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五届全勤襄盛举 陇派珐琅绘敦煌
Xiao Fei Ri Bao Wang· 2025-07-11 03:24
□ 本报记者 贾淘文 在日前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海明全新力作《敦煌藻井》 系列作品亮相展会,观众在博览会现场通过欣赏陇派珐琅技艺营造出的绚丽画面,开启了一场纵横南北、穿越古今 的"敦煌梦"。其中,作品《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荣获百鹤杯"百鹤奖"。 《珐琅敦煌四方佛藻井》 据了解,陇派珐琅技艺是将传统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创新艺术形式,在业内有着"昔日帝王物,今朝雅 君藏"的美誉。陇派珐琅主要由白描、掐丝、着色及挂釉等十道工序构成,白描是掐丝珐琅的灵魂,掐丝是骨骼,着 色是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效果。李海明大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将一百多种 天然矿料配比成三千多种珐琅釉料,并成功攻克了珐琅壁画长期保存产生的釉料脱落问题。 李海明对记者说:"敦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此次,我们在本届博览会上展出的《敦煌藻井》系列作品, 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精湛的工艺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复杂精美的花纹、流光溢彩的色泽,每一处细节都展 现出陇派珐琅的独特韵味,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将为甘肃工美产业的发展赢得 ...
京台青年龙舟竞渡共话友谊
近日,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 学、高雄师范大学等两岸12所高校的120余名青年学子齐聚千年大运河畔,鼓桨同行,以龙舟竞渡传承 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两岸交流新气象。 清晨,大运河水阔岸平、波光粼粼,一条条彩绘龙舟在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蓄势待发。 随着鸣笛开赛,10支参赛队伍的鼓点声此起彼伏,桡手们齐声呐喊、奋楫前行,船桨翻飞如群鸟振翅, 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演着速度与力量的角逐,将不屈不挠的竞技精神镌刻在浪花深处。这 般热烈的场景,瞬间点燃观众热情,欢呼声如浪潮般席卷运河两岸。 "以前在台湾,基本是在电视上看龙舟赛,从电视里'学'怎么划龙舟,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其 中。"来自台湾辅仁大学体育系的蔡尚麟曾多次来北京参加交流活动,此次在大运河体验龙舟竞渡令他 感到非常兴奋。"每次认识的人、遇到的事都不一样。有些是之前见过的老朋友,再次见面就像老同学 一样,特别亲切、温馨。"他说。 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比赛现场。 台胞之家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整理龙舟赛装备。 主办方供图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科学院大学龙舟队最终拔得头筹。在该队队长贾辉看 ...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Xin Hua She· 2025-06-30 03:23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郑昕、陈晨 滔滔渭水东去,石鼓山巍然矗立。山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密码。 展厅中,镇院之宝何尊陈列于柜中,古朴典雅、浑厚凝重,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 的文字记载。讲解员滕晓华一如既往为游客认真介绍这一镇院之宝。 "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大家在一件件青铜瑰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滕晓华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来到博物院参观。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 思。 "当时,在何尊旁,总书记同我就'中国'的概念进行了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滕晓华依旧印象 深刻,"总书记问得很详细、很专业。总书记对青铜器及其文化内涵的熟悉、对文物保护传承阐释工作 的重视、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令我们深深动容。"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青铜器保护研究,加强文物宣传阐释。如今,新技术、新材 料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之中,提高了修复的 ...
弦音袅袅 古韵新声(传承)
Ren Min Ri Bao· 2025-06-28 21:49
夏至,阳光穿过窗棂,洒满了湖北省老河口市老年大学的丝弦教室。讲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 河口丝弦代表性传承人余家冰手抚琴弦。 轻拢慢捻间,一曲《高山流水》如清泉般淌出,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穿过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丝弦如人,每次演奏,均可展现不同的情感,值得一辈子思考和探索。"余家冰今年81岁,9岁开始学 习老河口丝弦,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项民间音乐。 上世纪50年代,每逢傍晚,余家冰家几十米外的巷子里,总会传来丝弦悠扬的琴声,她日日倚门静听。 闲暇之余,年幼的余家冰拿起笛子,学着丝弦的曲调,独自吹奏起来。 "你从哪里学的?"弹琴的老人发现后,细细询问,发现这个小姑娘颇有音乐天赋,决定收她为徒。 弹奏了老河口丝弦70多年,余家冰对它的热爱仍如少年之时。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 的教室里;每周五下午,她都会去小学给孩子们上老河口丝弦传承课。 "我不仅会教他们演奏,也会给他们讲丝弦经典曲目背后的故事,传承好老河口丝弦的文化内涵。"余家 冰清楚地记得,有个孩子跟她说,听着丝弦就像看到了古诗里的山水,"这让我倍感欣慰,这说明传统 文化正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 ...
镜观·回响丨之江潮涌 文脉承新
Xin Hua She· 2025-06-28 13:54
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 千年宋韵、百年红船 浙水敷文,人文日新 浙江拥有厚重的历史 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2023年9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之江悠悠,润泽两岸 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 沿着史前重大遗址拾级而上 考古"启明星"计划夯实文明史证 中华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南的一处。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 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我国南方早期稻作农业社会万年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实证。这是在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一处探方里,可以清晰看到4个新 石器文化阶段的遗存(资料照片)。 图为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早期稻田遗存及相关依据(拼版照片,资料照片)。皇朝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9300 —8000年,发现有台地、环壕及水稻田等重要遗迹,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 影。 2023年11月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遗址出土6700余件文物、大 ...
“北京礼物”及非遗文创亮相亚投行年会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24日至26日,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办。市文化和旅游局精选12家非遗与 老字号企业及"北京礼物",进驻亚投行年会设置非遗和老字号展览展售区,现场进行展览展售及互动体 验,为参会代表打造了一站式的非遗体验与消费购物场景。 本次参展企业多数具备国家级非遗技艺,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将10余项非遗体验项目引入会场,深受外宾 的喜爱。工美通过京绣、叶画等非遗技艺展现东方美学,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复刻名画神韵,吴裕泰以宋 代点茶演绎茶道雅趣,同仁堂现场进行手工搓丸、阿胶熬制,盛锡福展示皮帽制作技艺,戴月轩以湖笔 制作的匠心技艺,让外宾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中国非遗项目。这种"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 深度互动,有效打破了文化认知壁垒,向外宾讲述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外 宾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体验者与传播者。非遗转化的伴手礼,如"北京礼物"文创产品、冰箱贴、胸 针、景泰蓝饰品、文房用品、茶叶、工艺品等备受欢迎。部分参会代表留下企业信息,明确表示将在会 后前往门店参观、购物。 外宾了解叶画非遗技艺 一、参展企业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并重 此次参展的非遗和中华老字号 ...
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美好生活
Jing Ji Ri Bao· 2025-06-25 21:54
本报北京6月25日讯(记者张雪)国新办25日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文化和 旅游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是首批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11年来,他致力于传承红岩精 神,讲述红色故事。2024年古越和同事一起创建了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一方面推 动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到"学术引领型"转变,另一方面创新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讲解路径。"我们是红 色文化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和英雄烈士的故 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的作用。"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25年来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用文化温暖城市的建设者。"文化馆 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全民普及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走近艺术,提升国民的艺 术素养。"现在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更多元、更潮流,更注重场景的体验感,黄晓丽认为这要求文化馆 要顺应时代变化,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我们的秘诀是开门办馆,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 化馆。我们已经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 ...
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Xin Hua Wang· 2025-06-25 14:47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讲述奋斗故事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持续不断为百姓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新华社记者周玮 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旅游热""文博热"层出不穷,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将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25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基层文旅工作者围绕"推动文 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分享各自的奋斗故事。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 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我们'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我们还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 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 ...
佛山魁星书院:无墙书院敞开千家门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24 04:05
佛山魁星书院: 无墙书院敞开千 家门_南方+_南 方plus 沿着青石铺就 的"青云梯"拾级 而上,岗山巅的 七层魁星阁在绿 荫环抱中巍然矗 立。藏书阁里 11400册典籍彰 显千年文脉,讲 学堂时常传出琅 琅书声——这座 2024年3月挂牌 的岭南书院(佛 山魁星书院), 正如其"没有围 墙"的定位,将 千年文脉化作滋 养城市的清泉。 据运营数据显 示,截至今年3 月,魁星书院已 先后举办95场活 动,服务群众超 一万人次。 魁星书院。 千年文脉有新篇 状元堂的玻璃展 柜里,清代佛山 籍状元梁耀枢的 殿试策论复刻本 笔力遒劲,墙上 的西樵山四大书 院复原图重现明 代讲学盛景。史 料记载,佛山历 史上先后建成书 院超120座,数 量曾占全省五分 之一。藏书阁珍 藏的11400册典 籍中,清代岭南 名臣吴荣光手书 《石云山人诗 稿》被列入国家 珍贵古籍名录。 清晨常有长者驻 足方志馆研究碑 帖,黄昏多见学 子在文脉堂誊写 先贤诗句。魁星 书院核心区域围 绕岗山布局, 其中,山下的讲 学堂、悦书房由 原岗公园的市 政用房改建而 成,如今作为书 院的日常讲学和 居民阅读之所。 山顶的魁星阁是 桂城的重要塔式 地标建 ...
文化观察:这些毕业设计为何“火”出圈?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2 01:28
时值毕业季,年轻创作者们正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表达。 对于聂士昌而言,这波突如其来的流量,着实让他始料未及。这位来自河南的小伙,为了毕业设 计,埋头苦干整整一年。在创作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困难,羽绒服被角磨机卷坏三件,手掌磨出血泡 更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一心只想将心中的创意完美呈现。 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厅内,人群熙熙攘攘,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装置硕士研究生聂士昌 的毕业设计作品《滴动仪》前,早已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只见那不锈钢罗盘上,金属波纹仿若被赋予了生命,层层漾开,涟漪沿着精密齿轮向外不断"扩 散"。一位白发老者掏出手机,连拍十几秒,口中喃喃自语,"老祖宗的罗盘,真被这些年轻人玩出了新 花样"。 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并非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独有风景。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同样人头攒动。油画《祷》前,观众踮起脚尖,只为能拍下这幅 被网友称为"重庆版蒙娜丽莎"的作品。 油画中,红黄蓝三原色纱巾包裹的木偶面部覆满网购气泡膜……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视觉冲 击力,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诚然,在艺术圈的视角里,衡量作品价值的核心标准是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