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等教育
icon
Search documents
“欧中合作具有广阔空间”——访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驻华代表费可迪
Ren Min Ri Bao· 2025-10-05 21:38
针对现实需求的技术研发,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思路。费可迪和众多中欧同事共同努 力,促成同济创业谷项目顺利启动,帮助中国国内外创业项目孵化。费可迪介绍,同济大学一名工程专 业的西班牙留学生受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启发,通过同济创业谷建立了与新能源汽车电机相 关的初创企业,受到西班牙即时用车软件公司Cabify的青睐。项目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也实现了 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运营的多重突破。"这样的经历为年轻人打开了国际视野,展现了跨国合作在培 育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巨大潜力。"费可迪说。 "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同济大学,我曾参与接待来自欧洲的考察团体。无论是在中国广泛布 局的德国工业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法国药企,还是来自荷兰以及北欧国家的企业,都想与中国合作, 都想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费可迪说,"我相信欧中合作具有广阔空间。" 费可迪认为,现在欧中科研合作更加务实、更接地气、层次更深。几年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与西班牙植物生物技术和基因组中心联合建立"植 物和环境互作联合中心",围绕基因改良技术,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 ...
习近平与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故事
Yang Shi Wang· 2025-10-05 12:28
天天学习近日,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复合筒型基础一体化安装"原始创新技术问世。这项技术的造价仅为同类风电安装船的45%,不仅填补了我国海上 风电领域的技术空白,还引领了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方向。 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苏大丰海上风电场得到批量化应用,被多家主流媒体评价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风电安装技术",为兴学强国之梦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1895年,甲午战败、民族危殆,"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倡议在渤海之滨、海河之畔落地生根。当年10月2日,天津大 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自诞生之日起,这所学府的血脉基因里就根植着"兴学强国"的家国情怀。 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天津大学肩负国之渴望、民之所盼。它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这里走出了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大学本科生,招收 了我国第一批工科研究生,推动了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习近平对这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成就的高校始终关注。在他看来,"能够在天津 ...
校馆弦歌丨千年文物汇聚浙大艺博馆 青春力量接续文化传承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南角,一座灰红砖墙相间、兼具现代感与历史气息的建筑静静伫立——这就是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浙大 艺博馆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以物见史"的使命,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艺术,跨越千年的文物在此汇聚,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更点燃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 文化火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浙大艺博馆。 这个假期,浙大艺博馆迎来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孔。从良渚玉璧的神秘纹路,到颜真卿《西亭记》碑的苍劲笔触,从秦汉瓦当的云气流转,到南宋官窑的青 釉凝脂——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共鸣。 杭州市省府路小学学生杨思晨:我可以学习一下古人们画画的方法,比如留白,我们一般都是直接用白色颜料涂上去的,但是古人们又运用了留白的方法, 有特别的艺术感。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许辰鱼: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岁月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 艺博馆不仅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更以"一个展览即一门课"的理念,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造物之美》常设展打破传统历史叙事,以材料、形制、颜色为 线索,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技术和审美变迁,构建起理解文明的多元视角。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硕士研 ...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Yang Guang Wang· 2025-10-04 09:01
Core Viewpoint - The letter from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Tianjin Universit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ocusing on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enhanc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nation, as well as to advanc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1][2]. Group 1: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Focus - Tianjin University is encouraged to deep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forms,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and improv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o better ser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2]. - The university aims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glob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1][2]. Group 2: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 The focus will be on key core technologies, leveraging Tianjin University's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to enhanc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particularly in field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ynthetic biology [2]. - The university's effort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echnologies that support national modernization [3]. Group 3: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ianjin University, are expected to engage more deepl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stering a generation of talent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s goals [2][3]. - The commitment to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highlighted as essential for national progress [2].
每个学生150元“过节费”:一场有关尊重的教育实践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10-02 12:21
而150元的校园卡补贴则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中,校园卡充值虽然比不上现金自由灵活,但一般 而言可以用于校内的大多数商铺,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决定这份心意的最终形态。可以是在校内超 市自购月饼,可以为家人朋友买一份小礼物,也可以用于补贴日常伙食和生活开支。即便高校仅仅发放 了校园卡补贴而没有月饼,也不会减弱过节的仪式感。相反,背后透露出学校是将学生当作独立、成熟 的个体来尊重和信赖,这本就是高等教育中育人理念的一种细节体现。 关键时间节点里给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尊重,比一次次言语说教的效果来得更 加直接和深远。因为它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平视的体贴,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有关尊重和信任的教 育实践。 安徽师大这150元补贴之所以引发热烈反响,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是一次"意外惊喜"。有学生表示, 学校此前并未通知学生要发补贴,突然收到钱时,感觉自己被学校狠狠宠到了。相比起提前预告、大张 旗鼓发放的补贴,安徽师大的低调做法则显得更加直接、纯粹,其带来的触动远胜于任何一种精心策划 的仪式。这样"无声"的关怀不带有形式主义的故作姿态,更像是家人提前准备的一份心意,不求掌声和 感激。 【责任编辑:杨鑫宇】 高校 ...
活水润泽 文明赓续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10-02 03:54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润华夏,泽被万物。在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灌溉"这两个字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海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著名水利专家、两院院士严恺的铜像。(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包括陈丹、代小平、李金刚等多位教授、副教授在内的陈菁教授团队,依托农业水利、水利史、水文 化、水生态、水环境等多学科背景,综合试验、遥感、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数年如一日,克服重 重现实困难,为多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提供了专业系统的技术支撑。他们用专业智慧解码中华文明的 深厚底蕴,展现出中国水利的青春力量。 110年前,爱国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80多年 前,欧洲留学的青年严恺毅然回到全民族抗战的祖国,在云南从事灌溉工程建设;70多年前,他受命组建 了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这两所学校正是河海大学的前身。从张謇到严恺,再到 今天的河海人,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凝结成"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大学校训 精神。 江河湖海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青年们总是以不同的身份和使命,践行着家国 承诺。今天,站在祖国大地上,与时代同 ...
青春华章|活水润泽 文明赓续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10-02 03:44
河海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著名水利专家、两院院士严恺的铜像。(中国经济网 邓浩/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润华夏,泽被万物。在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中,"灌溉"这两个字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 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 数已达42项。其中,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以及两年前入选的江苏洪泽古灌 区,它们的申报工作,全程由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菁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今年,河海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这所与水共生的高等学府,始终 以"治水兴邦"为初心,培养了一代代扎根江河的水利人才。在灌溉研究方面,河海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 起,持续深耕节水灌溉40余年。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超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实现水稻全 生育期节水40%以上、亩均增产14%以上的显著效益。其中,仅在黑龙江省就推广超3000万亩,一 年"节"出18座大型水库。 一切发展,水是基础性资源。作为文明古国,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 ...
校馆弦歌丨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Xin Hua Wang· 2025-10-01 08:22
一场体验、一件文物、一次展览……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各地高校将科学精神融入育人全链 条,激荡青年学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 初秋,主题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的系列科学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启幕,纪念杰出校友钱学森归国70周 年。从专家导览到微宣讲,上海交大以多元形式传播科学精神,让人民科学家的报国之心成为指引青年 奋进的灯塔。 在"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中,学生化身"历史探秘者",在《纽约时报》剪报、钱学森手稿等文物中寻 找线索,还原70年前科学家突破阻挠、毅然归国的历史场景。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历史'活'了起来,我更深刻理解了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抉 择。"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2025级新生何志源说。 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在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中呈现。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的过去?是为了看到科学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足迹',也是为了传承包含理性、人本 等在内的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5级硕士生杨明繁说。 "科学博物馆的作用无法取代,我们不仅展示科技成果,更希望传递其 ...
烟台大学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再创佳绩
Qi Lu Wan Bao Wang· 2025-10-01 02: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是衡量高校及科研机构学术研究实力与水平的核心标志。烟大高度重视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社会科学处与各文科学院紧密协同,遵循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新发展目标和"一五八一"总体部署,以改革提质为核心, 各尽其责、强化协作。通过提前谋划、系统布局,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完善全链条工作机制,构建起学校、学院和科研教师三方联动的纵向项目申报 体系。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辅导与服务,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申报热情,显著提高了项目申报书质量。社会科学处将进一步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提质 增效,做实做细全过程管理与服务,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更大力量。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烟台大学获批9项(一般项目7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数位列全 省高校第8位,省属高校第7位。据统计,2025年全国共有601所高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烟大立项数列第171位,立项数及位次均创历史新高。 | 序号 | 课题名称 | 项目类别 | 学科分类 | 负责人 | 工作单位 | | --- | - ...
不甘做“高教洼地”,这个经济大省有多拼?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9-30 15:13
每经记者|刘旭强 每经编辑|刘艳美 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再次引发关注。 近日,浙江省委在浙江大学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表示将支持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省委、省政府对浙江大学的支持只会加强、不 会减弱",将对省内高校龙头的重视提到新高度。 正在筹办中的钱塘大学也有新进展。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近日发布《钱塘大学(暂名)校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用地预审,标志着项目整体建设 即将进入新阶段。 众所周知,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浙江长期被诟病"高教洼地",除了浙江大学这艘"航母",其他高校影响力明显断层,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与经济实力不甚匹 配。 如今,从再度强调做强浙江大学,到布局钱塘大学等"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浙江正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高等教育突围之路。 这一次,浙江能否加快补上短板? "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 今年初,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杭州创新生态火热出圈,其中三家出自"浙大系",让外界再度见识到这所大学的强劲实力,也让浙江大学成为浙江区域 创新的"代名词"。 在科技创新愈发重要的当下,高校与地方的"绑定"关系也愈加深入。 如当地媒体所说,"浙江大学是浙江创新策源的高地、产业变革的引擎、人才集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