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理论

Search documents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3:26
2025.10. 18 本文字数:3599,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丹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 将窗上"103"字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 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 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 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去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上映,导演之一史蒂夫·伯恩斯说,杨振宁的影 响力遍及全世界,"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关于美丽、复杂、开创性的物理学,还包括他对教育的坚持 和奉献。"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也经历了中国从封闭、改革开放到经济腾飞的全 过程,他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也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Di Yi Cai Jing· 2025-10-18 11:13
杨振宁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 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将窗上"103"字 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 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 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 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弗里曼·戴森说,杨振宁身上罕见地齐聚了三个特点: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 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 他是一位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用美、妙、优雅来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与他熟识的物理学家说他"以 艺术家而非科学家的身份 ...
杨振宁逝世:“我知道已经有人为我写好讣告”
Hu Xiu· 2025-10-18 06:17
在海峡两岸,杨振宁都是广为人知的名字。国共两党高层无不愿意亲近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一家书店的二楼,杨振宁接受了《凤凰周刊》记者的专访。 前一天,在天津南开大学,众多物理界学者和南开的师生为杨振宁准备了一人多高的大蛋糕,庆祝他89 岁生日。杨振宁与侍伴一旁的翁帆手牵手,共同切下了第一刀。他们相差54岁的忘年恋,曾为一时之 谈。 新近始在大陆出版发行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特别加了这段情事的章节。为这段文字,来自 中国台湾地区的作者江才健曾颇费苦心。这本书9年前已有繁体字版,不过因为政府对于书中提及杨振 宁和同获诺贝尔奖的合作者李政道的争执有所避讳,未准允出版。 与李政道交恶始末 即使现在,与李政道交恶也是杨振宁不愿深谈的话题,只有少数亲友听他当面谈起过。 杨振宁从1946年和李政道见面认识,1957年因共同缔造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不过, 他们的友谊随着分享荣誉份额大小开始出现裂痕,表现之一是论文的署名究竟应该是"杨和李"还是"李 和杨",分歧越来越多。 矛盾不断累积,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有一次长谈,积累的情绪得到集中宣泄,两个人都哭了。几个 月 ...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05:06
对中国而言,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性 的事件,对当时那一代人,甚至后面几代人的触动都非常大。 作者: 张铃 封图: 中国科学院 编者按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本文刊于2024年1月,彼时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中关村首映。纪录片展示了许多未公开的珍贵史料,还有 从瑞典和美国获得的杨振宁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画面,以及杨振宁的部分讲座视频、与费米等其他著名物理学家的通信。 数十位来自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参加了这一首映式。在首映式上,多位科学家将杨 振宁称为"百年不遇的天才"。 2024年1月24日,数十位来自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聚集在北京中关村,参加纪录片《杨 振宁: 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那是"五四运动"后的第3年。16岁时,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1957年,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纪录片由中国科学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