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顽童N2
icon
Search documents
机器人为啥热衷“搞体育”
Jing Ji Ri Bao· 2025-05-16 21:52
当天工Ultra在马拉松终点线对观众"比心"、小顽童N2与观众握手互动,这些"智能设备"俨然一副"明星 范",甚至收获了一批"铁粉",彰显了机器人"搞体育"巨大的商业价值。机器人明星商业代言、机器人 经纪人,甚至可以通过打造机器人赛事IP推动科技与体育、文旅深度融合。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成 熟,为机器人量身定制的体育赛事会更加丰富、更为细分。各方不妨抢抓机遇,乘势打造赛事IP,充分 挖掘机器人赛事的商业潜力。 最近,人形机器人在体育赛场频频"出圈"。今年4月份,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 松,机器人自恢复、长续航等"绝技"惊艳众人;同月,江苏无锡举办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篮 球、足球、格斗等项目展现机器人"全能"一面;今年8月份,北京还将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多 项体育赛事引发公众关注:机器人为啥如此热衷"搞体育"? 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体育赛场只是一个开端,这些钢铁之躯在赛场上每一次跌倒与崛起,都是机器人向 加速融入日常生活发起的冲锋。未来,这些机器人"选手"还会迈着更加从容自信的步伐走进千家万户, 赋能千行百业。 有没有真本事,眼见为实。人形机器人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仅靠企业宣传可 ...
人形机器人爆火,这些公司值得关注
市值风云· 2025-05-13 10:03
佰维存储已正式推出适用于机器人领域的eMMC、LPDDR4X/5/5X、UFS、BGA SSD等产品,正在进行市场推 广。 | | | 4月19号,北京亦庄机器人半马正式举行,这是人类首次与机器人的同场竞技,其意义不亚于100多年前 马车与汽车的首次竞赛。 参赛的20支队伍当中,既有天工这样的成熟公司,也有更多不知名的初创公司和在校学生团队。 多姿多彩的队伍和人们的热情体现了全民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 长期以来,人形机器人总是停留在实验室里或者是出现剪辑的视频片段中,这次现场直播的机器人半马 可以说对产业进行了更多的曝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业的进化。 据报道,在北京亦庄机器人半马上获得第二名的松延动力,其"小顽童"N2型机器人实现了爆单,排单已 经排到11月份交付。定价上,N2定价3.99万元,在一众大几万到几十万的人形机器人当中也显得很有竞 争力。 蓬勃发展的人形机器人 事实上,很多专业机构都把今年定义为人形机器人走量的元年。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数据,已经 有11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启动量产计划,其中6家规划超千台。 这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经常听说的一些名字:宇树科技、优必选(09880.HK) ...
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落幕,仅一款无需更换电池
高工锂电· 2025-04-21 10:34
轻量化、低功耗是关键。 上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举行,这场约 21 公里的赛事将行业的目光聚焦于一个 核心挑战:电池续航能力。 机器人要么需要极长的单次充电续航,要么必须依赖中途更换电池。事实证明,在 20 支参赛队伍 中,仅有一款机器人能够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依靠双腿自主行走完成全程。 实现这一突破的是由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核心源自上海理工大学)研发的 "行者二 号"机器人, 该机器人最终获得比赛季军, 其官方数据显示单次充电续航时间可达 6 小时,足以支持行走超过 30 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 "行者二号"的成功并非依赖于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 其研发团队透露, 关键在于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策略,实现显著的轻量化和能效提升。该 机器人身高 1.70 米,整机重量仅为 28 公斤。 摘要 在此背景下,电池制造商正从多个方向寻求技术升级。 作为对比,获得冠军的 "天工 Ultra "身高 1.8 米,体重达 55 公斤;亚军"小顽童 N2 "身高 1.2 米,体重 30 公斤。 卓益得的技术路径显示,突破续航瓶颈不仅依赖于电池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机器人本体设计的系统 性优化。 该公司 ...
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落幕,仅一款无需更换电池
高工锂电· 2025-04-21 10:34
摘要 轻量化、低功耗是关键。 上周末,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举行,这场约 21 公里的赛事将行业的目光聚焦于一个 核心挑战:电池续航能力。 机器人要么需要极长的单次充电续航,要么必须依赖中途更换电池。事实证明,在 20 支参赛队伍 中,仅有一款机器人能够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依靠双腿自主行走完成全程。 实现这一突破的是由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核心源自上海理工大学)研发的 "行者二 号"机器人, 该机器人最终获得比赛季军, 其官方数据显示单次充电续航时间可达 6 小时,足以支持行走超过 30 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 "行者二号"的成功并非依赖于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 其研发团队透露, 关键在于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和控制策略,实现显著的轻量化和能效提升。该 机器人身高 1.70 米,整机重量仅为 28 公斤。 作为对比,获得冠军的 "天工 Ultra "身高 1.8 米,体重达 55 公斤;亚军"小顽童 N2 "身高 1.2 米,体重 30 公斤。 卓益得的技术路径显示,突破续航瓶颈不仅依赖于电池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机器人本体设计的系统 性优化。 该公司同时还采用了 创新的绳驱动技术 ,允许多个电机根据 ...
“天工”夺冠、“旋风小子”吸睛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超燃!
Yang Shi Wang· 2025-04-19 12:28
Core Viewpoint - The world's first humanoid robot half marathon took place in Beijing, showcasing the capabilities and advancements in humanoid robotics through a competitive event [1][19]. Group 1: Event Overview - The event featured 20 teams of humanoid robots competing on a 21.0975 km course, with the "Tiangong" robot winning the race in a time of 2 hours, 40 minutes, and 42 seconds [1][20]. - The course included challenging elements such as steep slopes, railway tracks, and multiple turns, testing the robots' navigation and stability [11][19]. Group 2: Robot Characteristics - The "Tiangong" robot, standing at 1.8 meters tall, demonstrated strong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chieving a maximum speed of 12 km/h [6]. - Other notable participants included the "Whirlwind Kid" and "Little Rascal," both 1.2 meters tall, capable of running at 3.5 meters per second and performing complex movements [8]. - The "Walker No. 2," weighing only 28 kg, was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foot robot to walk over 100 km, with a battery life exceeding 6 hours [10]. Group 3: Technical Significance - The event served as a platform to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and endurance of humanoid robots, addressing various technical challenges such as heat dissipation, component stability, and battery life [17][19]. - The competition highlighted the rapid advancements in humanoid robotics, with robots transitioning from basic walking to completing a half marathon in just three months [17]. Group 4: Awards and Recognition -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awards, various categories such as Best Endurance, Best Popularity, and Best Gait were introduced, emphasizing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the robots [20]. - The event aimed to foster innovation and showcase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with a focus on scientific progress over mere competition result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