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新华时评|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Xin Hua She· 2025-05-22 08:23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本科生已发表14篇SCI论文等荒诞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暴露出学术界存在一定 程度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问题。学术浮躁之风背离科学精神,危害学术生态,必须狠刹! 新华社太原5月22日电 题: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记者李紫薇 在这种氛围下,寻求"短平快"、选题蹭热度的浮躁之风愈刮愈烈,滋生了很多学术不端行为。 狠刹学术浮躁之风,需要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 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收获了不少经验。 相关部门也要立好"指挥棒",优化论文和项目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 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价值的尊重,让人才评价机制真正 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解放创新生产力。 学术研究是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需要广泛占有材料、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有些还要开展实 践检验,是需要花时间、耗心血的苦功夫。一味追求进度和数量,只会催生大量学术"复制品""劣质 品""假冒品"。这些低质重复的"研究成果"浪费社会资源,消耗科研人员的宝贵年华和精力,更影响科 技 ...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5-13 08:13
数周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接连走进深圳中学与深圳外国语学校,以《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的西湖实践》为题,在千余名师生面前展开一场关于科学精神与教育变革的深度对话。从深中学 生对"离经叛道式思考"的价值共鸣,到深外学子关于"AI时代科研路径"的犀利提问,这场跨越基础教育 与高等教育的思维碰撞,不仅展现了西湖大学"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的落地实践,更揭示了人工智 能时代下具有突破性、前瞻性的新式育人逻辑。 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打破教育同质化困局、培养真正具有开创精神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近日接受南都专访,深度解析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破局之道: 从变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到构建"拓方差"育人生态,从拥抱非常规思维到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当星 辰大海的抱负与躬身入局的勇气相遇,这所年轻大学正以改革者的姿态,在量化指标与人文关怀、传统 范式与颠覆性创新之间,探寻属于中国科学教育的第三种可能。 施一公:西湖大学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构建一套"破均值、拓方差"的创新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解放 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为核心。我们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非常规 ...
奇葩论文背后:要诚信,也要合理化晋升制度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12:42
当然,我们还要追问是什么滋生了造假动机,这不是为学术不诚信辩护,而是要厘清哪些制度客观 上催生了形式主义的蔓延。这背后其实是不合理的晋升机制。为了评职称,花钱在期刊上刊发论 文,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也是对常识错误视而不见,或者根本 看不见的根源。但实际上,临床医生尤其是护士的晋升,需要这么多学术论文吗?护士是偏实践的 岗位,其经验更多来自临床护理实践;对于一线医生来说,其晋升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医德医风和 诊疗水平也比论文更有说服力。 其实,很多医护人员都"苦论文"久矣。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临床工作本身并不觉得很累,或者说, 即便累也没太多怨言,但临床工作之外的各种繁琐杂事让他们苦不堪言,消耗了他们的精力和心 气。这种不必要的压力对医护队伍的建设没有益处。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就提出要科学设置评价 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外语倾向,鼓励医务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线。如果能以这些 奇葩论文引起的舆论风暴为推动点,打破"唯论文"评价体系,重建符合行业规律的评价体系,用合 理的晋升制度引导医务人员用心把病看好,把病人照护好,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患信任的弥 合都是好事。 当这样的制 ...
高校教师,集体“倒贴做科研”?
Hu Xiu· 2025-05-08 22:03
国家级项目如今已是大多高校教师晋升考评任务单上的"硬通货"。 高校科研人,每年头等大事便是国自然项目的"申请之战",近两年资助率随申请人数激增而下跌,覆盖面广的青年C、面上项目的资助率更是"破历史新 低",面上资助率甚至"濒临红线"。刚刚公布的2025年国自然项目接收总量已经破43万,竞争再度加剧。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中标"已非易事,但更残酷的真相是:不少申请人历经好一番艰难突围才拿到宝贵的资助,回过头算了算账,却发现 自己在项目上的投入成本,远远大于获资助金额。 国自然"倒挂",入不敷出? 社交平台关于"横向经费水涨船高"的讨论 图源 小红书 以医学口的青年C项目为例,资助金额通常在30万元左右。但项目"中标"所需的中科院一区文章的实验成本就可能高达30万元以上,加上其他论文和后续 发表费用,明显"入不敷出"。而面上项目的预期成果往往要求1~2篇一区论文,单篇成本甚至接近50万元,如今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也降至50万元左 右。 最终,科研人不得不面对"基金资助覆盖不了实验成本"的尴尬现实。更令人无奈的是,为了提升中标率,申请者需提前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预实验,一旦申 请失败,这些投入便成为"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