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曙光集》
icon
Search documents
追忆杨振宁:一段跨度50年对“物理学的未来”的思考
江才健 著 编者按: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2025年10月18日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满是一段段科学探索、家国天下的佳话。国内已出版多种杨振 宁传记,其中,中国台湾学者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得到了杨振宁本人的认可,称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文采的好书"。这本书初版于 2002年,2022年出版简体字版增订本。作者在增订本中补上了一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回顾了杨振宁由美回国定居,对高能物理发展前景的悲观,晚 年的物理学研究成功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介绍了杨振宁晚年对物理学未来的思考,这段思考前后跨度超过50年,相信对物理学者和广大科学爱 好者能有启示意义,我们特别摘录《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对杨振宁先生的特别追忆。 江才健/文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杨振宁是2003年12月24日由纽约石溪搬回北京的。这离他1945年11月24日坐船初抵纽约,整整58年零1个月。 清华大学盖的三幢"大师邸"早已落成,三幢房子一幢是给杨振宁,一幢给林家翘,另外一幢给了杨振宁后来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计算机数学 专家 ...
杨振宁的一句话,影响他近20年!“翻烂”《曙光集》,青年学者王志伟讲述:杨先生教会我的那些事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0-18 23:44
杨振宁 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每经记者|丁舟洋 每经编辑|金冥羽 魏官红 向江林 提起杨振宁,许多人会想到诺奖光环、物理公式背后的科学高度,而对电子科技大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 志伟而言,杨振宁先生的影响藏在更具体的时光里。 2008年,王志伟在上海读大学时,聆听了近90岁的杨振宁全程脱稿、语速轻快的中文讲座,收获颇丰。学术的品位、人生的选择,近二十年的科研路里, 王志伟始终带着这份影响前行。这份传承,早已不只是学术上的指引,更是一份让年轻研究者读懂"如何选方向、如何做学问、如何守初心"的精神坐标。 听到杨振宁逝世的消息,37岁的王志伟说:"不像一个遥远的名人走了,更像一位熟悉的长辈离开。"在他看来,缅怀杨振宁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 他的学术人生,他提起那两本被自己"翻烂"的《曙光集》《晨曦集》。10月18日,王志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细说这 份影响背后的故事。 足够简洁、漂亮,同时又非常丰富 探寻暗物质研究,他与丹麦院士首选"杨-米尔斯理论" NBD:您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杨-米尔斯理论"的支撑,在暗物质领域探索。是什么样的契机,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3:26
2025.10. 18 本文字数:3599,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丹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 将窗上"103"字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 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 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 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去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上映,导演之一史蒂夫·伯恩斯说,杨振宁的影 响力遍及全世界,"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关于美丽、复杂、开创性的物理学,还包括他对教育的坚持 和奉献。"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也经历了中国从封闭、改革开放到经济腾飞的全 过程,他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也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Di Yi Cai Jing· 2025-10-18 11:13
杨振宁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 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将窗上"103"字 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 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 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 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弗里曼·戴森说,杨振宁身上罕见地齐聚了三个特点: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 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 他是一位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用美、妙、优雅来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与他熟识的物理学家说他"以 艺术家而非科学家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