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icon
Search documents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Di Yi Cai Jing· 2025-07-12 13:45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上,西夏并没有记载,这次申遗成功,无疑会让世人对西夏有新的认识。 从被德国飞行员误认为是"史前白蚁堆",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的申遗之路,如同一部被重新发 现的文明史诗。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西夏陵申遗成功,至此,中 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戈壁,这片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被多条山间冲沟切分成4个自然板块。千年 来,九座高大的夯土陵台像是沉默的巨人,在苍茫的风沙中矗立,是西夏王朝留下的历史密码。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西夏陵不仅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藏着鲜为 人知的文明传奇。 从"白蚁堆"到帝王陵 1937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驾机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一张神奇的照片——一堆圆锥形的土 堆出现在荒寂的平原上。这张照片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这些白色夯土堆,曾被误认为是"白蚁堆"或"史前遗 迹"。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正式开始对贺兰山脚下这片区域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那些文字方方正正像汉字,却一个也认不出, ...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Xin Hua She· 2025-07-12 08:10
西夏陵 32处防洪工程遗址 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7100余件各类出土文物 成为解读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在西夏陵成功申遗之际 "百闻不如一见"栏目 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 勾勒出恢弘壮丽的西夏陵 1处北端建筑遗址 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 造型生动逼真 颈部肌肉及皮下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 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柔和金光 党项人 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 带你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聆听文物里的"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鎏金铜牛 套牛犁地、开渠灌溉、建窖储粮 栩栩如生的铜牛 展现了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 是西夏向中原地区学习农耕文化的重要例证 "远看像汉字,近看不认识" 西夏人仿借汉字造字方法 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 在编撰佛经、书写碑文时 西夏人往往使用西夏文字与汉字双语 陵区碑亭中出土的汉字残碑 书写工整、刚劲有力 反映出西夏皇帝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雕龙栏柱 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 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 自下而上在云海中盘旋翻腾 神态逼真、雕琢细腻 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夏陵建筑构件中常见龙的形象 反映了西夏对中原龙文化的传承与 ...
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东馆 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繁荣
Jie Fang Ri Bao· 2025-07-09 01:28
记者 钟菡 "在中国的城市里,固原是一个特别有样板性的地方。它几乎有各个文明最经典的表达,像历史文 化的切片,让我们生动、直接地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面貌。"昨天,"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 精品展"正式在上博东馆揭开面纱。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樾这样介 绍。 展览甄选了323件来自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汇集重要考古新发现和精美馆藏 文物,"几乎搬空常设展厅",不乏难得一见的"镇馆之宝",以丰富的文物类型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 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固原市也借此次展览开幕举行农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并在上博东馆广场同步 举办"六盘山下固原礼·物"大集,向观众展示当代固原之美。 此次展览通过"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展示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 景,其中一级文物61件、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级文物25件。 此次展览是固原文物首次以大规模、成体系的方式亮相上海,宁夏固原文旅企业围绕明星展品、固 原传统非遗技艺以及"红色、绿色、古色、特色"四色固原等主题,推出近200款文创产品,涵盖冰箱 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挂件配饰、首饰、装饰 ...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Xin Hua She· 2025-06-16 23:07
Core Viewpoint - 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t the Yunnan Hebosuo site provide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integrated into the unified struc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3][5][10].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 The Hebosuo site has revealed a large settlement area that spans 12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core area of approximately 3 square kilometers, showcasing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Kingdom of Dian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Yizhou [5][10]. - Significant artifacts include over 50,000 bamboo slips, with more than 14,000 inscribed slips, indicating a rich archive of Han Dynasty governance in the frontier region [13][15][16]. - The site features dense residential, sacrificial, and industrial zones, along with large architectural remains, roads, wells, and pits, confirming its status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Yizhou [10][23].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discoveries at Hebosuo illustrat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ncient Dian Kingdom and the newly established Yizhou, reflecting a dual governance system where the central authority maintained control while respecting local traditions [10][21][26]. - The findings also highlight the long-term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central Han Dynasty over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with evidence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and a postal network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16][18][23].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underscores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and the central plains, contribut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5][26]. - The discoveries at Hebosuo enhance the narrative of how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transitioned from a multi-ethnic area to a more unified state under the central authority, marking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Chinese history [25][26].
文明探源丨70年逐一城:盘龙城深度探源“江河对话”
Xin Hua She· 2025-05-21 02:07
它为长江流域带来了青铜文明,"激活"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金属资源;它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对于"商文明不及长江"的传统 认知,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发展等量齐观的历史见证…… 坐落于湖北武汉黄陂的黄陂盘龙城遗址,犹如镶嵌在长江中游的文明明珠,为中华文明演进提供了独特见证。 凭借揭示商代资源控制体系、展现南北文明交融等关键价值,黄陂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五千载 文明星河中,盘龙城以非都城身份汇聚多重文明密码,为解读中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依据。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 2024年是盘龙城发现70周年、考古发掘50周年的时间节点,也是它获得"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关键之年。这处曾实 证"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重要遗址,以大遗址考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走进学界和社会大众的视野。 狞厉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怒目的兽面……这些精美的纹饰通常满布青铜礼器之上,是商文化的独特表征。徜徉在盘龙城遗址 博物院,一件件展出的器物似在诉说着盘龙城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这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2025年5月1 ...
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Xin Hua She· 2025-05-16 08:44
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华社记者罗鑫、陈钟昊 北京琉璃河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 的城市遗迹,今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跨大石河北岸董家林、黄土坡等多个村庄,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 址。它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自1945年遗址被发现,多轮科学考古发掘在此开展,逐渐揭开燕都的神秘面纱。2019年至今,经过系统 性勘探、发掘和研究,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又增添了生动注 脚。 这座"城"远比想象中庞大 从北京市中心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就可抵达琉璃河遗址城北发掘区。考古探方里,密密麻麻的编号标记 着堆积的地层,仿佛历史在不动声色间留下的印记。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 场负责人王晶来说,"最激动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这里。 《史记·燕召公世家》曾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世纪80年代,燕侯墓地出土的克盉、 克罍中记载的"令(命)克侯于匽(燕)"等内容,说明太保召公受封后,留在周王身边辅 ...
国宝画重点|珍贵的封泥与简牍里,藏着古滇国哪些秘密?
作为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 河泊所遗址近日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1956年,在距离河泊所遗 址约700米的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金质"滇王之印",以考古实证印证了汉武帝赐印封王的历史事件,标志 着滇国从相对独立的酋邦转变为汉王朝郡县制下的特殊政体。 如果说金印是古滇文明的瑰丽象征,那么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与封泥,则是中原制度在边疆落地的直 接见证。 封泥是我国古代简牍文书或物品捆扎结绳处的泥团,通常盖着主人印章,既能标识来源,又能防止被私 拆。一般来说,官方文书资料会采取焚烧、填埋等方式集中销毁,在焚烧过程中封泥发生陶化,因此被 保留下来。 封泥作为汉代文书行政的实物见证,在河泊所遗址出土近2000枚。"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等官印封泥的 发现,表明汉中央王朝在滇国故地设立益州郡后,仍保留"滇国""滇王"国号及王号,并以"相"相辅进行 地方治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既保留滇王"复长其民"的传统权威,又通过郡县制将边疆纳入国家行政体 系。 河泊所遗址考古 ...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诗
Xin Hua She· 2025-05-09 22:42
人类是何时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适应这片土地的? 近期,西藏日喀则康马县嘎拉乡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迄今为止青 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该考古项目 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早期人类"极地"生存的样本。 玛不错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告诉记者,该遗址第一期晚段至第三期遗存距今4500年至3000 年,第四期遗存距今3000年至2000年。葬式多样,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石室墓等,葬俗包括俯身直 肢葬、二次捡骨葬等。 其中,在第二期墓葬中发现"叠葬墓",这在西藏高原墓葬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期墓葬遗址中 开始出现规格较高的石围石室墓、带分室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出土了西藏最早的青铜链环、滑石珠等。 "第三期墓葬中,我们还发现了西藏已知最早的封堆墓,该发现将封堆墓葬认知记录从此前的公元7 世纪吐蕃时期提前到了史前时代。"夏格旺堆说,"根据墓葬形制的复杂化特征,我们推测此时高原内部 已出现阶层分化"。 第四期遗存中,聚落布局发生大变化,出现了西藏最早的大型石构遗迹。夏格旺堆说:"石构遗迹 的祭祀坑内铺垫的红色沙土上摆放有一只羊 ...
“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在广州开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4-29 09:00
中新网广州4月29日电 (记者 程景伟)"王子、质子、国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时代"展览29日在南越王博物 院(王墓展区)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遗骸。南越王博物院 供图 该展览分为"南越王子""长安为质""南越明王""南越鸿门宴"四个部分,通过广东地区出土的160余件(套) 汉代文物,结合文献关于南越国的寥寥数语,以及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多维度呈现第三代南越 王赵婴齐的故事及其时代面貌,再现南越国中期岭南地区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陶屋。南 越王博物院 供图 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举办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专题展览。如果说赵佗是南越国的开 创者,赵眜是南越文化的巩固者,那赵婴齐则是南越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动者。赵婴齐丰富的人 汉式铜 生经历以及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岭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 合,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此次展览展出了赵眜遗骸,这是赵眜遗骸15年来首次展出。据介绍,墓主赵眜下葬时身着玉衣。经测 定,其死亡年龄约在40岁至45岁之间。 六博棋、汉式铜鼎、越式铜鼎等汉代文物也在展览中亮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