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

Search documents
以自然为基底,东方意境在园林里流淌
Ren Min Ri Bao· 2025-06-21 10:32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园林就以"囿"的形式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囿"逐渐变 为"苑囿",融入更多造景元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推动自然山水园和私家园林的兴 起。明清两代园林艺术达到巅峰,皇家园林恢弘壮丽,私家园林以小见大,《园冶》《长物志》等著作 标志着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论成熟。 中国园林始终以自然为基底,融合文化与哲学,在世界造园中独树一帜。欣赏园林的美,可以从几个角 度细细品味—— 叠山理水是园林的核心内容。园林用石,从选石至掇山,务必在不同环境、景致和位置,安放最合适的 石材,营造出峰岭奇峭、丘壑清幽的意境。水的呈现形态多样,明镜映天色的水面,潺潺穿石过的流 水,呈现出灵动的画面空间。 楹联寄托园林的文化渊源,体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情思。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 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充满情趣和意境。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楹联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 房山",夏日美景、荷花绽放,具有视觉上的"包围感"。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楹联更长:"风风雨雨暖 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28个叠字将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予以展现。 品读文字,能更深入 ...
东方意境在园林里流淌(新语)
Ren Min Ri Bao· 2025-06-15 22:11
楹联寄托园林的文化渊源,体现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情思。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 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充满情趣和意境。拙政园"荷风四面亭"的楹联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 房山",夏日美景、荷花绽放,具有视觉上的"包围感"。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楹联更长:"风风雨雨暖 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28个叠字将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予以展现。 品读文字,能更深入理解园林所传达的意境与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背后的审美标准,在我们学习说话、读书写字的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形成,流淌在文化血脉之 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模式,和西方花园追求几何对称的平面布局完全不同。中国园林采用 蜿蜒的小径、错落的亭台构建起含蓄的东方意境。透过漏窗框取的半幅竹影,恰似文人画中的留白, 将"不全之全"的美学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是遵循以园林仿画作的造园理念的结果,也是由中国人看 待世界的哲学思维高度决定的。 园林既是避世的桃源,也是入世的隐喻,每一处景观都是道德人格的物化表达。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 渴望依然不减,人们用混凝土模仿太湖石的褶皱,将数字投影技术融入水景,将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 转化为对 ...
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1 08:32
(原标题: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现代生活更需要创造审美仪式。晨起时拉开窗帘的特定角度,让阳光以最佳状态漫入房间;晚餐时精心 搭配餐垫与烛台的光影效果;睡前整理书桌的固定流程,这些微小仪式构成生活的节奏标点。法国人类 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发现,仪式本质上是"将连续的时间切割成有意义的片段"。 仪式感建立的关键在于感知深化。冲泡咖啡时观察水流与粉末的互动形态,熨烫衬衫时体会织物在蒸汽 中舒展的微妙变化,插花时捕捉枝条的自然曲线。当五感全部投入,平凡事务便升华为审美体验,这种 全神贯注的状态本身即具有美学价值。 一、日常器物中的美学基因 宋代文人的案头陈设堪称生活美学的典范。一方歙砚的天然纹理,几支湖笔的柔韧笔锋,青瓷笔洗中荡 漾的清水,构成了完整的美学系统。这些器物不仅是工具,更是审美载体,其形制比例暗合黄金分割, 釉色变化呼应四季流转。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中写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道出了器物使用中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现代家居中的审美觉醒往往始于细微处。一只粗陶马克杯的质朴肌理,能打破工业化生产的冰冷感;手 工编织的亚麻桌布,其经纬交错间藏着匠人的温度。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