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

Search documents
AI能否解决黎曼猜想等未知难题?诺奖得主这样说
Di Yi Cai Jing· 2025-07-12 10:01
物理学诺奖是给科学还是工具?戴维·格罗斯认为当前大模型被严重高估。 "五年之内,AI能不能证明人类没有证明的猜想或者公式?比如三体问题、黎曼猜想或是流体力学问 题。" 今年5月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透露,自己去年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就 这个问题打了赌。张亚勤认为,AI在五年之内会证明一个公式或猜想,再过五年会发明一个人类可能 没有的公式。丘成桐却认为,AI还做不到。 两个月后,相似的问题又抛给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 院士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他直言这"难以想象"。 在一场搜狐董事长张朝阳与戴维·格罗斯的对话中,戴维·格罗斯认为,当前AI大模型被严重高估,它学 会了模仿人类,如果数据库找不到答案,它们会编造一个听起来不错的说法,但无法验证也不在意真 假,实际效果只"会取代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人"。 尽管对当前的人工智能保持审慎态度,但谈及算力的爆炸式增长,格罗斯教授承认算力发展极大地助力 了理论物理研究。 格罗斯教授回忆,四十年前,科学家们只能依赖计算尺进行人工运算。这一局限直接体现在QCD(量 子色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中——尽 ...
突破125年世纪难题!北大校友联手科大少年班才子破解希尔伯特第六问题
量子位· 2025-06-14 08:33
闻乐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1900年,数学大师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难题,其中第六个问题——"物理学的公理化",被称为数学物理的终极挑战。 125年后,北大校友邓煜、中科大少年班马骁与陶哲轩高徒扎赫尔・哈尼终于在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20世纪,关于第六问题,希尔伯特追问: 能否像欧几里得几何一样,为物理学构建严格的数学基础? 因涉及从微观粒子动力学到宏观连续介质的多尺度关联,这个问题证明起来非常困难。 在微观层面,气体由无数粒子组成,单个粒子运动服从牛顿力学 (时间可逆) 。 在宏观层面,气体的统计行为由玻尔兹曼方程描述 (时间不可逆,趋向熵增) 。 该问题的核心目标是从弹性碰撞的硬球粒子系统出发,严格推导出流体力学的基本偏微分方程,完成希尔伯特第六问题中从原子论到连续介质 运动定律的推导程序。 解决该问题要分两步走,先通过 "动力学极限" 从牛顿定律推导出玻尔兹曼方程,再通过 "流体动力学极限" 从玻尔兹曼方程推导出流体方程。 如何从可逆的微观规律,演化出不可逆的宏观行为? 125年来,无数数学家在此领域折戟沉沙。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虽部分实现了公理化 ...
通讯:清华博士在鄂尔多斯“象牙塔”育人记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22 10:28
"没课的情况下,我会一直在这里搞学术研究,乐在其中。"5月22日,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 大飞机学院办公室,夏前锦对记者说道。 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流体力学专业的夏前锦,在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后,于2019年和爱人一起 来到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参与内蒙古大飞机学院的筹建工作。目前他是该学院的航空系教授、机械 工程专业(机务方向)专业带头人。 "我喜欢学校里相对简单和自由的工作环境,所以毕业后,从一个'象牙塔'来到另一个'象牙塔'。这份工 作让我有机会感受年轻学子们的思想活力,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成长,让我很有成就感。"夏前锦告诉 记者。 得益于鄂尔多斯市的人才政策,以及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对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视,夏前锦几乎没有 太多的"水土不服",很快便进入工作状态。 从事流体力学及航空发动机研发相关工作的他,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公开发明专利2项,授 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22日电 题:清华博士在鄂尔多斯"象牙塔"育人记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夏前锦的一天工作是从进入办公室开始的。他惯常的动作是开启电脑、打开网页,翻阅办公桌右侧的一 本物理书。他的杯子虽灌有热水,可一旦进入工 ...
经典教材《泛函分析》作者逝世,享年99岁:首位获阿贝尔奖的应用数学家
量子位· 2025-05-18 05:20
金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史上首位获得阿贝尔奖(数学界诺奖)的应用数学家 Peter Lax (彼得·拉克斯)逝世了,享年 99岁 。 或许你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你很可能学过他编写的那个经典教材—— 《泛函分析》 。 纵观他的一生,拉克斯可以说是站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 交叉点 的巨匠。 同时,他也是 最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学分析的先驱之一 。 拉克斯所提出的众多经典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不仅如此,除了那本耳熟能详的《泛函分析》之外,他所编写的很多教材也被莘莘学子们所青睐。 包括 《微积分及其应用》 、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等等。 用网友的话来评价就是: 能把分析的知识写的像给大众的科普读物一样,也就是数学大师的功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拉克斯刚刚过完他99岁的生日,阿贝尔奖官方亲自发文祝贺,并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拉克斯在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结合在一起方面表现突出。 他的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他的研究,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他对教育的终身承诺以及他对年轻数学家的慷慨。 对此,《纽约时报》在讣告中评价他为"重新定义了数学在计算机时代的角色",而 ...
五年内,AI能证明人类没有证明的猜想吗?张亚勤和丘成桐打了个赌
Di Yi Cai Jing· 2025-05-17 13:05
张亚勤的观点是,AI不一定真理解,但是现在来看,任何有规则的、有答案的、有结构化的,人工智 能都会超过人类,如下棋,编码,语言。但有一些比较模糊的东西,AI就会差一些。像波粒二象性这 样的,即使AI不理解,它仍可以做出很多创新,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灵感。 而在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看来,在结构化、规则化的领域,AI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 能够快速完成推理与验证。可以说在语言认知推理层面,AI已经相当强,几乎在每个领域没有明显短 板。但在物理层面或者说具身层面,AI要真正实现理解还要很多年。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预计,如果AI真的在人类未知的领域,没有 借助人类过去已有的积累,天马行空地从0到1做出来东西,这就是AI真正智能诞生的时间,也就是大 家所说的"理解"。 尽管对于AI未来的科学突破表示乐观,但张亚勤也提到,现在AI、人脑的区别依然很大。人类大脑经 过几十万年的进化,效率十分高,比如860亿个神经元,百万亿级的突触,只有不到3斤重,消耗20瓦的 能耗。再看前沿大模型,基本上万亿级的参数,需要超高的算力和能耗。如果把大脑作为一个参数权 重,大模型还差100倍,整个效率和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