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博弈

Search documents
稀土成焦点,中方仍不卖军工稀土,美想买可以,但要满足2大要求
Sou Hu Cai Jing· 2025-06-27 00:13
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无声较量正激烈上演,中美两国于此展开了一场智力与耐力 的深度博弈。 这并非单纯的商业交易,而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外交艺术表演,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 意图。 回溯不久前的伦敦,中美第二轮谈判曾在此拉开帷幕,双方一度就稀土问题达成了初步框架协议。然 而,仅仅一周之后,中方的态度转变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美国若想进口稀土,必须满足两项堪 称"硬核"的严苛条件。这看似简单的资源交易,实则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与微妙。 一、美国为何对稀土如此心急如焚?稀土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稀土,这个听起来并不起眼的名字,实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被誉为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是现代 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从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到尖端的导弹制导系统和隐形战 机,都离不开稀土的加持。而中国,作为全球稀土储量最为丰富、产量最大的国家,无疑在全球稀土产 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行业内的"执牛耳者"。 这场博弈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中美贸易摩擦初期。彼时,中国开始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此举迅速 引发了美国的警觉。美国仗恃着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试图通过关税手段迫使中国让步,却愕 然发 ...
中美谈了两天,美国想要的就是稀土,中国能放开稀土管控吗?
Sou Hu Cai Jing· 2025-06-15 05:36
在全球稀土领域,中国那可是"头号玩家"。从储量上看,中国稀土储量约44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近40%,妥妥的世界第 一。像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轻稀土的重要产地;江西、广东等地的离子型矿,则富含中重稀土。在产量方面,中国更 是一骑绝尘,2024年的产量高达2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0%。而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最先进的稀土加工产业 链。全球90%的稀土精炼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从开采、提炼到深加工,中国都具备强大的优势。其他国家即便有稀土 资源,也得依赖中国的技术和加工能力。可以说,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早年间,中国虽坐拥丰富的稀土资源,可在国际市场上却没啥话语权。由于技术落后,我们只能低价出口初级的混合稀 土产品,然后再花高价从国外进口经过提纯和深加工的高纯度稀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资源大量廉价外流,国内 还因稀土开采和初级加工,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不过,随着国内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徐光宪院士提出的串 级萃取技术,让中国稀土产业迎来了转机。这项技术大幅提高了稀土提纯的纯度,降低了成本,让中国逐步掌握了稀土 产业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主导全球稀土市场的逆袭。 近年来,中 ...
菲中外交小插曲,小马科斯餐桌旁发问:美国关税策略背后,中国如何守稳国际市场?
Sou Hu Cai Jing· 2025-06-03 06:42
在东盟峰会的热闹氛围中,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成功地抓住了一个毫不起眼但极其重要的契机,他在午餐时找到中方领导人进行了一次简短却意味深长的 攀谈。这一场景仿佛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次即兴演出,各种势力和利益在暗中对峙。小马科斯不失时机地发问:"中国对美国单边关税有什么看法?"他 选择直接进入核心问题,与其说他在探寻答案,不如说他是在测探风向。 这一问一答间,透露出菲律宾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特殊处境:既想借机了解中国是如何在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又想为自己国家谋求更多的经济安全感。 中方回答,特朗普"有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则不希望看到"对等关税"继续下去,因为这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这个回答,在表面上简单直接,却蕴藏着 复杂的战略思考。 对于菲律宾来说,关键或许在于如何调整其对外政策,使之既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又能在全球复杂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意味着,小马科斯政府不 能仅仅依赖传统的外交思路,而必须在思想上有突破,从具体的经贸合作入手,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寻找新的国际话语权。 然而,菲律宾在这场全球博弈中的角色就显得微妙且尴尬。作为曾经坚定的美菲同盟,现在的小马科斯政府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虽然美国 是 ...
怪不得美国会谈判!美商务部长曝特朗普对华加税,后果“让他害怕”
Sou Hu Cai Jing· 2025-05-26 08:38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资料图) 白宫(资料图) 据国际时讯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参加一场活动时"自信"地表示,美国消费者不会感受到关税 带来的影响,但立即被现场观众"打脸"。他随后承认,上个月美国企业因关税政策受到的冲击给美国总 统特朗普和他都带来了痛苦,他们都感觉很糟糕。另外,据智通财经报道,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 尼克在一场活动上表示,特朗普总统对4月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对美国企业造成的影响感到"害怕"。 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自我安慰。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市场才是唯一的判官,而不是某个官员的一面之 词。当然,卢特尼克的谎言在活动现场便被狠狠"戳破"。他向现场观众抛出问题,询问大家是否真切感 受到关税带来的影响,话音刚落,清晰而响亮的回答便在会场响起:"没错,我们都感受到了。"那么就 让我们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角度来看,美方对中国商品加税后,并不是只有中国企业承担所有成本增幅。 面对市场反馈,美国政府还能继续装聋作哑,如果连商务部长和总统都感到了"害怕",说明政策影响已 经超出预期。经济从来不是喊口号能撑起来的结构,民众的承受能力也不是一个可以反复试探的底线。 当政策与民意间出现裂缝,再继续掩盖问题,只会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