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

Search documents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炸不垮的山城
Xin Hua She· 2025-06-27 10:39
炸不垮的山城 6月5日一早,90岁的程铭从床上起身,身体站不稳,却执意要出门。他对老伴说:"我一定要去,我没 有第二个80周年了。" 这天,他要参加重庆大轰炸纪念日活动。6月5日,重庆全城拉响防空警报,举行纪念活动,向在重庆大 轰炸中遇难的同胞致哀,警醒市民勿忘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 际,今年的活动也邀请了程铭等大轰炸亲历者参加。 大轰炸中,程铭的多位亲人被夺走了生命,只有他幸运地活了下来。 "雷锋的士"把程铭和老伴送到了位于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的活动现场。那段时间,程铭身体虚弱,躺在 床上,已经很多天没下楼了。当天早上出门天气凉,程铭还穿着毛背心。当防空警报响彻重庆上空,程 铭的思绪也回到了80多年前。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大后方政治、 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军事目标。 1938年2月18日,侵华日军集中主要航空兵力,开始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地毯式轰炸,山城随即沦 为一片火海。 1939年5月3日至4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制造了历史上罕见的空中大屠杀,向重庆人口最密集的 住宅区投弹,死者几乎全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廖海涛: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
Xin Hua She· 2025-06-27 07:42
大岭下村是革命基点村。1929年4月,当地就成立了农会,刚入党不久的廖海涛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廖 海涛出身贫苦家庭,参加革命后,根据组织安排参与策划多次暴动;发展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 女会等,吸收超八成村民;建立乡、区苏维埃政府并任领导职务等。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1931年,闽西红军兵工厂迁到大岭下村。1933年9月至1934年7月间,廖海涛先后任 新成立的中共代英县委领导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英独立营营长等职务,持续在上杭开展革命斗争。 新华社记者秦宏 阳光明媚,青山如黛。巍巍双髻山脚下,闽西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自然村里,矗立着一座庄严的革命纪 念亭。这座亭子纪念的是当地走出的抗日名将廖海涛。 新华社福州6月26日电 题:抗日英雄廖海涛: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 1941年,在江苏溧阳塘马战斗中,廖海涛为掩护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机关和苏南抗日根据地干部突围转 移,率部与日伪军浴血奋战,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1941年11月28日,苏南抗日根据地党政机关、十六旅旅部驻地江苏溧阳塘马村突遭敌袭。廖海涛毅然拒 绝先行突围,率500多名战士阻击7倍于己的日伪军,从28日凌晨激战至上午十时许,后遭敌军火力覆 盖,中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赵尚志:白山黑水铸就铁血忠魂
Xin Hua She· 2025-06-27 05:20
赵尚志:白山黑水铸就铁血忠魂 新华社记者赵洪南、杨思琪、姜思妮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手枪,美国造,马牌,枪号80292。这是 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过的手枪。纪念馆内,参观的人们驻足于此,细细端详。透 过斑斑锈迹的手枪,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 "这把手枪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见证了这位将军艰难和不屈的抗日传奇。"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佟国波说。 生长在英雄的故里,讲述英雄的故事,已经成为赵尚志侄女赵淑红生活的一部分。"我从小就听爷 爷讲伯父的英雄传奇。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尚志乡,在赵尚志烈士陵园当讲解员。那时的史实资料 有限,为了丰富讲解内容,我四处搜集资料,走访伯父曾经的战友,听亲戚们讲伯父的故事。我 想通过我的讲解,还原一个真实的赵尚志。"提起伯父,赵淑红难掩满脸的骄傲。 后来因工作调动,赵淑红离开了赵尚志烈士陵园,但她口中的英雄故事却没有停止。只要一有 空,她就会回到烈士陵园,扫扫纪念堂前的落叶,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英雄的故事。 在抗日战场上,有着"南杨北赵"之说,"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们共同领导 着一支英雄的队伍——东北抗日联军。 1933年1 ...
86年前,琼崖抗日独立队在潭口渡口阻击东进日军
Hai Nan Ri Bao· 2025-06-27 01:53
86年前,琼崖抗日独立队在潭口渡口阻击东进日军—— 打响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第一枪 位于海口市云龙镇玉仙村的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才丰 海口市云龙镇玉仙村有一个令琼崖人民难以忘却的红色坐标——赤柱黄瓦的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这 座2004年落成的六角亭是潭口渡口阻击战唯一的纪念性建筑物。 循着纪念亭门口的指示牌,便可来到位于南渡江拐弯处的潭口渡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到访时,江面 波光粼粼,两岸翠绿葱茏,白云悠悠,一派宁静祥和。时间回溯到1939年的2月10日,这里曾战火纷飞。琼崖 抗日独立队在此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第一枪,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御敌。 不惧强敌,果断行动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物产资源丰富,日军觊觎琼崖已久。早在19世纪末,日本当局就曾叫嚣要将海南作 为"南进"基地。1938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海口、府城,撕开侵略缺口。次年1月13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了 侵占琼崖的决定,并制定了陆海空协同行动的周密作战计划,迅速向琼崖扑来。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军"台湾混成旅团"数千人,在海军30余艘舰艇和5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从海口西 北角琼山县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日军当年在此开始走向败亡——重访深河桥
Xin Hua Wang· 2025-06-27 01:00
新华社贵阳6月26日电 题:日军当年在此开始走向败亡——重访深河桥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杨欣、齐健 尖锐的防空警报在肃静的展厅中突然响起,令人惊惧。"这是当年日军轰炸时,同胞们听到的防空警报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 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内,讲解员杨燕林讲述着贵州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历史。深河桥,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桥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 逐渐清晰。 1944年12月2日下午,美军军官弗兰克·亚瑟·格里森率领执行任务的美军一支小分队自广西来到深河桥。一声巨响中,深河桥被炸毁。 2008年,格里森曾重返独山,参与深河桥抗战陈列馆布馆的工作人员龙毓虎全程陪同。"格里森向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执行炸桥任务时,桥上 还有大量难民在撤离,为了让更多难民过桥,炸桥任务延迟了5个小时。"龙毓虎告诉记者,由于独山县城有机场,飞虎队员在此驻扎数月,与当 地群众感情深厚。"格里森老人很激动,这是他和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宝贵回忆。" 随着深河桥的炸毁,日军没能再北上,此后节节败退,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间再无力发动大规模战役。李天和告诉记者,独 山深河桥阻止了日军北上的步伐,成为侵黔日军不可逾 ...
马本斋:抗战楷模 民族脊梁(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Ren Min Ri Bao· 2025-06-26 22:00
他带领的队伍被毛泽东同志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 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名,建起"敌后抗日堡垒",沉重打 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他是马本斋,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一个贫苦回族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 马本斋誓以热血卫中华,组织青壮年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1月,马本斋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 "拿起枪,保家园!"他振臂一呼,唤起回族同胞抗日热情。1938年3月,他率队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重 要区域河北河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编为回民教导队,后与另一支回民抗日武装合编 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1938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心甘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 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 早年投身行伍的经历,锤炼了马本斋卓越的军事素养。1939年7月,马本斋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 司令员,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屡创日伪军。 1940年初,冀中平原斗争形势严峻。马本斋奉令率部保卫深(县)南(部)(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王少奇:搞革命就不能怕死
Xin Hua She· 2025-06-25 23:04
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的岩石上,很多抗日标语清晰可见。这是王少奇当年带领当地军民在这片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痕迹。 王少奇,原名王毓琨,字季如。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1926年,他考入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 与抗日宣传活动。1935年,王少奇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王少奇受党组织派遣到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王少奇拿出全部积蓄开办了一家诊所,每日身背药箱,一边给群 众看病,一边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仅半年多时间,他就发展了大批抗日救国会会员,并在板桥镇周围的20多个村庄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 1944年10月17日,王少奇在丰润县杨家铺参加区党委扩大会议时,遭数路日伪军包围。王少奇尽力冲出敌人火力网后,看到战友负伤,于是果 断返回,为战友包扎时不幸胸部中弹。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他艰难撑起身体,烧毁了身上携带的文件后继续向敌人射击,并将最后一颗子弹留 给了自己。 中共蓟县县委成立后,王少奇担任了县委委员、蓟县抗日救国总会宣传部长等职务。 1940年,包森、李子光和王少奇等人以盘山为依托开辟建立了盘山抗日根据地。随后,日本侵略 ...
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Ren Min Ri Bao· 2025-06-25 22:41
分开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丈夫。谁料,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她化名"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 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赵一曼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一处普通民居,这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家。她珍藏着一幅根据照 片绘制的油画,画中赵一曼怀抱儿子"宁儿",神情坚毅。 "拍摄照片后她就离开了,我父亲再也没见到他的妈妈。"陈红触摸着画面,将时空拉回到那生离死别的 瞬间。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大姐夫郑佑之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川南党组织的创建 人,二姐李坤杰、二姐夫萧简青、四姐李坤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他们的引路下,李坤泰1926 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甜蜜还来不及品味,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 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孩子仅一岁多,她和姑妹陈琮英就将 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 ...
1938年,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Hai Nan Ri Bao· 2025-06-25 02:03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commemor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iongya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in 1938,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he Qiongya military and civilian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membering this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3][12].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Qiongya Anti-Japanese War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a's history, with the local military and civilians uniting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for over six years [3][12]. - The article marks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global anti-fascist war, aiming to explore significant memorial sites and historical footprints in Hainan [3]. Key Events - On December 5, 1938, over 300 armed Red Army soldiers gathered at the June Temple in Yunlong to announce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Qiongya Red Army into the "Guangdong People's Anti-Japanese Self-Defense Corps 14th Independent Team," led by Feng Baizhu [7][8]. - The reorganization was a result of extensiv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ationalist Party, which faced challenges due to the Nationalist Party's initial lack of sincerity [9][10]. Community Involvement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pendent team was celebrated by local residents, who provided support and resources, demonstrating strong community backing for the anti-Japanese efforts [8][9]. - The Qiongya Red Army quickly grew from a few dozen members to over 300 within a month, thanks to widespread community mobilization [8][9]. Military Actions - The Qiongya Anti-Japanese Independent Team engaged in its first military action on February 10, 1939, successfully resisting Japanese forces at the Tangkoudou crossing, which boosted local morale and recruitment [13]. - By March 1939, the independent team expanded to over 1,000 members, eventually evolving into the Qiongya Column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hich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gion's revolutionary efforts [13]. Legacy and Education - The Yunlong Reorganization Site has been preserved as a patriotic education base, with ongoing efforts to educate future generations about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13][14]. - Local initiativ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volunteer guide teams and the renaming of schools, aim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region's revolutionary history [14].
新疆:抗日战场上的国际物资重要通道
Xin Hua She· 2025-06-24 08:5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部对外交通线路陆续被日军切断,通过新疆与苏联联系的西北通道成了中国与 国际的重要陆上通道。为了保证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顺畅,新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筑路运动,或捐款捐 物,或参与筑路,为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援华物资经西北国际通道的主要运输路线为:从霍尔果斯进入新疆,一路向东运至迪化(今乌鲁木 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再出星星峡陆续运往抗日前线。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搜集的史料记载,在 新疆各族群众的努力下,从1937年到1944年,新疆建成可通车公路5301公里,抗战时期包括飞机、坦 克、弹药、汽车、汽油、药品等各种物资,通过西北国际通道送达抗日前线。 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抗战爆发时新疆交通条件落后,道路崎岖难行,难以通行载重汽车,保障物 资运输的任务异常艰巨。《新疆通史》编委会专职副主任苗普生说,当时疆内有的地方还未通公路,有 的地方道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一些国际援华物资为重型武器装备,对公路要求高,因此修路护路成 为首要任务。 为了抗日救国,当时新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到筑路修路运动当中。有些路段要穿过戈壁沙漠或高原山 区,还有些路段要建在天山山脉的群山峻岭之中,在修筑和养护公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