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探测

Search documents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Yang Shi Xin Wen· 2025-07-10 09:49
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围绕这些样品已经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也为下一阶段开展月球的形成和 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介绍,2026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同样会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环境与资源勘查,特别是要寻找水冰等物质,为将来月球基地 的建设打下基础。 吴福元:嫦娥七号主要是到月球南极地区,它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测南极的水冰问题,因为月球上有没有水,涉及将来月球基地建设非常重要的工作。嫦娥七 号还有一个工作是要带一台地震仪上去,月球的二分性里面,月球的正面有地震,月球的背面没有地震,它内部结构是不是一样的,我们通过这个月震仪来 反映月球内部的结构,特别是正面跟背面有没有差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福元:西方的月球探测里面一直认为说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取回样品是属于月球探测的首要 任务,所以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返回样品,就得到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嫦娥六号它确实在科学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 ...
太空摄影“上新”
Ren Min Ri Bao· 2025-07-04 21:56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 摄,拍摄时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 以上图片均为国家航天局提供(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7月1日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 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公里,工况良好。 近期,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性能。此 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时拍摄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时拍摄的月球影像 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处理制作而成。 地球彩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5月30日13时拍摄,经辐射校正、红绿蓝(558— 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后制作而成。 地球彩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 摄,拍摄时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5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04 21:56
5月29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顺利升空,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由此开启。 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 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继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之后,这是中国人在浩瀚星宇的又一次重要 探索之旅。 探索双星,为何选中它们? AI制图 星辰万象,为何天问二号要"追逐"这两颗微小天体?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说, 2016HO3是地球的一颗"准卫星",其稳定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公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接近。该小行 星轨道相对稳定,经过前期的轨道设计,探测器需相对较低的能量即可抵达,并为接续开展311P主带 彗星探测提供可行方案。 天问二号任务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此外,根据前期科学研究,2016HO3很有可能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 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 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对该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能够促进我们对小天体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 ...
中国航天史上最长任务开启 谁来接力“天问”?
Yang Shi Xin Wen· 2025-05-29 22:43
5月29日,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如此长的任务周期,是否拉开了太空探索 新的序幕?此次任务的"双目标探测"探什么?有多难?天问二号的十年之约对于我们的航天人才储备意味着什么?中国航天史上最长太空任务如何接力完 成? 第一棒:精度达到10.9环的发射 十年"追星"之旅,"第一棒"至关重要。本次任务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对火箭的入轨精度要求更高。第一棒的发射任务水平怎 么样?工作人员说,这次发射的精度比预想的还高。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 韩思远:天问二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取样返回,这次任务实施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 我们29日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但这只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一共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希望能够为相关小天体的认知起源和演化带来更多的 突破和发现。 未来十年 天问二号要走哪些"路"? 目前,天问二号任务的接力棒已经从火箭移交到了探测器上。发射入轨后,天问二号还将经历12个飞行阶段。这次任务是"双目标探测": 首先,天问二号要先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小行星2016 ...
天问二号,向小行星进发!
Ren Min Ri Bao· 2025-05-29 22:21
5月29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飞往浩瀚深空,开启小行 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据介绍,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 311P开展科学探测,其间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计划最远到达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处,我国深空 探测迈出新一步。 有望拓展对小天体的科学认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韩思远介绍,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 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任务以采集小 行星样品并返回地球作为成功标志。 天问二号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 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 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 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据介绍,天问二号探测器上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 ...
拓展人类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能力——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天问二号成功发射
Xin Hua She· 2025-05-29 12:35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29日凌晨成功发射,国际航天专家纷纷予以高度评价。俄罗斯 航天历史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说,天问二号探测器拓 展人类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能力。多国人士表示,中国"天问"系列是勇敢大胆的太空探索项目,希 望能与中国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热列兹尼亚科夫说,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的准卫星,它与地球之间处于轨道共振状态,导致它 在漫长时间内与地球保持较近的距离,这些特点使它"的确很有趣"。科学界认为,该小行星可能 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 石"。热列兹尼亚科夫说,与该小行星类似的天体还没有被探测研究过,因此天问二号探测器将拓 展人类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能力。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执行主任理查德·德·格里斯 说,此前日本、美国进行过小行星采样,不过中国的天问二号还将前往主带彗星311P,如果成 功,将成为第一个进行这样的小行星探测取样和彗星探测"双重任务"的国家。 小行星和彗星探测"双重任务"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介绍,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 ...
浩瀚深空,天问二号要“探访”哪些“朋友”?
Xin Hua She· 2025-05-29 04:38
5月29日,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与天问一号"探火"不同,天问二号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 这次星际旅行为何选择探访它们?对人类意味几何?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天问二号任务示意图。(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小行星2016HO3:研究太阳系的"活化石" 天问二号要"探访"的第一个"朋友"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型天体, 它们与水星、金星、地球等"大朋友"一样,环绕着太阳运动,但其体积和质量却比行星小得多。 "小行星是太阳系里非常特殊的一种天体,是宇宙的'活化石',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因 此,研究小行星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也对认识地球、 研究地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 说。 "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 表示,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期待 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 ...
开启十年“追星”路 天问二号先“取星尘” 再探彗星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5-28 23:51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天问二号将开启我国首次对地外小天体的"双目标探测",这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双目标探测"探什么? 天问二号任务两个目标: 目标一: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伴飞、取样并返回地球; 目标二:将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一次发射完成多项任务 任务周期约10年 天问二号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风险难度大。 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 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 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 陆地球并完成回收。 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我们为何要探测它们? 小 ...
天都一号成功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
news flash· 2025-05-27 10:41
金十数据5月27日讯,记者5月27日从深空探测实验室获悉,经过约一周的持续测试,天都一号地月通导 技术试验星在近地点成功实施关键变轨操作,顺利完成向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的精准转换。此次轨道 机动标志着天都一号成为首个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的探测器,其飞行数据将为复杂引力环境下航 天器的轨道维持与控制、自主导航等技术攻关提供重要支撑。 (新华社) 天都一号成功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 跟踪中国航天动态 +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