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

Search documents
共启文化新篇!读城艺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暨走进中国好企业项目发布会在京举行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6-27 14:16
图为:读城艺 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暨"走进中国好企业"项目发布会 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指出:"微博自2009年正式上线以来,一直积极履行企 业主体责任,推动主旋律、正能量内容广泛传播。未来将以读城艺术研究院为桥梁,以"走进中国好企 业"项目为重要举措,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与城市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借助微博平台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 优势,使'正能量'激发出'大流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图为:微博首 席执行官王高飞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 北京市工商联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杨靖国提出了三点极具建设性的倡议:一、汇聚各方合力,将读城 艺术研究院打造成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有效载体。二、凝聚各方共识,将"走进中国好企业项 目"打造成讲好民企发展故事的聚力工程。三、聚焦各方关切,将首都民营经济政策宣讲服务团打造成 惠企政策传播的权威平台。三点倡议字字铿锵,引发全场热烈共鸣。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26日,一场聚焦文化艺术创新赋能企业发展的盛会——读城艺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暨"走进中国好企 业"项目发布会在新浪总部大厦举行。此次活动由微博党委主办,得到北京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北京 市委统战部、北京 ...
漳平农民画:焕新彩,美出圈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4 22:44
图①:漳平农民画作者蓝海金在作画。 图②:漳平农民画作者刘文英在作画。 图③:农民画《游春》。蒋玮华作 图④:农民画《碧灵新韵》。陈民权作 图⑤:农民漆画《喜办年货》。吴玉环作 本文图片由漳平农民画院提供 不久前,由福建省漳平市7位农民画家合力完成的农民画作品《八闽欢歌》,作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推 荐指导创作的"画乡"特邀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 1989年,漳平市新桥镇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漳平进 入农民画创作高峰期,许多农民画家用饱满的热情、大胆的想象,描绘乡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欢乐与 梦想,创造出优秀的农民画作品,甚至被誉为"漳平现象"——漳平农民画"参展必获奖,获奖必获大 奖"。 这幅作品长3.23米,宽2.51米,整体以红色为主色调,绘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土楼等建 筑以及舞龙舞狮、惠安女迎亲、竹马戏等民俗活动。作品色彩鲜亮、人物动作丰富,喜庆之感扑面而 来。 "我们的农民画构图饱满、色彩鲜明,人物造型夸张可爱,具有稚拙之感,而且'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 祥',形式语言和情感表达质朴、真挚、热烈。"这幅作品的创作者之一、漳平市农民漆 ...
这届毕业展“画风不一般”(文化只眼·新世代新风潮②)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2 22:59
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展进入尾声。今年各大毕业展上最"出圈"的作品,莫过于四川美术学院一幅名为 《祷》的油画。这幅画以现代符号解构经典圣母形象,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 青春是旷野,有无限可能。18岁的王希孟心怀壮志,绘就青绿山水的不朽经典《千里江山图》;27岁的 海明威写下《太阳照常升起》,把个人经历升华成时代寓言。青年人的赤诚与热情、锐气与灵气,是创 新创造的源源动能。当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走出画室书斋,拥抱广阔天地,敏锐洞察生活,深度激发脑 力,更多鲜活生动、触及人心的作品就会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如花绽放。(赖睿) 一件艺术品的走红有诸多因素,回到作品本身,油画《祷》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方面,作品的艺术形象 具有审美性和感染力。作者以红黄蓝三原色构建强烈视觉效果,极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令人惊叹,许多网 友甚至误以为是手工艺品。另一方面,作品主题引发广泛共情共鸣。画家用气泡膜、纱巾等廉价材料的 密集堆砌,解构"精致生活"的虚假性,表现了在消费主义牵引下人的麻木与矛盾。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话 题戳中了看画人的内心,引起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反思与讨论。 艺术是生活的棱镜,一首诗、一段舞、一幅画,都是艺术家对于生活 ...
父亲的戏剧人生
Ren Min Ri Bao· 2025-06-22 22:10
如今,我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艺术传承责任与使命。我时刻都没有忘记父亲一生为京剧艺术所做出的努 力,他用现代审美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为京剧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从根上找到了中国戏曲 6月6日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沈福存先生京剧表演艺术传承晚会上,播放了我的父亲沈福存40 多年的演出影像。虽然图像已经模糊,但现场和视频里热烈的掌声融到一起,似乎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 的演出,令人动容。 我的艺术生涯深受父亲的影响。我常常会想起他为戏而生、永攀高峰的一生。 1982年,父亲以近五旬的年纪,带着充满沈氏风味的"三出半"传统戏由渝到京,一炮而红。那无疑是他 艺术生涯中短暂的高光时刻。随着我在艺术上不断成长,在川剧界声名鹊起,他渐渐成了别人口中"沈 铁梅的父亲"。我想,在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他的内心是有过些许失落和悲凉的。 但在我心里,父亲就是传奇和翘楚。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他入行京剧时,钟爱的旦行已走入没落的阶 段,但他青衣、小生"两门抱"。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四大流派"偷师学艺,凭借自己的灵性、悟性以及坚 持不懈的努力自学成才,60年代以青衣戏红遍西南;当自己的旦行艺术逐渐成熟之际,却又遭遇特殊年 代,不得不 ...
杭州助残答卷 写满幸福温度
Mei Ri Shang Bao· 2025-05-29 02:06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活动现场,杭州市残联原创助残文化片《给春天的回答》正式发布。 短片中,一位位残疾人和助残人以各自的不凡表现向春天作出了最好的答案,让助残理念随春风遍拂杭 城。该短片将通过全市330块户外大屏、7条地铁线路线、4000多辆公交车、80艘西湖游船同步展播。 现场,还向杭州市荣获全国和浙江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的个人和集体致敬。今后,我市还将 通过宣讲的形式传递榜样的力量。 《春日心语》节目,杭州姑娘樊蓉将自己的故事融入其中,娓娓道来的情景讲述令现场不少观众动 容。 10岁那年,樊蓉因意外导致肢体残疾;17岁时,成为一名射箭运动员,登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舞 台;如今的她,已通过自学考上浙工大的应用心理研究生。 从最初自卑脆弱的小女孩,到现在如春风般温暖的大女孩,一路走来,这个"折翼天使"用温暖和力 量传递着残疾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向社会发出残疾人对"破冰前行、拥抱春天"的强烈渴望。 "我希望能通过自身的经历感染、鼓舞更多的残疾人,期待未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 门,展现自己的精神面貌。"樊蓉这样说道。 残障人士借助智能仿生手,弹奏出悠扬的旋律;盲人孩子们在机械狗的引领下登台, ...
让“梅花”绽放在观众的心坎里(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Ren Min Ri Bao· 2025-05-26 22:33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日前在上海圆满收官。这场汇聚17位演 员、13个戏剧门类的终评活动,强调尊重戏剧艺术本体,重视深受观众喜爱的保留剧目,张开怀抱迎纳 民营剧团,拒绝"评奖即封箱"的功利之作,向行业传递出强烈信号:国家级戏剧评奖正以刀刃向内的勇 气厉行改革,重申戏剧的人民性和艺术性,努力推动戏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源自其历经千年沉淀的内核特征——以唱念做打为核心、以声腔韵律为灵魂、以 写意美学为根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出现盲目追求舞美大制作、堆砌声光电、泛剧种化、唱 腔歌剧化等问题,导致审美迷失,脱离观众。本届梅花奖有鉴于此,在剧目评审中明确将"坚守戏剧本 体"作为一条准绳。因此,最能展现演员艺术功底和舞台造诣的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在本届梅花奖终评 中占比最大。 这些剧目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显示了戏曲艺术的迷人魅力。比如,秦腔《焚香记》赋予传 统戏曲空灵诗化的当代表达,营造出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唯美意境;昆剧《烂柯山》、河北梆子 《打神告庙》《窦娥冤·法场》、秦腔《赵五娘》等作品,加入了契合人物情境的表演技巧,并从当代 视角解读人物 ...
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艺坛走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24 21:52
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1000多年前,敦煌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南亚、中 亚、西亚等地传来的艺术样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彩塑、壁画等,成就中华文化艺术阆苑中的一朵 奇葩。今天,敦煌已然成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敦煌主题的作品、展览不断在海内外亮 相,"敦煌热"持续升温,引发人们思考:敦煌艺术为何能在传承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在北京展览馆,另一处令观众惊喜的亮点是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为该馆原电影厅设计的敦煌风格天顶彩 画。常沙娜自幼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深受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启发,并成功把敦煌元素运用在人民 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中,成为时代经典。今天,敦煌艺术的研究与应用已从涓涓细流变为 滔滔洪流,大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涉及绘画、雕塑和装饰领域,也体现在服饰设计、音乐、舞蹈 等方面。曾任北京服装学院院长的刘元风先生,作为常沙娜教授的高足,退休后仍带领团队与敦煌研究 院合作,致力于挖掘、提炼敦煌服饰美学精髓,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尚的优秀作品。最近在中 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便展示了刘元风及团队取得的 诸多成果:一大批敦煌壁 ...
推动文博教育创新发展 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5-21 07:29
当前,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千年文韵为现代经济赋能,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正在创新发展中浩荡铺展。5月20日,由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与艺趣博 物成长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仪式在国测会展中心举行。该平台的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文博艺术交流桥梁,推动文物与艺 术、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走进生活。 814 1965 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副秘书长刘仲介绍了舞台艺术录制和非遗技艺采集两项行业标准,强调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e 2012 在线 B 1 in 1 11 11 1 75 and 活动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教育参与部高级经理陈凤莲呼吁各界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明互鉴,创造更多文化成果。 双语作家、多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选委周黎明提出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可被打破,并以"沉浸式戏剧"实践为例,分享如何通过场地特性与经 典剧目结合实现低成本高效果。他表示,艺术无国界,需以大众喜爱的方式呈现,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清华美院教授张夫也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义性,涵盖戏剧、民间传说等多元形态,强调需打破博物馆文物、表演艺术、手工艺等门类壁垒。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