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

Search documents
【世相百态】 家政服务矛盾解药在“被尊重”
Zheng Quan Shi Bao· 2025-05-12 18:09
王志高 "保姆荒"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狭隘。在老龄化与三孩生育政策叠加的今天,家 政服务早已不是简单地"找人干活",而是关乎民生幸福的社会刚需。与其焦虑"3000万不够用",不如先 回答: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给这3000万人应有的体面?只有当"保姆"不再被默认为"低端职业",当从业者 能自豪地说出"我是家政规划师",这个行业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毕竟,没有尊严的职业,永 远等不来春天。 据5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已超3000万,却仍面临"好保姆难求"的困境。消 费者抱怨"服务质量像开盲盒",从业者苦于"低人一等"的职业标签,市场陷入"高需求与低认同"的撕裂 状态。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当下家政服务的矛盾,本质是一场"职业价值"的错位。一边是市场对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月薪过万的"金牌月嫂"一岗难求;另一边却是从业者普遍遭遇的"隐形歧视"——"不过是个保姆"的偏见 根深蒂固。这种错位直接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社会轻视让从业者缺乏职业自信,流动性居高不下; 而频繁换人又加剧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质疑,进一步强化偏见。破解"保姆荒",不能只盯着"多培训 ...
为什么我们总要“被提醒”,才看见保洁阿姨的休息区?
Hu Xiu· 2025-05-09 07:12
被提醒的观看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在大量商家女性主义营销口号的信息流中,最刺目的莫过于一场"呼吁为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室"的发声活动。以高校女大学生为主体的 年轻人在网络上积极发声,用镜头记录下保洁阿姨蜷缩在楼梯间啃冷饭的场景,又或者是拍下女厕所永远打不开的最后一格,狭小的空间里,放着椅子和 清洁用品..... 当触目惊心的日常画面被强调出来,人们才恍然惊觉,原来很多保洁员都没有专门的休息场地。保安有保安室,为什么保洁没有保洁室?保洁员们维持着 公共空间的卫生与秩序,而她们的生存却被极限压缩在一平米之间。近日,官方媒体也报道了此事,称"给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区,不是福利而是权利。" 在舆论中冲浪,我发现了很多后续。有很多女孩子写信给学校,或是跑去公司行政处,用自己的行动响应议程。在刷微博的时候,我发现 @愤怒银行 去 年7月的一组创作被多次转发。 评论区里有人说: "让我想起外卖人员的办公室就是各自的电动车。" "喜欢作者的创作形式,用手电筒照亮这些本没有在意的角落。保洁阿姨休息的地方经常是没有光的,她们也需要光。 " 过去没有被仔细端详的背景和细节,似乎被相片定格之后就变得重要起来了。账号的主人叫闫家成,是一位青年摄 ...
心疼底层劳动女性,就让她们“别工作”了?
Hu Xiu· 2025-05-06 23:42
大妈,向来是互联网"鄙夷"的人群之一。 只是这一次,没人能再骂得出口。 一群隐秘在拥挤昏暗的房间里的中老年女性,撕开了"大妈"二字的另一面。 这些人是40~60岁的采茶女,只因为茶农或者中介口中一句"包吃住,一天起码能挣小二百",她们便卷起铺盖,从天南地北的农村赶来聚集在一起。 住的,是铁皮搭成的屋子,拉起一根电线,再把木板一拼,就是上下大通铺。 就在这样的房间里,住着小一百人。 她们干的,是每天起早贪黑,顶着太阳上山采茶的体力活。 长达数十个小时的站立,风吹日晒,手指被茶叶染得黢黑。 吃的,却是连菜叶都看不到几根的清水煮面条。 但令人动容的是:没有餐桌只能端着碗坐在床边吃的她们,却总是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晚上歇工后回到宿舍,她们互相打趣逗乐,用人和人之间最朴实的方式纾解着疲惫。 有时音乐一放,狭窄的过道便成了舞台。 有人唱山歌,有人逗大家笑。 这群被家事、农活、婚姻和母职捆了一辈子的妇女们,或许借着"采茶女"的劳动,得以和同龄女性们一起生活。 她们彼此宽慰,团结友爱,短暂忘却生活的种种烦忧。 她们是那么辛苦,那么贫穷,又是那么雀跃,那么快乐。 我想不到任何词语去概括这种力量,只觉得她们就像大地一样: 接纳一 ...
基辛格遗世之作:AI 吞噬世界下的人类丨CV荐书
投中网· 2025-03-30 03:39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是基辛格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另外两位作者分别是谷歌前 CEO 埃里克· 施密特,以及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三位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视了人工智 能领域的最新进展,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关乎人类生存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人类与机器的区别到底是什 么?如果被迫与机器妥协,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位人类的价值所 在?阅读本文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截止3月31日中午,我们将结合留言质量和点赞量从留言的粉丝中,随机选出三位赠书。 来源丨中信出社 1、定义人类 随着机器越来越多地具备人类的特质(且如果某些人类通过自我强化而具备机器的特质),这两者之 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类,这些定义都将发生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甚 至会合而为一。因此,在判断我们必须 如何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时,人类需要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与 机器的区别。那么,我们将如何梳理和压缩整个人类经验范围,以方便人工智能理解何为人类的问题 呢? 为了避免我们被降格至"低机器一等"或干脆被机器取而代之,一些人希望通过人性与神性的接近,来 证 ...
基辛格遗世之作:AI 吞噬世界下的人类
AI科技大本营· 2025-03-19 01:49
【导读】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是基辛格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另外两位作者分别是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以及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 雷格·蒙迪。三位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视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关乎人类生存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人类与机器的区 别到底是什么?如果被迫与机器妥协,我们的底线是什么? 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位人类的价值所在?阅读本文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投稿 | 中信出版集团 责编 | Echo Tang 出品丨AI 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康德曾提出一种尊严概念,其核心是人类主体作为能够进行道德推理的自主行为者的固有价值,且这种主体不应被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人工智能能否 满足这些要求?我们相信,尊严的定义将帮助人类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并鼓励与人工智能实现包容性共存,同时避免过早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的武断 尝试。 为了保持对自身的理解,也为了确保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适当的人类概念传递给机器,我们人类需要重新致力于此类界定工作,且不能局限于学 术范畴。发挥能动性、好奇心和自由,重新激发和锻炼我们对其他人、对自然世界、对宇宙、对神性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