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刘家峡水电厂:科技创新铸就黄河治理丰碑
六月的刘家峡水库波光粼粼,一艘巡检船划破平静的水面。站在船头远眺,两岸青山如黛,成群的水鸟掠过水面,构成一幅生机盎然 的生态画卷。这座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的水电工程,不仅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更是守护黄河生态的"绿色卫士"。从"异重流"排沙 技术的突破到"一洞两用"洮河口排沙洞的创新,从单一治沙技术到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 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 从"一碗水半碗沙"到异重流排沙奇迹 站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眼前碧波荡漾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这是"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每年携 带16亿吨泥沙奔涌而下,其中洮河贡献的泥沙量就占到刘家峡水库总入库沙量的31%。这些泥沙不仅威胁着水电站的寿命,更直接影响着 发电效率。面对这一难题,刘家峡水电厂的工程师们用智慧书写了破解黄河泥沙困局的壮丽篇章。 1972年汛期那个清晨,观测员蒲乃达在大坝前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大坝底孔中冒出浑浊的水流,而水库表面却依然清澈如镜。这个 偶然的发现揭开了"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序幕。经过连续观测和深入思考,蒲乃达敏锐地意识到,含沙量大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 ...
甘肃舟曲拉尕山:绘就生态文旅新画卷
Zhong Guo Fa Zhan Wang· 2025-06-17 09:37
秘境旅游的热潮让周边村落实现"绿富同兴"。拉沟村12户村民将藏居改造成太阳能民宿,客房内摆放着 村民手绘的生态保护宣传画;杰迪村开发"山野寻踪"项目,村民以生态向导身份带领游客辨识草药、记 录鸟种,生态手工艺品年均销售额超30万元。数据显示,杰迪村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1.2万元增至1.8万 元,其中30%收入直接来自生态旅游。村民自发成立的"生态护卫队"每日巡逻山林,景区垃圾清运量同 比减少35%,形成"保护-发展-共享"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藏地传统与现代体验的碰撞 在拉尕山,生态秘境亦是文化富矿。景区将藏族"神山圣湖"保护习俗转化为"生态长老"巡查制度,7位 藏族老人每日巡视山林;藏寨墙壁绘制的环保唐卡,让"山是父亲,水是母亲"的生态理念融入文化肌 理。游客可参与"神山守护"活动,跟随牧民制作酥油动物标识牌,或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岩画拓 印。今年"五一"假期推出的"藏药植物研学之旅",吸引陕、川、青等周边省份游客专程前来,其中亲子 家庭占比超60%,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满意度达98%。 景村联动:生态红利激活乡村振兴 中国发展网讯 在甘肃舟曲海拔2100至2800米的群山之间,藏语意为"神仙喜爱之地"的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 我省有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He Nan Ri Bao· 2025-06-17 00:00
6月13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说唱文化 (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被确定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这是我省首个国家级文化 生态保护区。 责任编辑: 王苑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 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设立文化生态 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 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材料审核、实地 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实验区近日通过验收,被 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申红霞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入挖掘说唱文化内涵,探索 保护、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绽放青春活力。(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郭敬伟)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范围涵盖宝丰县全域。 宝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说唱文化是宝丰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形态,其中马街书会是 ...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Jing Ji Ri Bao· 2025-06-16 22:08
Core Viewpoint -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on the Yangtze River h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local fishermen, necessitating effective support and planning to help them transition to new livelihoods and ensure their well-being while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2]. Employment and Livelihood Transition - The Yangtze River fishing ban has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ous support measures for fishermen, including employment assistance, social security coverage, and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resulting in a comprehensive safety net for those affected [2][3]. - As of 2024, 231,000 fishermen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ban, with 145,000 actively transitioning to new jobs, and 220,000 included in pension insurance programs, with over 58,000 already receiving pensions [2][3]. -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diverse support strategies, such as one-on-one pairing of officials with fishermen to address employment and healthcare issues, achieving a 100% employment and insurance coverage rate in some areas [3][4].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 Fishermen have diversified into various industries, including ecological aquaculture, paper product manufactu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oles, with many finding new careers that align with their skills and interests [5][6][7]. - The "catch-to-farm" model has gained traction, with significant areas dedicated to aquaculture, providing employment for hundreds of fishermen [7][8]. - Innovative project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digital aquaculture technologie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9][11].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mpact - The fishing ban has led to improve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fostering biodiversity and creating new tourism opportunities centered arou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10][11]. - Fishermen have also engaged i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tourism, with some establishing businesses that promote local heritage and provide employment for fellow fishermen [10][11]. Future Directions - Moving forward, there will be a 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ensur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11].
广西探索村庄规划新模式
Guang Xi Ri Bao· 2025-06-16 02:01
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技术团队将4个村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从154.53公顷增加至175.29公顷。其中 平塘村预留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为文旅产业重点项目落地预留发展空间;立足地域特色,引导4个村 构建以新农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为基础、文旅产业为核心引擎的"2+1"产业体系,同步打造"两带两区 多基地"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拓宽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渠道。 以打造宜居乡村为目标,技术团队引导4个村村民全程参与,聚焦"路烂、灯暗、污水流、设施 缺"等民生痛点,系统设计和制定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整体提升方案,为推动乡 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供了规划引领和技术保障。 崭新楼房整齐排列,停车区域标线清晰,绿化景观点缀其间,旅游配套同步布局……村民韦先生有 感而言:"是多村联编村庄规划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南宁横州段)项目新福镇三阳集中安置点。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韦华珊介绍,从一开始,技术团队就对平陆运河沿 线4个资源禀赋相似的毗邻村落实施村庄规划联编,统筹引领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 设,探索 ...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Jing Ji Ri Bao· 2025-06-15 21:57
十年禁渔,行程近半。自2021年1月1日长江禁渔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 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的同时,禁渔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近日,经济 日报记者走进长江沿岸4省市,积极探寻各地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的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 然而在禁渔前,受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鄱阳湖生态环境一度严重受损。"过去,湖里的围网 密密麻麻,鱼虾难以生存,江豚数量也急剧减少。鱼越捕越小,资源越捕越少,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 捕越糟。"湖口县退捕渔民徐升鹤深有感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刘焕章说,因洄游通道受阻,栖息环 境被破坏,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曾严重衰退,白豚、白鲟等珍稀物种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长江生态系统面 临严峻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实施禁渔迫在眉睫。 禁渔4年多来,长江正在重获生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已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青、草、鲢、鳙等 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现在湖里的鱼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江西上饶鄱阳县退捕渔民朱合文 说。 长江生态好不好,江豚最知道。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 水花。它们 ...
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为了“海底草原”更繁茂(美丽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06-15 21:55
核心阅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入选。 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近年来,河北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采取 差异化分类修复方法修复海草床,海草盖度提升,生态效益持续显现。 从高空俯瞰渤海湾近岸水域,一片片蓝绿交织的区域格外醒目。这里的"绿色",正是海草床。 为了保护海草床,河北自2019年起实施曹妃甸海草床修复项目,清理地笼和废弃渔网等渔业网具,修复 区内,渔船不得随意驶入,最大限度减少渔业活动对海草床的影响。同时,唐山市积极推动改善近岸海 域水质,探索制定入海排污口排查技术规范和溯源监测要点,完成海湾内283个排污口整治。 精准修复,分类施策,退化区域长出新海草 海草床,又被称为"海底草原",是海草大面积聚集生长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 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近年来,河北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构建起海草床全流程多要素修复技术体系,海草盖度提 升,生态效益持续显现。 清理网具,改善水质,保护海草生长环境 从曹妃甸区中心渔港附近乘坐快艇向东南方向行 ...
记录草原牧民的夏季转场路 感受人、畜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Yang Shi Wang· 2025-06-15 08:52
央视网消息:目前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1300多户牧民陆续开始了夏季转场。但这两天,转场路上降雨频繁,许多牧民赶在降雨前赶路。转场 路上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总台记者跟随牧户阿古达玛记录下了他们的转场之路。 经过工作人员的仔细核实,阿古达玛一家顺利通过了管护站,进入夏营地草场。一家人找了一处草地,简单吃了些食物。 赶在天黑前,阿古达玛一家赶到了夏营地的蒙古包,安置了下来。 转场前,阿古达玛一家精心准备,将手把肉、雨披、药物等生活必备物资装上皮卡车,还带上了刚出生的小牛犊。为了实时掌握牛群的位置信息,阿古 达玛给牛妈妈戴上了智能数据记录项圈。就在出发前,阿古达玛发现其中一头小牛犊左前肢红肿。 阿古达玛给这头小牛打了一针消炎药,希望能尽快让它恢复健康。准备完毕,一家人骑上马、开着皮卡车,赶着70头牛、80只羊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今年雨水充足,阿古达玛想尽量赶在降雨前多赶路。时间紧迫,根据牲畜的迁徙习性,他们选择早晚赶路、中午稍作休息的方式,快速前行。他们选择 了最近的中线线路,沿着苏吉河河流,途经山丘、草原和河流,最终转场至宝日温都尔游牧核心区,全程超过40公里。 然而,转场之路充满了意外。行进过程中,一头牛妈 ...
广西两案例入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Guang Xi Ri Bao· 2025-06-15 01:43
作为我国最年轻火山岛,涠洲岛曾因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珊瑚覆 盖率下降了约70%,礁栖鱼类种群锐减,部分珍稀物种濒临消失。2015年以来,北海市多措并举推进修 复:出台专项条例严控生态破坏,建成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阻断陆源污染。创新构建"选址—选种—育苗 —移植—管护"全链条修复体系。突破耐高温珊瑚驯化技术,珊瑚成活率达85%以上。科学规划修复区 域,建立陆基珊瑚培育系统保障种源。推动全民参与,通过科普教育、公益种植及"海岛零废弃"行动, 形成"科研+科普+旅游+社区"共治模式。经持续努力,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显著恢复,珊瑚种类增至 62种,活珊瑚覆盖率提升至8%,并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和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为全球高 纬度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6月8日,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在全国入选的15 个典型案例中,广西占据两个,分别是北海市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和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 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防城港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分布区。面对红树林湿地退化、滩涂裸露、海湾淤积等 挑战,近 ...
【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验收
Shan Xi Ri Bao· 2025-06-15 00:47
6月13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7个实 验区通过验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上榜。 2012年,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保护范围包括延安市、榆林市全境25个县 (市、区)。2023年,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通过验收。此次,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 市)通过验收后,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金字招牌"实至名归。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高介绍,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推进,深入贯 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从名录整理、生态修复、传承创新、传播升级等 方面系统发力,形成"全域覆盖、全链传承、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目前,延安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0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亿 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延安市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 14个;创建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5年来累计举办非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