼索瓦洞穴出土的标本,以及发现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龙人"头骨等亚洲地区 多数中更新世人类化石都可归入龙人支系,且龙人支系与现代人拥有最近的共同祖先。 尤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构建了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推算出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三大支系的 分化时间,远早于现有化石 ...
【新华社】“老化石”里发现“新秘密”:新成果破解多项生命演化之谜
Xin Hua She· 2025-09-29 01:09
百万年前的破碎头骨如何改写人类家谱?被遗忘的"老古董"化石里藏着哪些新秘密?近日,中国科 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在国际学术顶刊《自然》《科学》发布两项研究成果,一批沉睡已 久的老化石,正在新技术的"唤醒"下层层揭开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 一块碎头骨:刷新人类演化谱系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是科学史上极富魅力的命题。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发展为直立人,最终成为智人,是人类进化的完整历程。直立人标志着人类 演化成直立行走的现代人形态。 两件老标本:厘清颌关节演化路径 直立人之后,人属家族逐渐"开枝散叶",先后分化出了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龙人等人类支系。 而智人,最早的化石记录距今约30万年,成为如今人属中唯一存活的物种。 1990年出土于湖北的郧县人2号头骨,曾因严重破碎变形被暂归为直立人。这块距今约100万年的化 石,成了厘清人类演化谱系的关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倪喜军主导的研究团队将头骨重建 后,发现了一个矛盾点: 低平的额骨、突出的吻部类似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颧骨扁平、后脑颅宽大且脑容量超1100 毫升,又与较晚出现的龙人等化石相似。 矛盾点也是校准点。团队构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并推 ...
中国新研究刷新人类演化时间线
郧县人头像复原图 倪喜军团队供图 "郧县人2号"头骨复原过程 倪喜军团队供图 "一件出土于中国、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重新分析后,对传统人类演化理论提出了 挑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倪喜军主导,不仅揭示 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更将现代人、尼安 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大幅推前,远超此前学界共识。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 26日在《科学》杂志发表。 科研人员重新分析"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 据团队研究人员介绍,人类化石本就极为稀缺,但近年来,随着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越 来越多的重要标本被陆续发现和命名。其中不少被正式命名为人属的新物种——包括纳勒迪人、吕宋 人、巨颅人,以及此次研究聚焦的龙人。它们共同揭示出一个曾经多样并存的人属世界,与现代人祖先 共享着漫长的演化时光。 通过研究结果可知,重建后的"郧县人2号"头骨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交融的形态:低平的额骨和 突出的吻部类似更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扁 ...
远古发现丨“老化石”里发现“新秘密”:新成果破解多项生命演化之谜
Xin Hua Wang· 2025-09-28 06:31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题:"老化石"里发现"新秘密":新成果破解多项生命演化之谜 新华社记者刘祯 百万年前的破碎头骨如何改写人类家谱?被遗忘的"老古董"化石里藏着哪些新秘密?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在国际学 术顶刊《自然》《科学》发布两项研究成果,一批沉睡已久的老化石,正在新技术的"唤醒"下层层揭开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 一块碎头骨:刷新人类演化谱系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是科学史上极富魅力的命题。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发展为直立人,最终成为智人,是人类进化的完整历程。直立人标志着人类演化成直立行走的现代人形态。 "这次研究刷新了人类演化的时间线,意味着1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分化成多个群体。"倪喜军说。 两件老标本:厘清颌关节演化路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毛方园团队长期聚焦早期哺乳动物演化,将目光投向更早的侏罗纪时代。通过对两件老标本的持续研究,团队历时十 几年的研究有了新发现。 第一件标本是四川自贡的川南多齿兽化石,来自约1.6至1.68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团队从这件老标本上取得新线索,川南多齿兽有着四足动物中从 未见过的"齿骨—颧骨"关节,有和哺乳动物类似的咬合稳定性和咬合力。 据了解 ...
最新研究刷新人类演化时间线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9-25 18:50
△"郧县人2号"头骨复原过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团队对一件出土于中国、距 今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重新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一个与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 新演化支系——"龙人"(Homo longi),并将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这一亚洲古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大 幅推前,远超此前学界共识。相关研究成果北京时间9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近年来,随着古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标本被陆续发现和命名。其中不少被正式 命名为人属的新物种——包括纳勒迪人、吕宋人、巨颅人,以及此次研究聚焦的龙人。它们共同揭示出 一个曾经多样并存的人属世界,与现代人祖先共享着漫长的演化时光。 △人属系统演化树 然而,这些新发现化石之间的亲缘关系,尤其是它们与已知人类物种,如: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 人、直立人等如何联系,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是被称为"郧县人2号"的这件头骨化石。该化石于1990年被发现于湖北省郧县(今 十堰市郧阳区)。由于出土时化石已严重破碎变形,研究难度极大,最初被暂归为直立人。"郧县人2 号 ...
多领域专家云集“东方人类发祥地”元谋 共探人类演化与文物活化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2 04:48
Core Insights - The 2025 Yuanmou Forum was held to celebrate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Yuanmou Man, focusing on the theme of promoting cultural relics activation and stimulating new momentum in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1][2] - Experts discussed human migration origins,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site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innov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1] - The forum aims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academic platform for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nhanc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rough the Yuanmou Man site park [1] Group 1: Forum Highlights - The forum featured the unveiling of the "Yuanmou Workstation," a key research base for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Yuanmou Man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2] - Expert discussions included topics such as human evolution during the Ice Ag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new dynamics of cultural tourism economy related to the Yuanmou Man site [2] Group 2: Expert Contributions - Expert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Yuanmou Man and its culture in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human origins in East Asia,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a research center and archaeological park [1] - The Good Museum's approach to cultural heritage activation through value excav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promotion was shared, showcasing successful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cial benefits [1] -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construction to focus on heritage protecti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longside efforts for heritage applicat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