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保护

Search documents
两大保护区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
Liao Ning Ri Bao· 2025-10-11 01:24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上的关键节点,鸭绿江口湿地每年3月至5月会迎来 新西兰、澳大利亚70%种群的斑尾塍鹬,最多一次记录达6万只,是其北迁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补给 站"。米兰达保护区作为《拉姆萨尔公约》认证的国际重要湿地,凭借泰晤士峡湾优质生态,成为斑尾 塍鹬南半球的"越冬家园"。一南一北,共同托举候鸟繁衍征程。 新版《谅解备忘录》,将"加强湿地及其鸻鹬类鸟类栖息地保护"列为双方合作核心目标,明确双方 将在候鸟保护信息共享、联合科学研究、宣教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化协作,着重聚焦以斑尾塍鹬为代表的 迁徙水鸟种群动态监测及保护工作。2024年,"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丹东 市也将依托新版《谅解备忘录》框架,推动"生态+赛事+文化"协同发展,让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 共振。 近日,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新西兰普科罗科罗米兰达自然学家信托基金会(米兰 达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更新签署《谅解备忘录》,为这场持续20年的跨国生态合 作续写时代新篇。 ...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守护人:用“珍惜”换“珍稀”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05 07:17
图为小天鹅在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歇脚。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金秋的傍晚,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空被霞光染成橘红色,候鸟成群翱翔,给泛黄的 湿地增添了几分灵动。 进入秋季防火期后,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旗牧场管护站队长常志宏便再没有休息 日。"防火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每天上、下午都得去巡护一圈才放心。" "回了家我也不放心保护区里的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所以干脆排班的时候就没排我。"常志宏一年 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保护区度过的,常来保护区歇脚的候鸟都是他的"老朋友",他指着远方 向记者介绍,"你看,落在湖面上的是白琵鹭,在岸边散步的是白鹭。"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兴安盟科右中旗境内,近日,记者从城区出发,一路颠簸近两 个小时,在保护区见到常志宏。 高高大大的常志宏因每天骑摩托车去巡护,被秋风吹得黝黑,"这条件好很多了,18年前我来这里 的时候,巡护光靠两条腿。" 站里除了摩托车,还有一辆巡护皮卡车。"天气好的时候就骑摩托车巡护,遇到雨雪天气才开车。 林子里巡护仍然需要徒步。"常志宏总是尽量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怕惊动栖息的候鸟。 资料图。图为常志宏在保护区内 ...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守望)
Ren Min Ri Bao· 2025-08-14 22:10
清晨,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像往常一样,巡护员王小龙登上瞭望塔,透过 望远镜,朝湖面方向远眺。 "鸟儿们'起床'喽!"顺着王小龙的目光望去,草洲上空,星星点点,一只只候鸟展翅盘旋,一直延伸到 雾霭深处。 自1987年退伍后,王小龙在这里度过了38年光阴,与候鸟们结下不解之缘。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染霜,王 小龙践行着守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一片湿地、一群精灵"的誓言。 "它发出'啾啾'的声音,好像道谢一样" "快看,这'小家伙'开始活动了!"王小龙打开手机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指着屏幕上不断闪动的红点,笑 着说。 王小龙口中的"小家伙"是一只白鹤。2024年5月,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监测中发现,一只白鹤受 困在一片被洪水淹没的草洲上,翅膀低垂,几乎动弹不得。看到这一幕,王小龙很着急,立即组织救 援。"和其他救援队员乘船赶到现场后,我来不及多想,立马跳入水中把幼鹤抱上船,送往候鸟救治中 心。"王小龙说,经诊断,这只白鹤的翅膀轻微骨折,在野外无法飞行。 "见证了候鸟种群不断壮大,很艰辛却觉得很踏实" 王小龙(左)把受伤候鸟送到救治中心救治。 受访者供图 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我见证了候鸟种群不断壮 ...
守护候鸟 绘就和谐共生画卷
Ren Min Ri Bao· 2025-06-24 21:43
鸟类在调节生态平衡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更好守护这些空中精灵?为候鸟营造宜居的栖息地,各地 有哪些新探索?怎样为鸟类搭建更为坚固的保护屏障?请看本版报道。 ——编者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 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候鸟迁飞的保护力度,明确了1140处候鸟迁飞通道重要栖息 地,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构建起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广东海丰国际重要湿地—— 野生鸟类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本报记者洪秋婷 迎着清晨的阳光,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宣教科高级工程师曾向武开始一天的巡护。 "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还有长焦摄像机,这几样都是观鸟必备。"曾向武说,碰到戴着脚环标志的 鸟类,可以通过对应编码来识别。 搭了一段巡护车,到了小路,曾向武换骑摩托车。行驶至湿地深处,他又下车步行。每一次日常巡护, 曾向武和同事们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 突然,曾向武敏锐地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鸟叫声。"是紫水鸡!听声音就知道它躲在里面了。"曾向武指向 芦苇丛。他随即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又拿出高倍摄像机,拍摄记录下它们的影像。 "这是我最 ...
在野外|鸭绿江口:海天间飞翔的生命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4-22 08:58
海洋的壮阔、林草的生机、地质的沧桑、测绘的精确……自然资源野外工作有着不为人知的"诗与远方"。值此2025年世界地球日之际,中国自然资源报 社推出《在野外》栏目,展现自然资源的多彩与奇观,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道。 0:00 鸭绿江口的鸟浪。高永才摄 放飞环志鸟类。王自堃摄 "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隋永军问。 "轰轰的。"刘丹凝神细听,低声说道。 4月16日晚9点半,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黄海北岸在夜幕中沉静下来。南风二三级,气温8℃,潮汐表显示,距离满潮还有一小时。 堤岸上唯一的路灯洒下微弱光线,照亮脚下一小片区域。下方的滩涂漆黑一团,看不出深浅,也辨不清水线边界。此刻,北斗七星在头顶闪耀,四周星 星点点的灯光来自港口、渔船和房屋,朦胧而遥远。 暗夜滩涂的极速行动 "潮水涨太快了!"下滩不到10分钟,海水已经漫过记者的小腿。原来,先前在堤上听到的"轰轰"声,正是潮水奔涌而来的声音。若不是经验丰富的巡护 员及时察觉,很容易误认为是风声。 4个小时前,隋永军、刘丹与张心科在滩涂上精心布设了用于鸟类环志的雾网。日落后,随着潮水上涨,在滩涂上觅食的鸻鹬类水鸟会向岸边移动。现 在,三个人要赶在潮水漫滩之前,迅速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