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融合

Search documents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Xin Hua She· 2025-07-12 08:10
西夏陵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71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 成为解读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在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西夏陵 1处北端建筑遗址 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造型生动逼真 颈部肌肉及皮下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 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柔和金光 党项人 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 带你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聆听文物里的"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鎏金铜牛 套牛犁地、开渠灌溉、建窖储粮 栩栩如生的铜牛 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是西夏向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文化的重要例证 "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 西夏人仿借汉字造字方法 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 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 西夏人往往使用西夏文字与汉字双语 陵区碑亭中出土的汉字残碑 书写工整、刚劲有力 反映出西夏皇帝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雕龙栏柱 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 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 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盘旋翻腾 神态逼真、雕琢细腻 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夏陵建筑构件中常见龙的形象 反映了西夏对中原龙文化的传承与 ...
文脉华章·营造之法丨雄关,何以定城六百年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4 02:29
今天(6月14日)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 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六百多年前 长城——这条自西向东的"生命线" 与另一条自东向西的丝绸之路一起 在河西走廊打了个"结" 这便是嘉峪关 ▲图源:视觉中国 这座大漠深处的雄关 六百年来究竟以何定城? 时至今日 又见证了哪些新的故事呢? ▲嘉峪关 01 戈壁滩上的"长城雄关" 近年来 我国正在规划与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其中"甘肃段"将于今年内建成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也是现存长城遗址上 规模最壮观 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 ▲关城具有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所组成的完备防御体系 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数不清的将帅吏卒 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 才将它建成如今的模样 嘉峪关作为西北边防要塞 因形似凌空倒挂而得名"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 沿着关城的城墙向南走 就可以来到"长城第一墩" 这里就好像到了明长城的尽头 墩台矗立于讨赖河岸边 60多米高的悬崖之上 ▲"长城第一墩" 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 才使得嘉峪关易守难攻 也是这六百多年的坚守 让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实至名归 02 神秘的" ...
文化产业门户: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强大引擎
Sou Hu Cai Jing· 2025-05-19 22:02
文化的传播往往受限于地域、语言等因素,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难以被世界所认知。而今,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无论是东方的古老戏曲,还是西方的现代音乐,都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迅速触达全球观 众。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还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共鸣,增强了人类社 会的整体文化认同感。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以轻松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往 往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意火花。例如,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的数字艺术,或是融合东西方 音乐元素的跨界音乐作品,都是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的典型代表。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艺术革新或社会变革,无不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文化土壤之中。文化鼓励探索 未知,激发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 促进了新思想、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了创新的催化剂,让人 类社会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以其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