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且看文物绽新彩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图⑥:青花松竹梅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③: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图④:金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⑤: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出土的十六国乐俑。西部机场博物馆藏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图片②⑤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长沙市 图①: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图②:凌家滩玉齿璜。安徽博物院藏 本版以"新"入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发现、新视野,展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新技艺。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为国牺牲的英雄之名,见证了甲骨文与AI的"相 遇"之形;通过创新创造,我们得以欣赏90后演员对敦煌的新演绎,品味"Z世代"对糖画的新玩法,体悟 龙舟制作不变的匠心与创新的发展。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主题展览"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展出文物。 6月14日,我们迎来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诗意琴岛动心弦
Xin Hua She· 2025-06-13 10:34
0:00 建筑是历史的缩影,音乐是时光的耳语。鼓浪屿这座诗意琴岛,曾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是中西融汇的国际社区。2017年,在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欣闻此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老祖宗留下的 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策划:黄豁、樊华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马牧旺青 记者:马牧旺青、杨阳、陈旺 包装:夏勇、史凯丽、杨震男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2001年9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再上鼓浪屿。游人如织的鼓浪屿,如何保护与传承文脉?习近平提出了新的思考——鼓浪屿至 少有4个特点可以大做文章,即风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岛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以建筑为表,音乐为魂,赋予鼓浪屿独特的诗意。在习近平指引下,鼓浪屿持续在4个特点上大做文章。"海上花园""钢琴之岛""音乐之乡""万 国建筑博览"的名片被一一擦亮。 回首过往,小小鼓浪屿,以自己动人心魄的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而今,聆听着鼓浪屿之波,人们寻获的不仅 是一段段动人往事,还有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 ...
非遗新韵曲子戏 传承不息在白银
Xin Hua Wang· 2025-06-13 03:50
新华社兰州6月13日电(记者郭刚、程楠)仲夏时节,黄昏时分。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文化馆的小舞台上,一幕曲子戏《西厢调》正在盛装演 出,朱弦三叹,悦耳悦目。 舞台上,"唱把式"的小曲唱起来,珠圆玉润,声情并茂;舞台下,伴奏乐队"轻拢慢捻抹复挑",抑扬顿挫,声乐铿锵。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被 演绎得酣畅淋漓。 作为当地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曲子戏,在长期的传唱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目前已发展成白 银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 白银市白银区西厢调艺术团演员在演出曲子戏《西厢调》。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近年来,白银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国家级非遗保护 项目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张志平介绍。 "目前白银市已建成两个曲子戏传习所和一个传承基地,培育专业演职人员60余人,建立完善了传承人梯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队 伍。"张志平说,白银曲子戏是源于清同治年间的民间小曲,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是集演、说、唱于一体的民间 ...
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写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
Ren Min Ri Bao· 2025-06-12 22:02
洛阳之南,两山对望,伊水中流。龙门石窟内,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埋头作业。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等技术……坚持保护第一,运用先进科技提升保护水平,让有1500多年历 史的石窟风采永驻。 今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举行。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安 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这些考古新发现涵盖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 明的突出特性。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些宝贵 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我国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保 护实践场所,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 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 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 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推动 ...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海丝起点通天下
Xin Hua She· 2025-06-12 12:20
0:00 泉州,枕山襟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2021年,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船舶是宋元时期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了展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上世纪90年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 丰富的造船师傅进行古代木帆船复原工程,但船模做完后,博物馆却没有资金修建陈列馆。大家商讨后,决定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写一份 报告。 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稳步推进。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次年, 习近平再赴泉州调研,要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经过20年的努力,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如22颗明珠,串联出宋元中 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璀璨王冠。 任时光流转,泉州古城的繁华从未褪去。如今,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正传承古老文脉,续写向海而生的光辉篇章。 习近平在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立即批示:"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 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 ...
时代专论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代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作为沟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浩瀚版图的水路命脉,中国大运河已成为中国的"活态文化遗产长廊"。如 今,其申遗成功已经进入新的十年,运河两岸各地继续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 发时代新风貌。图为近日,人们在元明清司运治运最高管理机构——位于山东济宁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 园展馆参观,了解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担当。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与思想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根 本态度,阐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和当代使命,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提供了根本遵 循。今年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05年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起,已整 20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关中华文明文化根脉和共同记忆的延续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文中"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部 分,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根本指南和践行路径,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 传下去。 充分认识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保护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He Nan Ri Bao· 2025-06-11 23:41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放。该馆是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 目、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 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殷殷嘱托,砥砺前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高考古发掘和 研究阐释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璀璨星火,汇聚成照亮中原大地的时代光 芒,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征程中,交出文物战线"守护文明根脉、赋能 民族复兴"的优异答卷。(记者 张体义) 责任编辑: 何山 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我省"探索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亮点。 河南大遗址规模大、级别高,连片分布,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遗址博物馆通过对考 古发掘与遗址保护成果的阐释与表达,成为连接考古研究成果与观众的桥梁。近年来,依托贾湖、大河 村、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殷墟、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大遗址,河南遗址博物馆建设成 ...
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时代担当
Xin Jing Bao· 2025-06-11 13:53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历 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察龙门石窟强调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 好、传播好",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编者按: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 来的精神纽带。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守护这份宝贵财富、推动其传承创新,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 命题。本文从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文明互鉴的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索 文化遗产在国内传承发展的全新路径,同时展现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创新赋能,激发遗产时代活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外交价 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数字敦煌"项目的全球共享、非遗技艺的时尚化表达……这些创新实 践让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出书本,以鲜活姿态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 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文化瑰宝。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密码,更蕴含着 ...
“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主题交流活动在雅典举行
Xin Hua Wang· 2025-06-11 08:18
新华社雅典6月10日电(记者 陈刚)6月10日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古都文明对话"交流活动当天 在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雅典举办。本次活动以"文明与和平: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为主题,来自中希 等国政府、学界、文化遗产机构等多个领域代表围绕"文明与和平""保护与再生"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青年对话工作坊"为这次对话增添了蓬勃朝气。在以"行动中的遗产"为主题的对话中,来自牛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文化传承的挑战、技术与记忆的关 系、文明认知的代际差异展开互动讨论。 对话期间,中希文化机构还就文明遗产保护与传播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内容包括推动圆明园与帕特农神 庙的"姐妹遗产"提名,启动数字化文保联合研究等项目。"圆明园记忆与再生"多媒体展览也在雅典大学 哲学院同期展开。这是该组作品首次在希腊展出,吸引大批学子驻足。 "古都文明对话"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熊澄宇在题为"文化推进文明 传播决定传承"的主题演讲中强 调,只有通过全球性、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共生共荣。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文明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持续发展的力量,只有通过对 ...
全球非遗传承人齐聚上海,探索千年技艺的现代之路
Di Yi Cai Jing· 2025-06-10 11:25
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5日举办。 中国扬州的漆器、日本金泽的陶器、乌兹别克斯坦的木雕、吉尔吉斯斯坦的岩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和智慧。 在6月5日举办的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多个国家的文化机构负责 人、学者、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分享了各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实践。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之美。 这一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论坛已经走过了13届,成为上海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 容,多年来持续推动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以"各美其美"为主题,围绕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文化认同、社会参与、技术创新等议题展开讨 论,为非遗保护探寻更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理事长胡木清告诉第一财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到了很大冲击,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各国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国际间加强交流合作成为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