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Search documents
那个紧挨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中国人走了
吴晓波频道· 2025-10-19 00:34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 杨振宁后来多次表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巨星陨落。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截止发稿,杨振宁生前履职的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的官网变成黑白色,十余所国内高校以及校长们发表文章,缅怀这位物理学泰斗。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文悼念,希望未来设立一个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来纪念他。中国的网友发帖追思,还有一些人冒雨来到杨振宁位于安徽的旧 居,表达哀思。 杨振宁因对基础物理的变革性贡献而闻名于世,其工作为理解物质世界提供了基石。晚年,怀着学者的担当和赤子之心,他回到中国,将生命最 后的时光投入于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与教育。他拓展了人类认知系统的边界,也是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界的重要桥梁。 科学家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在他出生10个月后,担任中学教员的父亲杨武之,获取了赴美公费留学的名额。出国前拍摄的家庭照 片上,杨振宁坐在母亲的腿上,穿着长袍马褂的父亲站在一旁。 6年后,父亲穿着西装领带归来,又受聘到清华大学数学 ...
杨振宁心系家国——“归根居”前忆先生
Ren Min Ri Bao· 2025-10-18 23:31
本报记者 吴 丹 吴 月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归根居"是杨振宁在清华的住所,先生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落叶归根的故事已经写就。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这是杨振宁喜爱并译成中文的诗句。 由起点,到终点,他的一生探索未知,心系家国。 "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童年跟随父亲杨武之教授经常来的地方,也是杨振宁归国后工作的地方。往西 不远,便是他儿时的家。 出生于1922年,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 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曾说:"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 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 从童年的清华园、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再到归国开 辟新事业,他始终葆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 在西南联大奠定扎实基础的杨振宁,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后来,他与李政道合作 提出"弱相互作 ...
杨振宁一生的三个时刻,别具启示意义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10-18 23:09
来论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可以说是我国公众知晓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因为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而 且因为他一直关注祖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在晚年投身国内大学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如清华大学 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他的一生对我国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有诸多启示。 杨振宁先生一生有三个时刻,受到国人高度关注。一是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 恒"的革命性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激励了一代代中国 人。杨振宁与李政道都毕业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办学也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在十分艰苦的办 学环境中,把学校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所仅存在过8年多的学校,走出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 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的办学成 就,也为我国大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杨振宁在国外工作期间心系国内科教事 ...
一生心怀家国 杨振宁: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新浪财经· 2025-10-18 13:31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 10 月 18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 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 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 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1938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在他的自述《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里,生动 地记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见到杨振宁的情景,形容他眉清目秀,脸颊白里透红,眉 宇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烁出锋芒。许渊冲说,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 ...
新华时评|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
Xin Hua She· 2025-10-18 13:04
一部跨越百年时空、融汇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传奇史诗,翻到了最后一页。10月18日,悲痛的消息传来 ——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从清华园"出发",遍历世界科学巅峰,最终回归故土……杨振宁的人生恰如一个圆。不仅是个体生命的 求索、落叶归根的圆满,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曾止步的精神跋涉——每一步都是个人与民族命运的 紧密交织,每一步都以心系家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灭的印记。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 新华社记者鲁畅、魏梦佳 百年风云激荡,赤子之心不改。杨振宁的一生,为中国的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高等教 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殊时代背景下,身在大洋彼岸的杨振宁无时无刻不眷念着祖国,寻找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国效 力,倾注心力架设中西方学术交流桥梁,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归国定居清华园后,他亲自为本 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呕心沥血投身基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从杨振宁身上,人们读懂中国科学家的理想与风范——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又激扬开拓创 新的科学精神;既有心有大我、胸怀赤诚的爱国情怀,又有自勉"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大师风骨。他 高超的学 ...
杨振宁先生留给世界的四条“底层代码”
Hu Xiu· 2025-10-18 09:11
Core Insights - The passing of Yang Zhenning, a renowned physicist and Nobel laureate, marks the end of an era, with his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physics being celebrated globally [1][2][3][4][5] Group 1: Contributions to Physics - Yang Zhenning's work, particularly the Yang-Mills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parity viola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ories in modern physics [2][11] - His discovery of the Yang-Baxter equation opened new directions in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quantum groups, influencing various fields [3][4] Group 2: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Yang Zhenning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hina, establishing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nd advocating for the restoration of funda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3][4][17] - His return to China and efforts in establishing a strong academic network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country [17][18] Group 3: Business and Innovation Insights - The article outlines four "underlying codes" derived from Yang Zhenning's work that are applicable to business and innovation: 1. The importance of foundational research in creat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emphasizing that true value often lies in unseen theoretical advancements rather than immediate applications [10][12] 2.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ighlighting that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often result from collective effort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genius [13][14] 3. The need to break conventional norms in talent strategy, encouraging organizations to adopt non-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attract and retain top talent [16][18] 4. The value of long-term strategic thinking, advocating for a focus on enduring contributions rather than short-term gains [19][22] Group 4: Legacy and Future Guidance - Yang Zhenning's legacy serves as a guid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foundational research, fostering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 breaking norms in talent acquisition, and maintaining a long-term vision [23][24]
沉痛悼念!杨振宁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10-18 05:30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 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 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 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 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 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 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 ...
杨振宁先生生平
中国基金报· 2025-10-18 05:22
来源:清华大学 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 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 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1952年秋杨振宁等物理学家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左起:杨振宁、派斯、李政道、斯诺、爱德华兹、沃德、南部阳一郎)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 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 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 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左)、学籍卡(右)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
杨振宁先生生平
财联社· 2025-10-18 05:20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 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先生生平 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 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 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 1935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11号 杨振宁西南联合大学准考证(左)、学籍卡(右)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 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 ...
杨振宁逝世
华尔街见闻· 2025-10-18 04:55
来源:中国新闻社综合报道 封面图来自新华社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 0 2 5年 1 0月1 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 0 3岁。 杨振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 9 2 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 9 4 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 9 4 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 9 4 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 9 4 9年加入普林斯顿 高等研究院,1 9 5 2年任永久研究员,1 9 5 5年任教授;1 9 6 6 - 1 9 9 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现 名 为 杨 振 宁 理 论 物 理 研 究 所 ) 首 任 所 长 ;1 9 8 6 年 起 担 任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博 文 讲 座 教 授 ;1 9 9 7 年 起 任 清 华 大 学 高 等 研 究 中 心 ( 现 名 为 高 等 研 究 院)名誉主任,1 9 9 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与米 ...