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Search documents
深度了解自己|为什么别人一句话就能把我整破防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12 00:04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external evaluations can deeply affect individuals, revealing unacknowledged parts of themselves [1][2] -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beliefs that trigger emotional responses to criticism [3][4] Group 1: Emotional Reactions to Criticism - External evaluations can trigger intense emotional responses due to unresolved self-perceptions [1] - Criticism often touches on fears or desires that individuals have not fully accepted within themselves [1][2] Group 2: Self-Reflection Techniques - Individuals are encouraged to question what hidden pain points are being triggered by external evaluations [2] - The article suggests a three-step approach to manage anger: detachment, analysis of underlying beliefs,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ger into constructive energy [3][4] Group 3: Building Resilience - Establishing a "anti-fragile" information filtering mechanism is crucial for modern individuals to categorize feedback sources [5] - Creating a self-awareness toolkit, including recommended readings, can help individuals recharge and strengthen their inner stability [6]
暑假爆满的图书馆说明一件事: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洞见· 2025-07-11 10:27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 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上周日,为了专心写一篇稿子去了一趟图书馆。 一进去,发现各个阅览室几乎座无虚席。 这边有几个小学生,一笔一画地做着暑假作业,时不时轻声细语地交谈着题目。那边两三个少 年拿着高二的课本在做笔记。 还有一些孩子面前摆着一叠关于模型设计的书籍,正拿着铅笔认真涂画。 不得不感叹,这些孩子真是卷。 可惜的是,很多人赢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输在了假期。 作者:洞见ciyu 每天,他一身睡衣,蓬头垢面地捧着手机,一边吃着水果一边玩着游戏。 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同学间的你追我赶,他每天可谓是悠哉游哉,好不惬意。 只是暑假的放纵背后,是落后的代价。 说白了,孩子之间差距的拉开,有时候不在学校内,而是在学校外。 01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过她的孩子,说她的儿子自从放假以后,就放飞起来。 习惯的差距 养成一个好习惯要二十一天,毁掉只需要一天。 我侄子完美地 ...
找工作的第一步是读懂真实的自己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07-11 07:34
近年来,职场类自媒体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信息差,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参考。然而,部分 自媒体账号在讨论就业话题时,并未基于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放大个案、渲染情绪等方式,将个别极端 现象包装为普遍趋势,误导舆论预期,放大焦虑情绪。 此类内容往往以"讲故事""谈经验"之名行误导之实,不断强化"就业困难""平台设局"等标签叙事,模糊 了现实边界,误伤了职场生态。 例如,有博主鼓吹"编项目经验也能拿高薪",可现实中,有经验的面试官只需追问几句,便不难戳 穿"教程式包装",反而令求职者陷入困境。 从商业逻辑出发,招聘平台的核心职能是撮合供需。只有企业能高效招到合适人才、求职者能顺利找到 工作,平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换言之,理想情况下,平台与求职者、招聘方的利益应该是高度绑 定、同向而行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专业视角分享见解、获取关注,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借题发挥、歪曲 事实,就不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伦理,也容易扰乱正常的就业认知秩序。 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切,社会各方应在追求真实、推动解决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多一些理性分析、少 一些情绪操弄,多一些建设性声音、少一些刻意引导。 "投出简历鲜有人回应"是不少求职者面临的痛点问 ...
认知重构:以不同视角看待事物的艺术
3 6 Ke· 2025-07-11 07:09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即使是视角上的一点点转变,也能改变你的整个情感体验。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计划泡汤、航班取消、失望至极,我们自然的反应往往是:烦躁、恼怒、焦虑、失望。但有时,如果我们退后一步,重新解读正在发生的事情,突然间一切 都显得更加可控。 心理学家将这种转变称为"认知重构",这是一种强大的实践方法,当你面对内心的阻力或挑战时,会非常有用。 1. 认知重构如何改变你的情绪 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重新解释情境来改变其情感影响的方式,是管理情绪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与其试图压抑自己的感受,不如改变故事背后的感觉。 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James Gross)是这项研究的关键人物,他证明了认知重构比单纯压抑情绪能带来更好的情感结果。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人通常焦 虑感更低、不那么容易抑郁,且更具韧性。 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或假装一切正常,而意味着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情况。当你改变视角时,往往也会改变情绪。 这不是说要过度乐观,而是要求在思维方式上保持灵活,从不同角度看待情境,例如将"这次延误会毁了一切"转变 ...
西方伪史论的逻辑错误大揭秘
Hu Xiu· 2025-07-11 02:34
本文并不是一般文章中纠来缠去的细节争论,而是会提供远超人们想象的负逻辑方法论体系,从而使任何人不仅都可很容易看穿西方伪史论认知战的全部 逻辑错误的"陷阱点",让人们清晰地看明白这种认知战是如何让人们上当受骗的,而且还可以成为揭穿和破解所有认知战的通用方法论。因此,看完本文 之后,99%以上的西方伪史论者精神都将崩溃,所以特意提醒在看之前请仔细考虑清楚。 本系列文章讨论"西方伪史论",目的不仅不是说西方历史中任何伪造的地方都没有,更不是要去否定西史辨伪的正常科学探索过程。正相反,我们的目的 是要指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西史辨伪活动中普遍遭受了非常专业的认知战攻击,并且其攻击来源很可能来自境外。 二是目前主要的一些"西方伪史论"推动者,不仅不可能承担"西史辨伪"的正常科学探索任务,反而全是一些极易遭受专业认知战攻击的能力浅薄者(如果 他们本身不是认知战的主动发起者的话),从最善良的角度说他们最多属于只会添乱的猪队友。 三是它愚弄了中国人民善良的爱国情感。利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普遍事物发展规律,达到表面声称目的之反面效果。 四是本文最后将给出科学和严肃的"西史辨伪"真正出路和正确方法是 ...
读创今日荐书丨这13位经济学家的思想如何影响世界?
Sou Hu Cai Jing· 2025-07-10 14:31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5年6月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德马里斯·科夫曼在本书引言中指出,本书所讨论的经济学家远不是什么平庸的"学术 涂鸦人"。他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市场干预与监管、税收、贸易和货币政策的看法,而且他们的 理论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框架——劳动分工、比较优势、剩余价值、边际效用、 税收国家、总需求、理性选择理论、货币数量论、纳什均衡、认知偏差与前景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信 息不对称,这是其中一些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经济思维需要以全面的历史理解为基础。然而,要全面理解历史并充分发挥 其价值,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过去理论的分析结构——过去理论在逻辑上往往与当前理论一样严谨。只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正确地比较各种理论框架,而经济学家也才能够从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经济理 论中获得适用于特定历史背景的知识。"德马里斯·科夫曼认为,本书的亮点在于,它集结了不同经济学 家和历史学家的文章,呈现了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分析史两种方法的融合,有助于丰富读者对经济文献的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理解。每篇文章所描绘的思想家都拥有共同的智识兴趣,可以为读者 ...
7月19日,相聚北京!一起聊聊ACL 2025爆点研究
机器之心· 2025-07-10 08:35
2025 年,AI 领域依旧是让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各大科技公司、机构发布了数不胜数的研究。 从年初的 DeepSeek,到最近的视频生成模型 Veo 3,我们见证了 AI 一轮又一轮的轰炸,AI 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 到的惊喜。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样的惊喜几乎每隔几周、甚至几天就会出现一次。 模型刚刚上线还没用熟,下一个技术范式就已经在 arXiv 或 GitHub 上悄然登场。技术更新的节奏,快得让人几 乎来不及适应。 在这样一个跟不上就会掉队的时代,越来越多开发者、研究员、AI 从业者开始主动蹲顶会、刷论文、看分享, 只为第一时间捕捉前沿研究。 作为 NLP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ACL 每年都吸引了广大学者参与。今年 ACL 总投稿数高达 8000 多篇, 创历史之最。今年 ACL 2025 将于 7 月 27 日 - 8 月 1 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开幕。 作为一场为国内 AI 人才打造的盛会,本次论文分享会设置了 Keynote、论文分享、圆桌对话、Poster 交流及企 业展位交流等丰富环节。今天,论文分享会的全日程、Keynote 分享嘉宾及演讲主题正式公布,感兴趣的读者可 以继续扫描文 ...
员工离职背后的科学原因
3 6 Ke· 2025-07-10 04:43
最近一位大厂的朋友离职了,他告诉我,主要原因是工作强度、职责范围与他现阶段发展诉求不匹配, 翻译过来就是:工作压力大、内卷严重、上升空间非常小。在这个岗位3年,每天都是兢兢业业,全部 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虽然最终也拿到了好绩效并成功晋升。 随着年龄进入30岁,发生了很多事情,结婚生子、团队架构调整、信息严重断层,导致上升空间受限, 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胃口、失眠、不想社交、不想买任何东西,经常忍不 住爆发(不是哭就是骂人),虽然后来得到晋升,但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然后意识到自己这样 的状态是不对的,然后就先提出了休假,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结果就是离职。 我听后,并没有感觉提出惊讶,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也曾经历过,在我28岁成为一一个部分总监时就意识 到这不是我想要的。 事实是,几年前,我所在公司的创始人和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同事Vivian开始了一段恋情。我们都认识 她。我们之前并不知道他们的关系,直到Vivian被提拔为他的副手,并被调到他隔壁的办公室。突然之 间,团队会议被叫停了。好像所有的会议都在他们的办公室里举行。我们都被排除在外了。 创始人开始从公司拿走大量资金,朋友圈经常看到 ...
深度了解自己|自动化思维:大脑里的“快捷方式”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09 12:43
Group 1 -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automatic thoughts," which are negative, unfiltered thoughts that arise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and social situations, impacting emotions and behaviors [2][3]. - Automatic thoughts are likened to "virus programs" in the brain, leading to a cycle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behaviors, which can hinder performance in various tasks [3][4].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and intervening in these automatic thoughts throug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echniques [2][6]. Group 2 - A key method for intervention is the use of a thought record, which helps bring unconscious thoughts to the conscious level by documenting emotions, situations, and subsequent behaviors [4][5]. -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evidence examination, disaster minimization, and thought substitution, to replace negative thoughts with more rational ones [6][7]. - The process of intervening in automatic thoughts is described as a continuous practice, akin to muscle training, requiring regular revie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hinking habits [7][8].
感觉捕手
3 6 Ke· 2025-07-08 09:04
初中时候,我心智混沌,上课经常不听讲,学习上磕磕碰碰。 有次考物理,最后一道难题是关于浮力的。我完全不记得浮力公式,于是开始徒手推导,用一种感觉模 拟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解答。 发卷的时候,我的答案居然对了,不过分数是零。同桌只写下了公式,后面啥都没做,得了5分。 物理学家费米 说:计算方法只有两种。 "第一种,也是我喜欢采用的,就是拥有一个明确的物理影像; 第二种,则必须具备严密的数学形式结构。" 也许那时我用的方法,就是在大脑中模拟一种初始的物理影像与过程吧。 后来读高中,我稍有改善,不再那么心不在焉,从物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 我尤其喜欢力学,因为只需要极少的公式,就能解决一些很复杂、很天马行空的难题。--照例用的是那 种"感觉"为主的方式。 我会在脑海中模拟物体的受力(以及力的分解),模拟运动,模拟各种要素组合之后的系统作用,然后 再用公式来计算。 爱因斯坦在1945年给数学家雅克·阿达玛写了一封信。阿达玛当时正在研究科学家和数学家的思维过 程。 其中有如下一段: "书写或说出的词语或语言,在我的思考机制中似乎不起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在思想中充当要素的心理 实体,是某些可以'自愿地'被再现和组合的、或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