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帕金森病
icon
Search documents
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疗法突然被叫停,相关专家回应:还在临床,未正式收费
Di Yi Cai Jing· 2025-07-09 13:52
《自然》杂志首次证实"脑膜中功能性淋巴管的存在","疏尔术"这种疗法应运而生,将患者脑部积淀的毒性蛋白通过淋巴疏通代谢,从而中止患者病情的进 一步恶化,保留现有的认知功能。 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另一项通知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 病治疗。 针对"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通知提到,有个别医疗机构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 理,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症及禁忌症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据网上信息,一些医院此类手术的收费在数万至二十几万元不等。 对此,一家正在开展相关疗法临床研究的医院科室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也不知道为何这个疗法突然被叫停了。我们医院做了临床试验,病人 手术其实也没有什么费用,效果我自己观察下来也不能算差,但临床数据确实还没有整理出来。" 据介绍,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也被称为"疏尔术")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 ...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穿戴监测系统为帕金森病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Xin Hua She· 2025-06-10 09:19
与传统的有创检测相比,这款柔性传感贴片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自驱动汗液采集芯片可实现运动状态 下稳定取样,柔性传感电极让多项标志物分离并同步评估,数据处理模块无线实时显示监测结果,为实 现"早筛查、精用药、缓进展"防控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6月9日(北京时间6月10日),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张强表示,团队下一步将推动科 技成果尽早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生活,让更多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可以尽早被发现。(完) 新华社长春6月10日电(记者孟含琪、金津秀)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 员张强团队成功开发可穿戴汗液帕金森病多指标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分析汗液生物标志物,实现对 帕金森病情发展的无创动态追踪。 张强介绍,帕金森病是早期难以察觉、随时间推移不断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从神经元病变到出现手 抖、行动迟缓等症状,可能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窗口期,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主要依靠长期用药缓解病 情,这使得高危因素筛查和早期预判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张强团队对此开展研究,利用近3年时间开发出可穿戴汗液帕金森病多指标监测系统。这款集成了微流 控芯片与柔性电极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如同"贴身健康侦探",通过持续监测 ...
Supernus Pharmaceuticals (SUPN)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6-04 19:00
Supernus Pharmaceuticals (SUPN) 2025 Conference June 04, 2025 02:00 PM ET Speaker0 Session. I'm Andrew Tsai, senior biotech analyst at Jefferies. Thanks for joining today. It's my pleasure to have Jack Qatar next to me, CEO of Supernus. Welcome, Jack. Speaker1 Thank you. Thanks for having us. Speaker0 As usual, those who may be less familiar with the Supernus story, any opening remarks you'd like to make about your story, what you're working on and key priorities over the next year? Speaker1 Yes, sure. Good ...
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对帕金森病的认知就会彻底颠覆
Hu Xiu· 2025-06-04 04:58
越来越多证据告诉我们,帕金森病这一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疾病或许能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生发自脑中,另一种源于身体而向脑进击。关于疾病 的全新认知能否带来我们亟需的新疗法? 一、消失的心脏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佩尔·博格哈默(Per Borghammer)在大约二十年前有过一次"顿悟",来自那时他研读的一篇论文。文章作者试图探究快速眼 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否为帕金森病这一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 RBD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行为障碍,此病的症状为人在睡梦中通过肢体演绎梦境——后期发展出帕金森病的人群往往会在较早阶段经历RBD。 不过作者团队并未从大脑入手,而是选择寻找心脏部位的神经细胞损失。 历来被认为与大脑神经元退化相关的帕金森病实际上也影响心脏中那些控制心率、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的神经元。博格哈默表示:"所有这些RBD患者的 心脏,似乎都完全'隐形'了,'消失'了。" 当然,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隐形和消失,只是他们体内负责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严重耗竭了,而去甲肾上腺素能调控心率,结果他们的心脏无法通 过放射性示踪剂扫描来显影。此类神经元损失本与帕金森病相关,但当时这些RBD人群均未确诊帕金森病 ...
国际最新研发出一款人工智能笔 可通过手写识别帕金森病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3 06:54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俊与同事合作,开发出一种通过分析使用含 有磁性墨水的定制笔书写的样本,来诊断帕金森病的方法。通过将磁性墨水在一个表面和空气中的书写 运动转化为电信号,他们利用神经网络(一种人工智能方法,通过互联节点网络学习并区分复杂模式)证 明,该人工智能笔可在16名患者的小规模队列中,以超过95%的准确率区分帕金森病患者与非患者的书 写特征。 据论文介绍,帕金森病估计影响全球近1000万人,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且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普遍认为诊断数量被低 估,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缺乏经过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来诊断该疾病。 由于该疾病的症状包括震颤,诊断通常基于观察患者的运动技能。然而,这种方法缺乏客观标准,且通 常依赖于临床医生的主观判断。 论文作者认为,这种人工智能诊断笔可能代表一种低成本、准确且易于大规模分发的技术,有望改善帕 金森病在大规模人群和资源匮乏地区的诊断。他们指出,未来工作应扩大该工具的患者样本量,并探索 其在追踪帕金森病进展阶段上的潜力。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 ...
AI“看字断病”识别帕金森患者
Ke Ji Ri Bao· 2025-06-02 23:27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俊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分析使用含有磁性墨水的定制笔书写的样本,来诊断 帕金森病的方法。他们将书写运动转化为电信号,利用神经网络(一种AI方法,通过互联节点网络学 习并区分复杂模式)分析证明,该笔可在16名患者的小规模队列中,以超过95%的准确率区分帕金森病 患者与健康人的书写特征。 这种诊断笔的问世,代表一种低成本、准确且易于大规模分发的技术,有望改善帕金森病在大规模人群 和资源匮乏地区的诊断。研究人员指出,未来工作是扩大该工具的患者样本量,并探索其在追踪帕金森 病进展阶段上的潜力。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工程》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装有磁性墨水的人工智能(AI)笔可准确"看 字断病",可用于辅助检测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该设备通过神经网络辅助数据分析,能识别帕金森病 患者与健康人群书写特征的差异,有望实现更早诊断。 帕金森病估计影响全球近1000万人,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也是 全球增长最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目前普遍认为,帕金森病诊断数量 被严重低估,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缺乏经过培训的医疗专业人员来诊 ...
青年博士的科研路:在深耕中凝练方向 在思辨中突破桎梏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04 1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5月4日电(张煜欢)今年4月,良渚实验室徐浩新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刊物《细胞》上发表了 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利用功能未知溶酶体膜蛋白(OLMP)敲除细胞文库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库高通量筛 选,发现铁死亡关键靶点蛋白SLC7A11是溶酶体慢速氢离子( H+)泄漏/释放通路(Lyso-H2)的分子基础, 介导溶酶体H+外排维持酸性稳态,调控溶酶体降解、细胞铁死亡和帕金森病病理进程。良渚实验室 2022级博士生周南与2024级博士生陈静芝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两名博士的心路历程,生动诠释了青年学者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 两名青年博士在实验室内。哲映 摄 "实验室的学术生态,培养了我的科研原则——既在'务求实学'的深耕中凝练方向,又在'存是去非'的思 辨中突破桎梏。"周南在接受采访时说。 周南的研究方向为溶酶体离子稳态和生理调控,他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多个期刊发表论文。在他 看来,是良渚实验室开放包容、交叉创新的科研沃土,让他们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生长的养分。 "实验室为我们构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特别是定期举办的学术论坛和研讨 会,让我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的学者深度对话, ...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这个假期,留意身边老人的“慢、僵、倒”
Bei Ke Cai Jing· 2025-04-30 08:49
一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发抖"。其实,帕金森的症状远不止这些。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 运动症状出现5年、10年甚至20年前,就已出现非运动症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万新华教 授建议,"非运动症状的出现意味着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希望这些患者能够尽早地被识别出 来。"帕金森病又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这个"五一"假期,不妨留意下身边的老 人。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老年人群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帕金 森病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提示,我国帕 金森病患者人数高达362万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500万,约占全球帕金 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执行主任陈彪教授强调,作为与衰 老紧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要更早期诊断, 离不开综合预测模式。从患者出现第一个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这之间的前驱期 阶段可长达20年。目前,通过纳入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及前驱期相关症状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